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给予我面对孤独的力量

 唯美桔子 2016-11-27

对我影响最大的外公去世那年,我刚好看完余华的《活着》。

那天捏着外公脉搏的舅外公轻声说“老头子走了”的瞬间,一屋子数十人全跪了下去,男男女女都在哭。

后来三天葬礼,依然很多人哭,尤其外公上山那天,我妈跟我两个姨都哭瘫了,表哥表姐们也在哭,三个快六十岁的舅舅也哭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村里一些围观的老人,也在默默地抬手拭泪。

所有人都在哭,除了我跟外婆。

后来三个舅妈和我妈都问过我,为什么没见你哭。

我爸甚至对我说,你外公对你那么好,你这孩子,哭都没哭。

我也知道我该哭,因为我没见过爷爷奶奶,而外公是我来这人世第一个送别的亲人,于情于理,我都该哭。

但我哭不出来。

纵使外公生前曾对我说,要是我走了,你要叫你妈她们别哭。

而我的回答是,那怎么可能,别说我妈,我自己都会哭。

但在外公去世当天和他的葬礼上,我却哭不出来。也因此,在一些当时观察过我的亲戚眼里,我成了一个心硬如铁的人,一个不管多深的恩情,都不会放在心上的人。

但我知道不是这样的,我什么都记得,所有的恩情都记得,但当死亡发生后,那时刚看完《活着》的我,心里满满的全是“迎接死亡是人生来就该承受的苦难”,本该奔涌而出的眼泪就这样被野蛮阻拦了。

可当有人来问我为什么不哭时,我却什么也不能说,我心里想的那些关于人世和生命的真相,说出来,就会被误解,一争辩,就会被斥责为无礼。于是只能沉默。

后来我又看了《万物简史》,在书的序言里,作者说,有一位读者在看完《万物简史》之后,说不再惧怕死亡了。作者觉得这种说法是对一本书的最大褒奖。

我也曾写过一句话:“很多好的作家从不教人如何活,倒常常告诉人死并不可怕。而好的读者,就是在明白了死并不可怕之后,开始尽情地活。”

我不知道于他人而言,读书给他们带去了什么,但于我而言,读书就是在看了一些极致的人生和赤裸的真相后,对于这个世界和自我存在的意义,有了不同的思考。

而孤独的原因就是,你所有的思考,都只能是你自己的,不能跟任何人分享,不管其他人读了多少书,读了哪些书,在面对生活和苦难时,你所有的思考,都只能用来保护你自己,而不能说给任何人听。

我个人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个往自己脑海里添加声音的过程,而写作,就是一种抹去这种声音的过程。

但读和写,永远是无法同步的。

我可以一秒钟看数十个字,甚至从书中里的人说出的一句话体会到一种不同的人生,但让我写,我一秒钟只能写一个字,更不可能写出某种人生。

于是,脑海中的声音永远只增不减,永远会在所有清醒的时刻、快乐的时刻、受难的时刻、失眠的时刻跳出来大声疾呼,让真实的尘世显得宁静而孤独。

但我最后还是哭了出来。

在外公去世一年以后,在那天我从外地回来,外婆拿了点纸钱和香说让我扶着她去山上看外公的时候,看着当初跟我一样,在葬礼上表情淡漠的外婆扑倒在外公的坟墓上,手揪黄土,嘶声力竭的哭得山林直颤的时候,我看着外婆瘦弱的身躯和散乱的银发,不禁悲从中来,失声痛哭了起来。

我确实可以承受亲人离世的苦难,但我依然无法看着那些活着的亲人被这种苦难折磨。更让我感到孤独和无力的是,我此生都无法将通过读书得来的这种能力传递给我挚爱的那些人们。

我不是要教他们冷漠,也不是觉得因悲伤而哭有什么不好,只是希望,假如有一天,当我给他们带去苦难时,那些真正爱我的人,那些凝聚了我对这个世界所有眷念的人,可以为我少流几滴眼泪,少心痛几回,可以尽快把我放在心里,开始尽情地活。

若真能如此,我读的那些书就没白读,那些虽然矫情但真实的孤独,就没白白承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