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水有相逢

 沁雪嗣音 2016-11-27
山水画的点景技法·桥梁

  □王志荣

  临摹《山路松声》中的桥梁

  《山路松声》是唐寅山水画中的重要代表。画面近景为巨石溪滩,流水潺潺,与石相击。中景为古松、溪桥及行旅。一旅客携抱琴童子伫立于桥上,沉浸于自然的奇妙氛围之中。画中的桥以两边的路石为梁,横跨溪流之上,连接两条大路。桥面略成拱形,以木材铺就,栏杆倾斜,皆具动感。


  唐寅《山路松声》局部

  唐寅“远师李唐”“近交沈周”,出于周臣门下,有出蓝之胜。他的技法特点主要是将南宋院体,特别是马远、夏圭的笔法加以发挥,变刚硬的斧劈皴为明秀的长线条斧劈皴法。其墨法承夏圭、吴镇,浓厚且明秀。此作中桥的技法特点主要体现在用笔上——细劲灵动,一波三折,与情绪起伏完美结合。画家在用笔上少了一分夏圭的野逸旷达,多了一分内敛与细腻。作品墨色明净秀丽,令人神清气爽。


  步骤一:用中锋浓墨勾勒出桥面形体。桥面由木材建造,略呈拱形。原作中,画家故意夸大了桥面的弯曲程度以显示动感,故勾勒时要带有一定的韵律节奏感,方能达到相应的效果。之后勾勒栏杆。栏杆同样具有运动节奏感,不能画得太笔直僵硬。勾勒时要注意透视关系。栏杆处于立体的空间之中,每一根栏杆的透视角度都不同,画时要注意准确到位。先勾近处的栏杆,再画远处的栏杆。


  步骤二:点染桥面和栏杆。先局部分染,将桥面和栏杆用淡墨染出,再根据画面意境作整体统染。画时注意虚实关系,实处加大墨色对比的强度,虚处则相反。


  步骤三:协调周边环境,处理好桥身与溪石、背景之间的虚实、隐显关系。

  七、结语

  笔墨贯通着中国画“形而上”的精神和“形而下”的画面,这是中国画千百年积淀的艺术成果,普遍扎根于中国人的绘画思维之中。笔墨包含了技法、理法和想法。它既是中国画的物质依托,也是中国画的精神皈依。“有笔有墨谓之画”“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黄宾虹的笔墨观是我们画点景桥梁的应有参照。

  桥在自然环境中是人为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人工特性,而中国山水画以自然为最高品尚,因此画点景桥梁时应尽可能地使其与自然相接近、相谐调。在虚实的处理上,桥相对较实。它以鲜明的深浅、疏密对比,凸显其精神风貌。画时要多进行整体的比较和调整。

  最后,以黄宾虹“三眠三起”“先师今人,继师古人,终师造化”的学习经验与大家共勉。

  来源:《中国书画报》国画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