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面对死亡

 水己冰 2016-11-27

如何面对死亡

济群法师

济群法师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说禅

生、老、病、死是人生四件大事,尤其是现在的中国社会,已步入老龄化门槛,并处于逐步加深的阶段。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从另一方面来看,国人长期受唯物论教育的影响,缺乏信仰生活和心灵归宿。年轻时忙于工作和家庭,可能还没多少感觉;老来无所事事,精神生活显得格外贫乏。所以,全社会都在呼吁关爱“空巢老人”。这固然值得提倡,但我觉得,比儿女不在身边更可怕的,是内心的空空荡荡,无所依靠。事实上,这是任何陪伴都无法弥补的空白。因为陪伴只能让人得到暂时的慰藉,用亲情来转移或稀释死之将至的恐惧。

和衰老相比,那个同时逼近的死亡,更是让人困惑、茫然、避之唯恐不及的话题。在我们的默认设定中,死亡就是这期生命的终结和消失。但人死真的如灯灭吗?到底有没有一个未知的世界?怎样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阶段?如何为此做好准备?包括以怎样的心态接纳衰老,面对疾病,都是我们需要共同学习的。

我们明知道人必有一死,可除了拿来说一说,未必有多少感觉,更难生起紧迫感。在《道次第》中,念死既是重要的前行,也是不可或缺的正行。我们平时的念死往往停留在理论上:死亡是一定的,死期是不定的,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道理似乎都知道,但真能提起念死之心吗?其实并不容易。

西藏帕绷喀大师有一首《心匙》,是关于如何念死的长诗,也是对如何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修的详细引导。可以经常念一念,会是一记当头棒喝。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还有明天,而且是明日复明日,所以会在学佛的同时,用更多的时间忆念五欲六尘,追逐镜花水月。但终有一天,死亡比明天来得更快——突然间,就必须马上走了——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准备好了吗?这辈子努力追求的一切,哪一样可以带走?如果能够真切地提起念死之心,我们自然会精进修行,自然会把三宝作为唯一的依怙。因为在那一刻,亲人、事业、财富,没有什么是抓得住,也没有什么是帮得上的。

对于念死的修行来说,临终助念也是让闻思落地的实际演练,是有效而有力的助缘。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修习利他心。在生命面临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我们以慈悲心参与助念,不仅能给予临终者(或亡者)今生所能得到的最后帮助,而且这种帮助将直接影响到这个生命的未来走向。想一想,我们会发现这件事实在是意义重大。人生路上,很多选择会影响到一生的命运。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生死关头的选择。它是结束,但更是新的起点,而且关系到未来生命的去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