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连世民:古有“洛阳纸贵”今有洛阳黄河石奇

 乐府石集 2016-11-27



古有“洛阳纸贵” 今有洛阳黄河石奇


《石界》特约撰稿人   连世民  


◆ ◆ 


成语“洛阳纸贵”说的是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小左思仍然淘气的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刻苦学习。



梅花金龙戏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之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士、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了《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多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人约黄昏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上升,故此“洛阳纸贵”的成语故事由此而来。


几千年的中华历史文化传承至今,而现代的赏石文化也在飞越发展,洛阳,中原之中,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沟壑山川纵横,赏石资源丰富,石种有:黄河石、梅花石、牡丹石、荷花石等,它成就了多少赏石爱好者的梦想。特别是洛阳的黄河石,浑厚大气、色彩鲜明、构图新颖。



丝丝“瓜”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脉,逶迤千沟百壑,盘回峰峦叠嶂,滚卷着两岸山石岩块,拥抱着黄土的芳香异彩,牵动着千万条沟河流溪,以几千米的落差及闪电之流速,奔腾的向东而去,它所携带的沿途沟壑山川里的顽石,一路走来,翻滚撞击,磨损滞留,历经百年沧桑形成了光滑圆润、姿态万千、色泽古朴、图纹及形态各异的稀世珍宝——黄河石。



田园卫士


黄河石,从广义上讲,应是自黄河的发源地到黄河入海口,绵延数千公里,沿黄两岸山峰沟壑的大量石块被入黄河流携带进入黄河后,经过水浪的搬运冲刷而形成的奇石都统称为黄河石;如果细分类:那么流经青海段的称黄河源头石;流经甘肃宁夏段的称兰州黄河石;流经内蒙古段的称清水石;流经河南段的称河洛石;因河南段系黄河文化的中心地段,而且洛阳段黄河流出小浪底后,因河床变宽,水流速度缓解,河水夹带的大量石块留落在了洛阳黄河段,故又称洛阳黄河石。在这个地段的黄河石资源非常丰富,品种繁多,观赏价值颇高,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而且已成为当今赏石界的重要观赏石种。




黄河石质地坚硬、细腻、圆润,黄河在山西风陵渡由北向南与渭河交汇后,急转为东西方向,向东流经三门峡、渑池。到洛阳新安北部时,地貌条件突变,山势陡峻,河谷狭长,河道迂回曲折,以较大的落差流出小浪底狭口后直奔孟津县境,黄河进入孟津县境地后,河床变宽,水流缓解,因此,该河段聚集有上游各山川流入黄河的多种卵石和泥沙,形成的卵石滩其颜色多为黄褐色,古朴典雅,兼有五彩者,具有高贵华丽、雄奇壮观之美,无论是造型石,还是图案石,既有刚健粗扩的黄河气派也有婀娜多姿的温柔,真正体现了黄河母亲的博大胸怀。



报春图


在黄河洛阳段的河滩中卵石的品种形质大小不一,石质多为石英砂石,石英粉砂石及砂砾岩类,也有少量浅变质的石英岩和沉积岩等。硬度适中,一般在4-7度之间。该黄河段奇石主要特征:有丰富的图案石,有具象,有抽象,有工笔,有写意,有象国画山水,有似线条速写,花鸟鱼虫,文字数字等等,曾被国际赏石界誉为“世间有的,石上尽有”;物象万千,变化多端,更为珍贵的是上述河段特有的日月石(即太阳石,月亮石)是洛阳黄河石中的典型代表。太阳石,有的如旭日东升,使人联想到事业的蒸蒸日上;有的如日照中天,象征事业有成;有的如烧红了天边的晚霞,令人感到夕阳无限好;月亮石,如银盘者,给人以静谧之感,让人联想到了花好月圆,祖国统一;多勾起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物以稀为贵,日月之石唯洛阳黄河段有之。




古有洛阳纸贵,今有洛阳黄河石奇。随着科技的发展,治理黄河,造福安澜;国家先后在黄河修建了三门峡大坝和小浪底大坝,沟壑山川的石块不会再被黄河水携带而下,西霞院二级护河坝的建成将原有的卵石滩地淹没在水库以下,洛阳黄河奇石资源已经形成断代。所以说洛阳黄河石在不久的将来,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上好稀世珍品,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说:“洛阳的黄河石奇,奇之则贵”。  





连世民简历


连世民,微信名“龙石苑”。中国观赏石协会常务理事,国家观赏石二级鉴评师,《宝藏》杂志洛阳通联站站长,河南省观赏石协会副会长,洛阳黄河奇石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石网》特约撰稿人。本人17岁走出校园,从戎西北边陲13年,转业后在洛阳市老城区政府就职。自幼酷爱诗书绘画,2001年步入观赏石赏玩收藏行列;曾先后在《宝藏》、《中华奇石》、《石观》、《自然·赏石》等专业性赏石刊物发表了《洛阳赏石文化之渊源》、《赏石文化  根在河洛》、《让奇石走入寻常百姓家》等文章;历经十几年的赏石风雨路程,感慨万千: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有舍也有得,赏石励志、陶冶情操。领悟石头的灵性,品味快乐的生活,体现人生的价值!





观赏石图文赏析免费发布

全国观赏石展会免费发布

观赏石理论研究免费发布

观赏石新闻大事免费发布

↓↓↓

联系我们

微信:gswkefu

guanshangshi@qq.com



九九美石合作或捡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