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孩子喜欢反复读一本书

 恰恰365 2016-11-27

小时候,我有一段时间迷上了郑渊洁的童话,就像嗜酒如命的人一样,一头扎进了他构建的童话世界,沉醉不能自拔。后来,我还到各种旧书摊、小书店搜罗《童话大王》杂志,前前后后买了几百本,反复阅读仍然津津有味。


如今,那些书早已不知去向,一直难以忘怀的,却是当时那种沉迷的状态。关于故事的内容已模糊,但有一个“读书”的情景印象深刻——大概是说,一个人读书,一页书能读上几天、十几天,甚至几百天,读得时间越长,说明他的收获越大,因为这页书点燃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上初中,我又迷上了《红楼梦》,记得每读一遍,都会跟着书中的情节又哭又笑,每次这种情绪都要持续十多天。我当时立下宏愿:每年读一遍《红楼梦》,一直读到八十岁。小时候家里管得严,很少看电视剧。上大学后不经意间看了《红楼梦》的电视剧版,晚上回到宿舍,又狠狠地哭了一把。陈晓旭演的林黛玉、邓婕演的王熙凤、欧阳奋强演的贾宝玉,现在看来堪称经典,但对于痴迷在“红楼”中的我而言,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多多少少破坏了我对小说人物的想象。小说为自由的想象预留了空间,而电视剧将文字勾勒出的奇幻世界实际化。


一些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学者认为,小孩在三岁前应尽量少看电视动画片,因为这段时间是孩子对语言和文字产生亲近感的黄金期。早期的亲子阅读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有很多益处。从这个角度讲,《小幽灵科尼基》实则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我们如何在有限的阅读空间中,让孩童的想象力发挥到极致。




不记得从哪儿看过一句话,说孩子十五岁前,应该让他读完世界名著,我深以为然,因为有些事情是过期不候的。就我自己而言,大学读中文系,跟着老师和文学史的推荐进行了系统阅读,诸多经典名著震撼心扉,却再也找不回小时候阅读时那种痴迷的状态了。此后读研、读博、工作,阅读仅仅围绕着论文和课题展开,再想读一些兴趣使然的书简直成了奢望。至于那种无数次在脑海中创造、重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景的能力,更是一去不复返。


也许,只有处在纯粹世界里的孩子,才能找到阅读的纯粹。他们不会去思索阅读的意义与价值,反而能在书本打造的想象世界里自由翱翔。


我的孩子一出生,我就开始给他读书。他也果然不负我望,成了一个十足的小书迷。每天晚上,他都会从自己的绘本架上拿几本想读的书,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我怀里一起读。有时候,他会反复读一本书,明明已经对书中写了什么、画了什么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却还要读。大人说:“不读这个了,换一本吧。”他就会生气地躺地上打滚抗议:“还读这个,还读这个……”其实,当孩子喜欢一本书时,也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所建构的世界。我们说常读常新,孩子的阅读何尝不是!他之所以想要一遍遍地读下去,就是因为每读一遍,都能在自己的想象王国里重新构想一遍书中世界,而每一次这个世界都带给他崭新的体验。




想象力将赋予书籍无限的魅力,这是《小幽灵科尼基》绘本的主旨。在这本书中,披着黑色斗篷的小幽灵,头和脸被黑布罩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盯着一本白色的书看,这一形象本身就内涵深刻、引人遐想,勾起人们揭开黑布一探小幽灵真面目的好奇心。整本书采用黑白相间的色调,只在小幽灵找到读书门径的一刹那,迸出万千思维的火花,活跃了整本书的氛围——想象的过程也是思维活动、思考力爆发的过程。


韩卫娟,教育学硕士、文学博士,高校教师。是一个两岁“混世小魔王”的妈妈,从娃出生起便开始给他读书,目前已带着小宝博览二百多本图画书。





读小库推荐3+书籍



《小幽灵科尼基》


【瑞士】本杰明·索默哈尔德 著

张在 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