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私是将自己置于孤境致使路越走越窄,给予你生存的空间也愈来愈小

 就叫吴锐吧 2016-11-27

作者:隆善居士

 

 

一、祖师言

 

从生到死有多远 ? 呼吸之间。

 

从迷到悟有多远 ? 一念之间。

 

从爱到恨有多远 ? 无常之间。

 

从古到今有多远 ? 谈笑之间。

 

从你到我有多远 ? 善解之间。

 

从心到心有多远 ? 天地之间。

 

从佛到我有多远 ? 觉醒之间。

 

 

二、师父群内开示:

 

 

什么是修行,有些人天天念佛颂经,那不过是表面修行,其实什么叫修行,是去做,去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修行修的是自己那颗感恩的心,慈悲的心,心想不去做,念什么佛都是假的修行,心改变了,懂得去付出,感恩,理解,包容,吃亏,赞美,拿出自己的一颗爱奉献的心,这就是真正的修行。

 

愿大家多付出 少抱怨 真心以待即使得不到相同的回应,至少自己图个心安。

 

 

 

三、隆善语录:

 

 

对外在发脾气是内心孱弱和没有智慧的象征。若内心坚韧八风吹不动有何炸毛,若内心通透,世事空性有何纠结。

 

 

有所感知才能有所进步木呐不闻不悟源于内心愚钝失灵。

 

 

经云:世上有两种大福应当修,供养父母是世间第一大福,供养上师、三宝是出世间第一大福。佛是真语者教化众生修福,只有具足福报才能有开具真智的机会。

 

 

四、师父推荐好文:

 

 

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敬于才华,合于性格,久于善良,终于人品!人生就是这样,和漂亮的人在一起,会越来越美,和阳光的人在一起,心里就不会晦暗;和快乐的人在一起,嘴角就常带微笑;和聪明的人在一起,做事就变机敏;和大方的人在一起,处事就不小气;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借人之智,修善自己;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

                                                  ——来源QQ空间

 

 

五、【隆善言】

 

违心的行为是造成逆境和不如意之根源,初始错位,结局必然有悖。违心者擅于我行我素不听从真理的善导,可以“固执己见”的前提是证悟自性后的自信而非盲目狂妄。一切以“我”做出发点是为自私,大千世界乃芸芸众生共享,自私是将自己置于孤境致使路越走越窄,给予你生存的空间也愈来愈小,人活一口气,没有生存的空间势必将窒息而亡。

 

修行的违缘常常出现于一个人发愿出离时,不开悟之众生受魔性所趋会四处刁难,修行最终的成就非愿力大于业力之决心不可为。若无“我”的执着与自私当成就“众星捧月”之光辉,这便是摘果之现象。修正陋习之路可谓险阻万丈,从一个人迷失至觉悟之横向观,上下五千年的时光流转,表相是历史,内里则是众生自性轮回的生命之旅。

 

“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较”。清净专一才能不生分别,心性直白不生攀比而无纠纷。譬如孩童黑白分明的眼睛看出的世界从来不是云雾妖娆而是直面阳光。业障如迷雾遮蔽了心眼,看不透人心在于你已缺失心的智慧。人心隔肚皮,莫怪他人欺凌你,反省自心为何会愚痴。在一个全然醒悟之人的心里,没有对世间逆境、不公的抱怨或愤恨,只有对往昔自心迷失的悔悟和如今为之弥补之心。

 

 

六、分享:孤独的真实义

 

无径之林,常有情趣。 无人之岸,几多惊喜。 岸畔崖间,鼓涛为乐。 无人驻足,是为桃园。 (拜伦)

 

隆善批注:修行的生涯绝非如红尘凡俗这般五光十色蠢动人心,若非有累世足够的善根和福德为基础,众生心确实难耐寂寞。若一个人获知寂寞空虚源于自性的迷失,加之业力无止境的耗损你的心力而令自心千疮百孔,心非实有而是空洞怎能不生空虚感。这才是如今社会人心缺乏安全感和到处找乐子的根源。

 

真正内心强大者必有一颗饱满之心,安于孤独实乃孤独是自性本固有的状态,涅槃的极致清净才是人性最终的归宿。呼朋唤友是业力的感召,缘从一定程度是自心外攀到处乱晃后环环相扣相交的产物。修行的根本即是放下万缘,在彻底成佛前是了去历劫所结之缘,消去累世所犯罪业。修行乃收心守一而非外张招惹,若不能让自心安静下来就只能沦为业力驱使的阶下囚,修行绝非游戏而是真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