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启动

 昵称815848 2016-11-26

11月22-23日,“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编制培训在常州举行。全国23个地区,101所学校专家和代表共270余人围绕如何推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编制工作进行交流学习。 




11月22日上午,培训由全国诊改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王毅主持。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副处长任占营做开班动员,他从三个角度阐述对诊断与改进的理解,一是怎么看质量,他强调,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和根本所在。当前高职教育在结构质量、发展质量、管理质量、培养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虽有长足进展,但也存在问题,亟待改善和提高;二是怎么看诊改,他表示,在诊改工作中,学校是质量的第一责任主体,行政管理部门是第二责任主体,社会第三方评价是第三责任主体;三是职业院校怎么办,他认为,要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他围绕如何评价职业院校诊改工作的成效,提出了六个标准:一是从关注结果到关注质量生成过程转变;二是分割的质量举措向全面的质量管理者转变;三是从原来依靠外部问责(监督与控制)向自我问责(诊断与改进)转变;四是从原来强化标准化到促进多样化转变;五是从原来的院校身份表征质量到专业建设身份表征质量转变;六是从等待依靠政府制定质量标准到学校自我制定校本特色标准转变。 




随后,全国诊改专委会主任委员杨应崧作“理念先行 整体设计 问题导向 精准发力”的专题报告,针对如何推进诊改工作,他提出几点思考:一是理念先行,树立先进质量理念,把握基本工作方针;二是整体设计,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把握体系基本组成要素,做好建设运行方案;三是问题导向,要识破理念意识问题,发现差距短板,找到个性瓶颈;四是精准发力,发挥试点院校示范作用,做好试点工作总体部署。 



下午,培训由全国诊改专委会委员经贵宝主持。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质管办丁敬敏主任同与会人员交流了“常州工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与建设方案设计和思考”。随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吴乃忠同与会人员进行“服务诊改 智能化校园的实践与探索”的案例分享。 


11月23日,全国诊改专委会委员何锡涛教授作“适应诊改需求 优化数据管理系统”的专题报告。他强调,信息化设计是全校的任务,管理者应转变理念。针对如何使标准从单一向体系转变,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将461条主要影响因素(KPI——关键绩效指标或关键业绩指标)和223条主要影响因素(KSF——关键成功因素),作为诊断要素的原始材料;二是组织专家对原始材料,结合诊改精神(2号文、168号文)以及2016版平台进行调整完善;三是确定后提供给学校,作为自主诊断参考;四是结合标准制定,逐步形成标准链(系统)。 


随后,全国诊改专委会平台建设小组成员张晞教授从16版“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过程采集若干问题谈起,分析了在进行采集数据过程的A、B、C三个版本,他提出选择建议:应全面推动A版,对有条件的院校,在使A版的同时稳步推动B、C版的建设。 


最后,全国诊改专委会秘书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洪志进行培训小结。他特别提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有三个任务:一是建体系;二是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三是形成质量文化。 


此次培训适应诊改的需求,在总结试点院校诊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使与会人员加强了对教育部文件精神的理解,深化了对诊改内涵、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目标任务、工作意义等的认识,明确了诊改工作重心,希望院校突破诊改瓶颈,提高信息化水平,顺利展开方案编制工作。


作者: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 周悦 /文 陈佶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