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0帧技术可能正在杀死电影院 | 科幻圈意见

 孤独狮子兔 2016-11-26

 

编者按:“连睫毛都数得清清楚楚!”《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后,这些描述不断让我想起《美丽新世界》里的体感电影——未来的银幕上,主角负责在地毯上全程打滚儿,让你的皮肤感受上等波丝羊毛地毯的每一根纤维。

逼真的观感会破坏电影叙事吗?编辑部兵分两路,约见了两个科幻圈学术男——他们一个被拽出电影院,一个被请出论文堆,在同一时间、针对120帧技术进行了一场视角相当、观点神似的隔空对谈。

我们以为这会是一场激烈的辩论,但他们不但没打起来,反而和和气气地达成了共识。

以及,我们真的没事先串通好,他们也没有。

梁清散 对谈 凤 凰

Q:120帧/4K/3D”对于电影这门艺术来说,有没有必要?

梁清散

实话说,在听到“120帧/4K/3D”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直接抵触的。我不是一个反技术的人,但对于电影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在技术上苦苦挣扎前进,实在是有些不以为然。甚至于在前几天还在深夜讨论了起来关于电影还需不需要技术革新的问题。

多年前,《阿凡达》因为3D技术,在惊艳了观众的同时,给电影厂商以及影院有了新的涨价赚钱手段,让人多少对3D电影有了一定的厌恶(主要是那些伪3D电影),现在又来了什么技术革新,实在让人警惕。何苦再折腾技术?还不如把发展技术来应对艺术内容这个棒交给下一位选手“游戏”就好了。

△《阿凡达》的3D技术

大概我就是抱着如此的心态花了将近三百块钱去看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然而,对,在这里必须出现了转折,然而,当我看完电影之后,有些观点确确实实被改变了。

观点因为在使用之后有所改变,并不稀奇。在不久前,我还写过关于VR设备对游戏的重大意义的文章,但当我真的把索尼PS平台上第一批VR游戏都玩过一遍之后,认为至少现阶段的游戏叙事手法和游戏语言,都无法适应VR这个全新的设备,到底VR游戏该是什么样,恐怕并不是解放现在的游戏束缚,而是要探一条或者比较新的路出来了。同样,“120帧/4K/3D”这种新技术对于电影这门艺术来说有没有必要?恐怕真的是有必要的,或者最保守地说确实是一条可以继续走下去的路。 

凤凰

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说,新媒介都会吞吃旧媒介。新、旧技术更替初期场面尴尬的原因是,新技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应用方式。李安在《比利·林恩》里选择最简单的故事、最简单的拍摄方式,就在于实验120帧这种技术。

为何说120帧电影值得讨论?因为李安的目的并不在于120帧技术革新,而在于他想突破3D电影如今面临的局面——安德烈·巴赞在《“完整电影”的神话》里早已构想过声音、色彩、气味俱全的立体电影。3D电影出现于上世纪20年代,在50年代蓬勃发展一段时间后重归衰落。 

△1952年第一部彩色3D电影《博瓦纳的魔鬼》
△早期3D电影观众

目前,只有中国的院线大规模配备3D放映技术,大量美国院线依旧是胶片影院,而世界范围内,3D电影至今都没有新的突破。所以李安试图把120帧跟3D结合,挽救3D技术,同时和VR、AR竞争,而其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挽救电影院在世界范围内的缩水。电影院这种公共空间一旦消失,还是挺恐怖的事情。虽然还没看过电影,但我猜想他在试图做到这点。

Q:120帧技术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心理体验? 

梁清散

一门艺术就有一门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是小说的艺术,电影也就有着电影自己的艺术。一旦用串了手法,恐怕都只有失败告终。小说化的电影,电影剧本一样的小说,都不能说是优秀的艺术作品。

120帧电影,它在一开始就是以代入感沉浸感更强为点,而真正有交互的沉浸感,这是游戏的专长和领域。就像我一开始就报以否定态度来看电影一样,实在觉得这种技术就是要越界。然而,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确确实实有着更强的代入感和沉浸感。

却或许因为日常的镜头切入而并没有让人有太多在意这一技术,也就是说技术刚好被隐藏在镜头语言之下且给镜头语言有所加持。当然《中场战事》还是有不少动作戏的,在动作戏下,代入感变得强烈,比如说在伊拉克枪战那段,那种代入感的强烈,几乎让我以为是在完成《合金装备V:幻痛》中任意一个阿富汗任务。但或许因为闪回的节点恰到好处,就在技术即将越过故事强烈到让观众不得不在意它时,它又一下子跑掉,隐藏到了另外的场景,另外的镜头语言之下。

△你猜哪张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哪张是《合金装备V:幻痛》

可以说,就是这样互相拉扯着,一直让一项极为前卫的技术不会喧宾夺主地抢了眼球,才使得整个观影都变得舒服,没有什么出戏且违和的地方。

实际上,电影语言就是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语言,它所能承载的信息量终究不可能有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那么大。在改编时,必然要有所取舍,取少舍多同样是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让改编电影同样有足够的感染力,自然是导演的能力所控。文字所表达出来的,必然要用镜头而非简单的对话来表达。这时,确确实实更加的清晰、立体,也就变得更加真实,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更能进一步去感受镜头里所涵盖的信息。用清晰增加沉浸感,用沉浸感增加镜头的信息承载量。 

