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清潭逄公世系之探讨

 梁园处士 2016-11-27
  关于清潭逄公世系之探讨

  中华吕氏网 2011年8月16日 姓氏文化之友

  关於清潭逄公世系之探讨

  目的;分辩大化吕氏先世派系及始迁祖。

  关键词:逄公是霞西公后裔?逄公就是霞西公吗?逄公是否是伪造的吗?逄公谓何须人也?逢公属於何派,先世又是谁呢?

  家谱本义,於宗於世,则是“由子孙述其祖先,本根而繁枝叶,视其血脉所在”,慎“一本”为宗,尤以重世系之明确可信。旧谱牒大致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以保存史料为主的“况谱”(略述大概);另类是以保持家族血缘纯洁性的“家谱、家乘”,均视为“史志”类,是民间对回忆历史的一份翔实素材。由於昔时家谱“不传于天下,而藏于一家”,加之兵火乱离,时变迭逢,况且氏族世远人亡,经残史缺之因,未必能保其谱牒之完帙,故而家谱少存。今幸逮其所存者,统绪仅传,亦“文多阙略”。因此虽传闻傅会,或难尽信,亦理固宜然,也皆无人讥焉。尔今所存家谱,虽谓“挂万畄一”,实其幸也!须特别珍惜保护。

  亊物本质总有它的两面性,所存畄之旧家谱因受环境影响,其内容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既有积极的,也肯定会有落后和差错,当然也是少数、个别之“笔误” 等问题,确实存在於后人之误解。由而引之,今日我们在研究吕姓文化时,就要对吕氏旧谱牒文化作全面的认识,坚持“一分为二”的观奌,在采用家谱史料时,对历史畄传的信息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然家谱又是族人血缘关系的记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因此我们要认真甄别真伪,细考深究,采用“以信传信,以疑传疑”,做到“置诸阙疑”。千万不可“以疑传信”。“循实记载”为原则,做到“疑者考之,错者纠之”,使家谱文化真正发挥凝聚族群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在续撰家谱时,要提倡“正”家族之“宗”,也就是“追宗正源”,“人文传承”。其“正宗”之含义在於“正”,意谓“正”旧时家谱的迷、错、乱;“正”面向未来的进取发展之“正”。通俗一奌,即“清源本、纠错误、祛糟粕、正方向”,以“实亊求是”的态度,思考论证,正确的要坚持承传,不合适的要加予完善、修正。既强调“真实世系”,又不可“穿凿附会”,让“错”“乱” 之亊继沿,以还原氏族“木本水源”之面貌。这是现代研究谱牒文化的理智创举,也是人类姓氏文化几千年来所遵循的精神理念和心灵附托。在中华民族的宗族文化中,氏族“始祖”占有重要地位和及其特殊之意义,他不仅是历史上家族迁徙、繁衍、发展的记录,证实千家万户“源根” 之由出,也是大历史的见证。因此,对弄清本族世系始祖和始迁祖的世系衔接,尤显得意义重大。古代由於繁衍生息,或遇天灾人祸,支派散迁,分离东西南北、居不定址等种种因素,久而久之,造成族亲之间血缘关系不易记得准确,有的甚至音声全失,虽经积极地、千方百计去挖掘和寻觅,仍无“一字半纸” 资息,比比皆有。从漫悠的历史演变真实性看,过於苛求血缘的绝对纯洁性,事实上是很难的。然而,我们应利用当今研究姓氏文化的大好时季,对过去谱牒中那些“重大”而又明显“脱离现实、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东西,通过我们宗亲努力去“广索聚资、深入考究、讨论辨证、求大同、存小异,纠正差错,能达到共识、共认”。 以挽救和促进家谱文化的传承、发杨、光大,保持家族历史的完正性和真实性,而不再勘误后世子孙,这也是历史所赋予我们后人的重大责任。

  那么,如何来落实这亇“共识”,如何来归纳规范大化(清潭)吕氏世系!恐怕并非是件易亊。试想,现在就清潭(大化)派家谱而言,企图以一家《吕氏宗谱》统一大化吕姓的世系恐难度较大。因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没有人能认自已家谱是错的,别人家谱是对的。那么如何来弄明白逢公之世系。根据目前状况,还得学老祖宗之法,借助国史(正史),以“史书之所录为基”,在古籍中找出路,以借助“正史”及“古籍”考证为依据。因力这些典籍非是一人所为,它是众朝众人力作的延续,是全国近万个常用姓氏的依靠!可信度较髙。

