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仙初着翠霞裙 前贤入朝右衽服

 老古董古陶瓷 2016-11-27

左为团锦结,右为双鱼结。

左为团锦结,右为双鱼结。

修定寺塔中身穿短襦、下着长裙、佩帔帛的唐代女子形象。

修定寺塔中身穿短襦、下着长裙、佩帔帛的唐代女子形象。

修定寺塔中的身穿朝服,右衽、手持笏板的汉人官员形象。

修定寺塔中的身穿朝服,右衽、手持笏板的汉人官员形象。

修定寺塔中的胡人舞蹈形象。

修定寺塔中的胡人舞蹈形象。

    □刘长江(安阳县)   文/图

    修定寺塔,俗称“唐塔”,又名“三生宝塔”、“红塔”, 初建于北齐,唐代重修,位于安阳市西北35公里清凉山东南麓修定寺旧址上。全塔上下通过榫卯和铁钉将3775块砖雕遍镶全塔,砖雕图案有人物、植物、动物、纹饰等共76种,为国内现存唯一的四壁全部用模制花砖饰面的砖结构佛塔。砖雕图案中的人物服饰为研究唐代服饰提供了较直观的实物证据,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称,唐代的“染织署”是官方管理纺织行业最高管理机构,掌管织造宫廷中使用的冠、冕、组绶、锦、罗、纱、绢等织品。修定寺塔的砖雕图案中,有 “绶”、“结”、“缨”、“绳”、“网”等大量的服饰图案出现。我们可以从修定寺塔上的砖雕图案一窥大唐文化的璀璨和荣耀。

    绳结

    修定寺塔塔壁上有六条下垂的团花彩带。这些彩带所做的团花图案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结”。 样式有攀援结、万字结、团锦结、金鱼结、双鱼结、吉祥结、四叶草结、云雀结等数种。

    中国的结是一种汉族特有的编织工艺品。唐代是中国绳结发展最完善、华丽的时期,其样式繁多,配色考究,名称巧妙。《唐六典》中记载,“少府监”是专门掌管织造宫廷使用器物的手工业作坊。“少府监”下设五部分:中尚方、左尚方、右尚方、仿染方和掌织方。其工匠有一万九千多人。“仿染方”又称“织染方”,是专门负责染衣、制衣的中层机构,下设廿五个“作”(是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每个“作”按不同的纺织品种分工细作。组绶之“作”有五个,专门负责织作“组”、“绶”、“绦”(用线绳编织花边或扁平的带子,装饰衣物所用)、“绳”(用两股以上的棉麻或丝等纤维拧成的条状物)、“缨”(用线绳等做成的装饰物,如帽子上的装饰)。

    人们最早用绳索打结的办法来记事,后来才用文字代替。结同时也应用在人们的穿衣、佩饰上。古人着衣“宽衣博带”,因此古人的衣装上,结的样式很丰富,有束衣之结,也有装饰之结。带的飘逸与结的美妙构成中国古典服装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尔雅义疏》中提到:“佩玉之组条,用以连贯玉者,也叫纶,用丝绳宛转结之。”结除具有实用、装饰和表意等多种功能外,还有招福纳祥、传递情意的表意功能。历代诗词歌赋中有大量生动的描写:

    “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南朝·梁武帝《有所思》)

    “炀帝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合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隋书·宣华夫人陈氏传》)

    “锦中百结皆同心,芯乱云盘相间深。”(温庭筠《织锦词》)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福、禄、寿、喜、财、安、康无一不属于“吉”的范畴。“吉”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主题,“中国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汉族传统技艺也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

    唐朝襦裙服

    唐朝襦裙服指唐代女性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帔帛,加半女子臂(即短袖)的传统汉服装束。唐代襦裙装是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唐代女子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白居易诗句“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郁金裙”等都是以夸张的手法对裙式的形象记载。此外还有银泥裙、金缕裙、钿头裙、花间裙等。

    帔帛

    “帔帛”是唐时女子肩臂上经常围披之物,与今天的围巾类似。一般采用轻薄的纱质原料。六朝时称帔巾为“斜领”。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围巾护项,偏压垂之,曰‘斜领’。”

    帛上有一般用彩绘和手绣点缀图案花纹,极富柔美富丽之感。《霍小玉传》云:

    “著旧石榴裙,紫裆,红绿帔子。”

    霍小玉穿着石榴裙及绿色的帔子。帔帛和帔子区别不大,仅以长短辨认,少女帔帛较长,妇人帔子较短。《事物纪原》云:

    “唐制士庶女子在室披帔帛,出后披帔子。”

    这说明帔帛和帔子使用极其广泛,是唐代妇女十分喜爱的服饰之一种。

    右衽朝服

    修定寺塔塔壁上清晰可见一神态恭顺的汉人官员形象,他头戴进贤冠、身着交领右衽朝服、腰部系带、脚穿云头履、左手持玉笏。

    衽的本义为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古代中原汉族服装衣襟向右,以“右衽”谓华夏风习。右衽是汉服始终保留的特点,是汉族的象征符号。孔子说: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得沦为异族的奴隶,穿着左衽的衣服,披散着头发。

    胡服

    安史之乱前,唐代对外来文化持有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皆着胡服、戴胡帽。腰系蹀躞带,翻领是常见的胡服样式。

    《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着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

    胡帽一般多用较厚锦缎制成,也有用乌羊毛制作。帽子顶部,略成尖形,有的周身织有花纹,有的还镶嵌有各种珠宝,有的下沿为曲线帽檐,亦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饰鸟羽,还有的在口沿部分饰有皮毛,式样众多,繁简不一。这种帽式流行时间不长,约结束于天宝初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