分享

?老东坎史考...【第15期】!

 喜欢收藏的yxx 2016-11-26


第【15】期

【滨海生活网讯】较讲究的是西当铺巷吴家的房子,吴家原来家境就比较殷实,后又有人在国民政府做官。土改时房屋被分。现在这里已被一些后来搭建的建筑物围住,改变了原来面目,只剩门厅上的一块木雕门楣和彩绘门当还有旧日的气息(如图)

幸好被拍了下来,第二次再到这里,就什么也没有了。

房屋的内部多为木框架结构,由四梁八柱撑起整个房屋,应该是来自苏南的版本。(见图)

这是大德生药店徐家在东坎的老房子,也有百年以上历史。走进徐宅,仍看到清晰的老屋结构,此建筑是当时东坎的通用结构,木梁木椽,上铺望砖,再盖正反相扣的“C”形小瓦,沟垄分明(见董宅图),清秀古朴,煞是舒爽。屋内厅与房之间用木板隔断,称作站板。此图站板左上方开有小门洞,是阁楼进口,因不是正规楼层,无固定楼梯,临时以木梯上下。

当然,老东坎也不乏所谓的棚户住所,一些做小买卖、做苦力之类收入微薄的人家,只能在市区的边缘上搭建一些简易栖身处所,最简单的就是所谓的丁头舍了。以芦苇札柴仔,两头埋在地下作拱梁,多则五道,少的只有三道;再用五至七条柴仔作横梁,固定在拱梁上;铺上柴笆,再糊上泥巴、覆以茅草便成。时海边有大量柴草滩,价格便宜,贫苦人多以此筑居。较集中的棚户区如八大家(在今油化厂院内)、硝场(原剧场北)和后河边。



二、老东坎的室内陈设

室内陈设也是民居的内容之一,老东坎的室内分为堂(读若“tá”)屋,即厅和家(读若阴平声“嘎”)房,即卧室。陈设也繁简不一,这里也只举出最常见的陈设各一种。

(一)最常见的堂屋陈设

老东坎的标准住宅都是三间一明两暗,中间的明间叫堂屋,为一家人主要活动空间,有家庭祭祀、会客以及兼作饭厅等多种功能。基本陈设是:于后墙处放一张条台(两至三米的长案)或神柜(两至三米的长柜),上供神像或祖先牌位,前置香炉、烛台,也可放置帽筒、花瓶之类的装饰品;台前中间放大桌子(八仙桌),两边各放一张椅子;讲究人家在站板(隔墙)处各放一张茶几和两张椅子,中挂中堂,两边挂条(读上声)子,站板上也可挂拼幅或条幅类字画. 这几幅图是按老东坎堂屋的标准陈设布置的堂屋摆设。但当时因条件不同,硬件上差别也很大,有的是柏木、楠木、紫檀、黄花梨等高级材料的雕花台案桌椅,有的则是一般材料的清水素货,再简单的则只有方桌长凳。

(二)最常见的内室陈设方言称内室叫家(读若“gā”)房,主要家具有床、箱、柜、马桶、脚桶和一张梳头桌(妇女放化妆品和梳妆时用),有的还在床前放一踏板(一种与床同长,宽二尺许,高约六寸的矮台几,可方便上下床)。箱柜是主要储藏家具,因为过去没有抽水马桶,有的人家还备有大马子(木制大马桶),姑娘出阁陪嫁一般也都要这几样,但最重要的是箱柜和子马脚桶。因为老东坎称马桶叫子孙马子;陪箱柜更为重要,老东坎有句俗话叫“一箱一柜,到老不受罪”。房内家具的数量质量和工艺差别也很大,讲究的人家有用上等木材打制的,雕龙刻凤的“八步顶床”,内设纱罗围缦或罗纹。一般人家则是用床架子铺隔柴或床板。

第六节 老东坎公共建筑

老东坎没有官府衙门,也没有专门仓廪,公共建筑主要就寺庙和会馆及一处公园。



一、老东坎的寺庙

寺庙在当时是一个地方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老东坎虽然不大,却有大小十多座寺庙,按“雍正十年(1732)仁和镇以庙宇为仓廒。”和“雍正十一年(1733)阜宁县额定储谷8000石,分储于东坎、东沟”(均见《滨海县志·大事记》)之说,东坎最迟在雍正之前就有较大的寺庙,因为新建的寺庙和小寺庙都不可能用来存放许多的粮食。

规模最大的是东岳庙,建于乾隆十年,又称东庵。有房百余间,正殿三间,殿前有戏楼,称天一阁。楼西有小楼,人称楼上庙,大门两旁有高约八丈的两根旗杆,方圆十里可见,正殿后面是文昌阁。庙内神像大都由檀木雕成,并雕有冥司鬼界。其中左右侍者八大像由东坎名匠张如升(后有专志)雕刻,《阜宁县新志》中赞之曰:“身高近丈;头腹手足,无不适当;精神意态,无不如生。”。戏楼上有沃朝阳书写的“大观在上”四字匾额,而沃朝阳曾于嘉庆十七年(1812)以秀才身份入官学;曾任扬州平山堂住持的名僧心泉和尚便是从这里出家。见后专记。


东岳庙局部(邵先林绘)

