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理论 标签:城市广场景观设计 广场景观设计 广场景观 1、位置与分布 从城市的空间结构、区位条件、历史特征以及市民公共活动的需求情况,对城市广场的性质、功能和位置进行定位。 2、规模与尺度 广场用地规模的影响因素很多,如城市的规模、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布局、广场区位、广场性质与级别、广场主体建筑和临界建筑的体量与布局、用地环境条件、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等。规模不宜过大,否则使入感到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浪费用地和资金。(集会时,0.8 m2/人,体操、舞蹈2-4 m2/人) (1)城市广场用地的总规模,按城市人口人均0.07-0.62m2进行控制。 (2)单个广场用地规模,按市级2一15hm2,区级1.5一l0hm2,社区级1一2hm2控制,大城市可偏大,小城市宜取下限。 (3)广场空间尺度:20*20(人体面部表情);70*70(人体活动);150*150(群体和轮廓)。D:H=1~3。 3、功能与布局 根据市民活动特点,进行合理分区和空间组织,形成有动有静、有开有闭的不同空间,满足各类活动的需要。 广场活动空间有①节日庆典、公共聚会、艺术活动等大型活动场地。②聊天、遛鸟、下棋等规模恰当的交际场所。③游戏、玩耍及健身等运动场所。④休息、学习等安静活动场所。。 4、个性与特色 有特色和个性的广场,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当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广场的美好特征。重视与城市自然和历史环境的融合,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因素的体现,是广场营造个性化和特色的重要手段。 5、生态与绿化 无论是从生态功能的发挥(据有关资料表明,同样面积的乔木与草坪投资比为1:10,而树木在调节城市温湿度、制造氧气、消音隔尘方面的生态效益明显高于草坪,其效益比为3以1),还是从养护成本抑或景观组织的角度考虑,广场绿化都必须摒弃“重草轻树”的做法,而应当采取“乔、灌、花、草皆相宜”的多样化思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