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志|看园人梁老汉

 老呼哈 2016-11-26


导言:如乔木所说,生命不是只有激昂慷慨,也有朴质隽永。她笔下的梁老汉,再寻常不过,粗砺而温暖,就像一方石槽。 

       一一年四月,我和父母带孩子回老家察视自家的桂花园子。暮春时节,万物早已悉数复苏,山坳里的村落,先开花后长叶的泡桐随处可见,紫色的花一树树的,发出奇特香味,墙角的那株无花果竟然边长叶边结果,而爬墙虎爬满了墙头,榆钱子已然到了末梢,榆树渐被新叶覆盖......春天就是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复活,俨然季节的大变革。




那年我是第一次见到梁大爷,即便70岁了,仍然有高大魁梧之感,虽脸色暗淡,神色却很温和,阳春三月(阴历)了还戴着帽子呢。他是父亲所雇的看园人,无儿无女,也没有老伴,换言之他是孤家寡人,是老单身汉。他在园子里干力所能及的活,喂着两只父亲捡来的流浪狗。老人很勤劳,园子收拾得很规整,就连房后的菜地里都有应季的各种蔬菜,除了他自己食用,也分我们不少。人和人之间相处都是以心换心的,逢年过节我母亲置办的荤腥熟食特意送回去一份,就连平常回老家也都给他带吃食。



那时候我正迷上园艺,特地请梁大爷为我留意村里有无石头槽子,请他秋天的时候到南岭上为我捡些松果。那年初冬父亲就把这些物什都带回来了,那个简单粗糙的小石槽有自然之美,正合我意;一兜子松果我放进一个大粗碗里,摆在窗台上;此外梁大爷还种了苡米,我拿到了一大把薏苡果壳,后来我把它们全用在钩编垫子上了。父亲对我说,我的这些要求,对他就像圣旨一样,他从村后把废弃的小石槽背进园子,中途歇了好几次,抽空儿还去山坡上拾松果。一个老人为什么忽然种苡米呢?以及屋檐下他挂在那儿的一串彩色玉米——都是他的朴素审美吗?还是他认为老乔家的闺女稀罕?短短的一次会面,仅仅嘱咐一声,老人家就为我一一做了,我感到受到了尊重。




长长数十年独自生活的人生里,梁大爷都是这样平淡,鲜少与人交际吗?据我所知,最近这些年来他也只和我父亲来往。我的疑问也仅限于这种纳闷,碍于自己的不善言辞,并没有多去关心。

普通有单位的男性,届70应退休十年了,农民是没有退休时间的,能动就得做活,不劳动不得食,政策还没有好到使农人也有保障的程度。




忙忙碌碌时间过得很快,一晃五年过去了。再见梁大爷是在我工作的地方,冬风里他佝偻了不少,瑟瑟缩缩的迎面而来,脸色苍黄,神情漠然,仍戴着从前那顶帽子。他来看病,本有肺病,现在肠道也不好了,有便血。他没有亲人,这些年来琐事都依赖于我父亲的帮助。一个普通的腹部CT八百四,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检查下来,花的眼看让他心疼了还没有具体的医疗措施,此前他在村卫生室治疗已经花了近两千。我是一个十几年不干临床的医务工作者,只能扮演帮着看病的角色,面对这类情况也同样觉得无助。仍是我父亲临阵不慌,具体一项项处理的。梁大爷的病以我的经验是好不了,听说他连农保的费用都没上交,近年来我父亲付给他的工钱也差不多都用于治疗了。




朔风劲且哀,一天冷过一天,像梁大爷又何去何从呢?他自己难过,我父母未必不为他难过。

我并不认为像朝天生长的青稻苗那样昂扬的精神更值得嘉许,即便是遍地匍匐的地衣,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也是有其生命姿态的。



(摄影:安小海、乔木)



作者:乔木,多年友,知心人,医务工作者,副业鉴赏家、手工制作者。生活中大而化之,细节处生动无比。其质朴非如婴童的未发蒙,乃是岁月的提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