香火最盛的要算都天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庙址在西街,故又称西庵。供的是都天老爷,就是唐代死守睢阳的忠臣猛将张巡。都天老爷出会是老东坎最盛大的庙会,每逢五月都天老爷生日,信徒们都会用八人大轿将塑像抬出来走街,沿路商户和殷实人家多设香案路祭,轿前四人抬着大香炉,前面有侍从开道,俗称“马弁(方言读若“痞”),头扎红布,赤膊,手持铁鞭木棍,跳神舞鬼,遇有衣冠不整,或挡道者,举鞭就打,没人敢靠。建此庙可能与镇江商人有关,镇江是都天庙会最盛大的地方之一,甚至超过扬州。据说老东坎的都天老爷像与扬、镇一带一模一样,身着戎装,手执兵器,横眉怒目,十分威猛。但他面犴心慈,传说都天老爷前世原是个书生,他知道池塘里的水有毒,但反复劝说没人肯信,于是自己跳进塘里,人们看到他被水毒死,才晓得塘水真的有毒,因没有误饮而保全了性命。死后,成为管理疾病疫疠的神。老东坎人也把恶像善心的人直接称作“都天菩萨(读若‘哨’)”;而形容小孩子淘气跳跳蹦蹦的不好好走路,大人会谐骂说:走没个走像,整天像跳马弁。

大佛寺,俗称大佛殿,因供有大佛而得名。寺在东坎后集,建于乾隆十年,乾隆本《阜宁县志》有记。大佛为释伽牟尼站像,红木雕成,高丈余,慈眉善目,令人起敬,俗称为大佛殿菩萨。这应该是一尊站像,因为老东坎有句歇后语叫“大佛殿菩萨——站像”,用来指说不肯就座的人。



天妃宫为迁坎的福建商人所建,福建沿海地区的人多从事海上贸易,为求海神保佑,笃信妈祖,移民到哪里就将神庙建到哪里。康熙末年开海禁之后,因老东坎地近黄河口岸,福建商人随海上贸易迁来东坎,并于乾隆年间建起了妈祖庙,即天后宫。天妃、天后都是海神妈祖娘娘的尊称。原址在救生河南,现南庵市场东端。天妃宫与福建会馆不但同时开建,也是连体两院,西院为会馆,东院为神庙。庙前有山门、内有大殿、配殿和戏楼,皆为闽式建筑,雕梁画栋,十分精致。山门和正殿皆取北向,即面向救生河。妈祖是专事水上救苦救难,保佑平安的海神,所以不管建在何地,均面向河海。天妃宫本福建人所建,平时祭祀的主要也是福建商人,逢年过节时有较大祭祀活动,而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日时最为隆重,不但举行盛大祭典,还开门唱戏,不分贵贱均可参加。民国十七年(1928)春节期间,因区公安局长周正之干涉演出,还曾引起一场骚乱。该庙于民国二十四年毁于火。附近原有一渡口,亦名天妃渡,乾隆年本《阜宁县志》中便有记载,现八十岁以上的人尚有印象。



茶庵又称南茶庵、南庵,也在救生河南,南庵市场当以此为名,与天妃宫相邻,民国本《阜宁县志》有记。

七里庵因为距老东坎七里而得名,后这里的地名便叫七里庵。建行政村时曾叫七里村。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在七里庵近旁地下挖出一口大缸,内有一具老和尚干尸,保留得非常完好,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肉身”。佛教界认为,如果有不朽的肉身,说明这个僧人的修行达到很高的境界,是得道的高僧。其实这与保存方法和环境有关。可惜那时人们的文物意识不强,这种罕见的现象没有得到重视。此庵在《阜宁县新志》中也有记载。以距离为地名的多在县城以上的城市周围,因为如果普通集镇周围都有这类地名,那么在一个区域内就容易因重名而混淆,当时东坎虽不是县城,但不少都是以这里为中心向周围命名的地名,如三里靠、七里庵、二坎,东园、西园,大头庄、施二庄、韩三庄等。有这类地名不但能反映老东坎在这一地区的中心地位,也表明这些村落的形成可能都晚于东坎。

龙王庙。在救生河南,中市桥头西侧,《阜宁县新志》中有记。龙王庙平日香火不盛,但遇大旱时举行的龙王庙会比五月的都天庙会还隆重,是时男女老少倾城出动,数以百计的大小泥龙、草龙在救生河边祭祀,并有一些赤身小男童,全身涂满湳泥(方言即泥巴),手捧小泥龙列队在前,到庙前水边首先站到水里,祭祀将所有的龙都投入水中,人们跪倒一片,救雨声、念佛声经久不息。

大悲院,在老东坎东街街南原八大家西北。

邑厉坛,在东坎外东园处,俗名伴孤庵



另据《阜宁县新志》卷十九有:“东坎文昌宫碑记,道光二十三年邑人王寿年撰文立石”之说,就是说,老东坎除在东岳中有一文昌阁之外,还应有座文昌宫。据一些老人回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老公园圩沟北边曾有一座砖塔,一些读书人写过字的废字纸都在那里焚烧,应该就是原宫的旧址。文昌宫是文曲星之宫,中国神话传说中的文曲星是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深受读书人推崇,虽然宫殿已废,读书人仍习惯到那时焚烧字纸,顺带祈祷。那时不谈环保,若非因此没理由专门造个塔来烧字纸。另外,这里地处老东坎的正北方,也符合文曲星宫的方位。

老东坎也有耶稣堂,在鱼市口北巷向北,老公园东堰坝东侧,与文昌宫隔路相望,规模不很大,但也保留到上世纪前期。

东坎有回民但没有清真寺,倒是偏僻的六套有一所。应该说,由移民组成的老东坎社会不会排斥清真寺,东坎镇一直没有清真寺只能是因为这里的回族人数不多,且有汉化现象,这也说明老东坎族群之间比较和睦,文化交往十分融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