凤凰

从24帧到120帧,帧数变革带来的后果,从看电影的心理成因分析,会非常有趣。

人为什么能看到电影?一方面,理论界先前的主导说法是“视觉残留”,但上一格视像残留在视网膜上,你应该看到一堆无限重影,所以事实却并非如此。目前,格式塔心理学把它归因为“似动效应”,即影片的一幅幅静态画格,以每秒16格或24格的速度连续呈现,会产生似动和深度感的幻觉。

另一方面,不同文化、年龄、知识层次的人,都能理解相似性图形和原本图形的关联性。不像文字这套“能指”对应“所指”的抽象编码系统,任何人都能轻松掌握抽象画与实物之间的关系——这构成我们接受电影图像的认知科学的基础。

既然我们感到电影和真实世界有所不同,又能立刻明白二者的对应关系,那么,当120帧让画面变得清晰如同实物,再跟3D结合,能不能彻底混淆真实与仿真实物之间的区别?

有可能。说不定我们真的可以做出一个全息成像、与实物毫无二致的台灯,但目前来说,120帧无法使影像进一步逼近现实,因为影院里放映的电影,依旧有着限定的景框,剪辑的断裂,近景远景的变化,人像的放大/缩小。

Q:120帧技术会给观众带来怎样的心理体验?  

梁清散

这条路看上去的确可行有效。只要不走偏不喧宾夺主,看来120帧的技术确实可以为电影的叙事语言加持,同时用“120帧/4K/3D”的观影效果将这种语言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放大呈现。

不过,同样也不能不看到这个技术的局限。其局限恐怕要在导演、演员、编剧、摄影等等一系列电影生产者一边。由于这种艺术性的放大,对于生产者的要求也同样极度抬高。可以说,虽然“放大镜”是有效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得了的。想一想以后,如果和《阿凡达》之后的众多伪3D电影一样,出现伪120帧电影,或者说是为了120帧而120帧的电影时,该是又一场电影的灾难。

△120帧的技术可以让电影里姐姐脸上的疤痕等细节都清晰可见,真实感扑面而来

幸好比起伪3D来说,120帧并不会那么容易实现,成本也要高出许多。观影成本,以现在的架势来看,同样会高出很多。

这种情况下,大概刚好又能回到我最开始的观点上去,恰恰证明或许我对电影未来的展望并没有太大的偏差。其展望(并不敢说是什么预言,那样太容易被打脸)是——电影将逐渐退下大众市场,而成为如同现在的戏剧、话剧之类的相对小众化也更纯粹化的艺术。

△ 未来的电影拍摄?(图源:Mask Movement)

现在,120帧电影的出现,如果能进一步被更多导演所运用且运用得好,那么这样的展望就更有可能是真正的未来了。电影变得更加精致更加艺术化更有电影本身的感染力,同时,拍摄成本更高,票价也更高,更离大众娱乐远去。仅仅只是想选择爆米花式过一把瘾的体验,恐怕也更加不可能视电影为首选了。 

凤凰

120帧技术可能会在VR、AR领域更有应用前途。如果这项技术要获得霸权,就必须直指混淆指示物与现实事物界限的目标,那种科幻作品构想过无数次的虚拟现实技术。

《2001:太空漫游》中失事的宇航员戴维·鲍曼穿越星门,发现自己身处一间雅致的饭店套房:“所有的东西都真真实实,没有一样东西会在他转个身的当儿消失……不然,也是一种设计得极尽能事的感官幻觉,让人无从区别真实和虚幻。” 

△《2001太空漫游》里那间“宇宙尽头的虚拟旅馆”

回溯到电影对真实的追求,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里曾提出照相和电影的断裂:从古埃及以来人类就一直有一种木乃伊“情结”(complex):试图使欲保存之物不腐败和损耗从而“与时间抗衡”。他说,“摄影是给时间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自身的腐朽”,而电影保留的则是一段活生生的的时光。玛丽莲·梦露的动态照片,那个裙角飞扬、如此迷人、鲜活的生命,比静态照比强大太多。影像具有古埃及君王们包裹自身、终生寻求的法力:永恒的不朽与真实。

后来我们知道,那个房间确实是高等智慧为鲍曼准备的逼真幻境,而120帧能否为人类创造出这样一间屋子?可能那时,我们需要跳出电影院。

每一次新技术形成,都要使旧的技术夭折。比如无声电影刚刚进入巅峰,就被有声电影取代。电影技术的更迭像一盘围棋,往里添加一项规则,全盘皆变。如今,电影最终保留的是影院这个空间,而120帧技术使影院的存在面临挑战。这就是数码转型带来的最严峻的冲击,它把我们拉回爱迪生公司和卢米埃尔之争:

你是一个人带着万花筒观看镍币电影,还是和一群人一起走进电影院? 

△单人的镍币影院和众人的3D影院(图源:Joi)

技术是一种形式,像公路和铁路,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单人观影固然美好,而影院却创造了这样一种唯一的社会空间:每个人孤独地看电影,同时又跟陌生人共享一个空间,听到彼此的笑跟哭;无需互相交流,但又跟整个社会分享共同议题。

所以,120帧所带来的最终问题是,我们做好告别电影院的觉悟了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