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久见!PNAS:虽预期寿命延长,但男性还是会“拖后腿”

 成靖 2016-11-27

活久见!PNAS:虽预期寿命延长,但男性还是会“拖后腿”

2 小时前 来源:生物探索
分享: 
导读
11月21日出版的PNAS网络版上的研究发现:虽然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但男性的寿命依旧落后于女性。重要的是,这不仅仅是是人类所独有的,而是体现在所有的灵长类动物家族中,灵长类动物中雄性普遍要比雌性的寿命更短。

众所周知,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过着更加健康、长寿的生活,且女性往往比男性寿命更长。一般认为,人类寿命延长的部分原因是由于在医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的进步,增加了婴儿的生存几率,并降低了由于儿童疾病所导致的死亡人数;男人寿命更短的部分原因则是因为男人更有可能在战争、暴力冲突或工业事故中死亡。

但是最新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男人的寿命“拖后腿”不仅仅是是人类所独有的,而是体现在所有的灵长类动物家族中。

据悉,科学家对猴子和猿类的研究发现,在灵长类动物历史上,最近几代人获得了最大的预期寿命提升,但灵长类动物中雄性普遍要比雌性的寿命更短。

该研究的合著者杜克大学生物学教授Susan Alberts表示,男性的劣势具有很深的进化根源。

百万“出生—死亡”样本研究

一个来自美国、德国、丹麦、肯尼亚和加拿大的国际研究团队,编制了从18世纪到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00万人的出生和死亡记录。该数据包括后工业时代社会的人们(如瑞典人和日本人),出生在前工业时代的人们,以及现代狩猎采集者,并将他们作为基准,研究现代文明出现之前,人们的寿命有多长。

研究人员将这些测量结果与6种野生灵长类动物的过去50年的出生和死亡数据对比,这六种灵长类动物包括维氏冕狐猴(Verreaux's sifaka lemur)、绒毛蛛猴、卷尾猴、狒狒、黑猩猩和大猩猩。

数据证实,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灵长类动物家族中,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获得了更加快速和显著的寿命增长。

例如在过去的200年,瑞典的预期寿命在19世纪30年代中期跳跃到了80岁以上,这意味着出生在现代的婴儿,他的寿命是出生于19世纪早期婴儿的2倍以上。

数据显示,今天的最长寿的人类比传统生活方式的人们(如坦桑尼亚的狩猎采集人哈扎人和巴拉圭的Aché people),寿命要高出40-50年。而现代狩猎采集者(研究早期人类寿命的最佳对象)比起野生灵长类动物(如绒毛蛛猴或黑猩猩),平均寿命要高出10-20年,虽然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由它们开始进化而来。

医疗水平是提高人类寿命的主要原因

Susan Alberts教授继续解释道,相比数万万年的进化史,在过去几百年间,人类在延长寿命方面取得了重大跨越。其中医疗水平提升的指标之一是婴儿死亡率。

如今的瑞典或日本,1000名新出生婴儿中死亡人数不到3人。但在两个世纪以前,新出生婴儿的死亡人数超过现在的40倍,对于狩猎采集者和野生灵长类动物来说,现在这个数据依然很高。

研究人员还研究了预期寿命的平等性,他们发现,对于人类和野生灵长类动物来说,平均寿命每一个增长都伴随着寿命平等性的增加。也就是说,对于长寿人口来说,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获得寿命平等性延长的益处,很少有人享受不到这个好处。

但让研究者感到惊讶的是,男性和女性之间在预期寿命上的差距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男性的寿命仍然滞后于女性。并且,预期寿命的性别差距不仅存在与人类身上,科学家所调查的几乎每一种野生灵长类动物中,雌性寿命都比雄性寿命长。

19世纪早期出生的瑞典女孩,她的寿命可能会比同龄男性长3到4岁;200年后,尽管瑞典人的平均寿命增加了45年,但是性别的鸿沟几乎没有改变。

下一步:追踪男性“短命”元凶,帮助男性赶上女性的寿命

在Susan Alberts教授看来,这项研究很令人迷惑,既然我们能够使寿命延长,但为什么不能缩小性别之间的寿命差距呢?

研究人员提出了各种假设。部分学者认为是基因问题:雄性灵长类只有一个X染色体,而雌性有两个,所以他们缺少另一个染色体来补偿任何存在于他们仅有的一条X染色体上的有害基因变种;还有学者认为可能原因是,在危险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也使雄性占劣势,尽管传染病和慢性疾病等对两性都有影响的因素在下降。

因此,科学家希望能够尽快确认元凶并进行干涉,以帮助男性赶上女性的寿命。

推荐阅读:

As life expectancy grows, men still lagging

参考文献
我要补充文献
The emergence of longevous populations

The emergence of longevous populations

文献期刊:PNAS

The human lifespan has traversed a long evolutionary and historical path, from short-lived primate ancestors to contemporary Japan, Sweden, and other longevity frontrunners. Analyzing this trajectory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biological and sociocultural processes that determine the span of life. Here we reveal a fundamental regularity. Two straight lines describe the joint rise of life expectancy and lifespan equality: one for primates and the second one over the full range of human experience from average lifespans as low as 2 y during mortality crises to more than 87 y for Japanese women today. Across the primate order and across human populations, the lives of females tend to be longer and less variable than the lives of males, suggesting deep evolutionary roots to the male disadvantage. Our findings cast fresh light on primate evolution and human history, opening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on inequality, sociality, and aging.

展开
游客
还可以输入140字
微评论:
共有 0 条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