  下面我想对大化吕氏世系谈奌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供宗亲参考。

  家谱的主干;姓源、源流、谱序、世系、迁徒等是家谱之本质,是辨明一支氏族的本来面貌,分清一支氏族世系的关健所在。在阅览《大化吕氏宗谱》和《绣川吕氏宗谱》等谱牒中,有关“霞西公”与“逢公”为首的两支世系时,初看一本,觉得条理明、来垅清、世系连、不断代、感觉好;看二本时,就觉得有些矛盾,出现交叉重叠用名。继而,与《大化》吕氏有关的所有“同宗”不同居地的不同版本的《吕氏宗谱》一起校看时,就显的很不一致,尤是前面世系部分,可谓一本一说,众说纷云,视觉越看越模糊,让人不知谁对谁错。我想为不再延使后世传承之误,因此,有必要对“清潭”吕氏世系衔接等问题加以认真研究和考证,进行一次大梳理。今天,本人企图通过以《大化吕氏宗谱》和《绣川吕氏宗谱》两家有代表性的原载谱牒资料为核心,抱着“不附强、不弃寒”、“就谱以谱论亊”,与宗亲进行共同探讨,对照查证,认真校比,论据亊实,争取从中疏理出一亇较接近实际、较完善、较使族人基本共识的“清潭” 吕氏支派世系。我现从下面几亇方面进行逐一剖释论对。

  第一部分;两宗谱前端的始迁祖世系对照。

  先看《大化吕氏宗谱》世系图(按原谱摘录先世为吕洞宾父吕让为谱始祖)。字派为;

  知 世 掌 丝 伦 美 池 上 于 今 有 凤 毛 元

  让--煜(注;唐代,按史载长子应为熀,煜是三子、吕洞宾是也)

  烨

  熀-- 贤

  良---俊-- 路--逹鳌

  达骏--节尚--载阳-- 筥-- 奉--南-- 方-- 邦彦--明川--霞西

  筐

  善--伟-- 恪-- 金山-- 潞--- 杞--- 鋆-- 鹤--厚-- 立-- 邦圣--明岳--录书

  杰--受-- 远 ---节阜---哉义-- 恭-- 箕--鲂-- 则-- 华--- 菇--- 景

  特造--可人---作粛

  作哲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元 亨 利 贞 乾 坤 艮 巽 震 泽--------

  一:霞西----载------义------鳌-----殿----锦峰-----社------达------封

  (祥) (谅)泉-----绍义(迁清潭)

  皇-----绍护、绍谅、

  绍望、绍德、绍荣(居大化)

  (蔚)正-----绍先、绍烈(化)

  鱮------曾------裕-------宋------休-----没、设、谈

  来

  仁

  作-----坚----辉----豫

  乌、为

  朱-----伯

  庆-----诠------郎-----宴------觥-------思-----述、进、逸

  (郎迁清潭上勘园本人注) 贶-----道-------檀----光、尧

  先---应炎(大化

  绶------通------造

  讷------忻---—敖、祖

  昌------解

  讦------教------回、祥

  笙------遇

  蓬

  二:录书---恕------柽------穆------会------泗-------福-------逵----球----绍静(绍定)

  徒笠昂山

  绍宗(笠昂山派

  三:景-----继序----铨------熊------涛------祉-------祯-------逵(出继)

  四:云田 (锦堂)

  五:作肃---熊-----柏心---秋义---鲁勇---家驹----遇龙----铨平----新序----伋

  六:作哲---罴------柏坚---秋实---鲁阳---家骥----遇吉

  从上述《大化吕氏宗谱》所载;清潭始祖为霞西公,系吕洞宾后裔。

  关于吕洞宾,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确有其人。是延之公孙(唐代)、“名煜(吕让公三子),唐会昌二试进士不第,浪迹江湖,游庐山遇异人,得道成仙,隠居终南山,更名为岩,字洞宾,号纯阳”。 是我国民间传说中老少皆知的八仙之一。在一些《吕氏宗谱》的外记世系图中也曾有相似的记载。但不管是史书或宗谱中,除了描绘吕洞宾个人入道前后的踪迹外,均没有提涉到吕洞宾后世系统详细世系资料,更未发现“本原”的洞宾世系图。为什么?我想其主要原因可能与昔峕祖宗训示、族规习俗有关。在过去的族规中,有“凡和尚、道士者均不得入谱”之说。吕洞宾虽在道教界被供尊为全真教北五祖之一,还加封为“妙通真人”(宋徽宗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元世祖忽必烈(至正元年、公元1271年)又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真君”,成为公认的道教(俗称道士)界领袖,得到天下老少大众亲眛和传颂。但在宗族中却违背“宗规祖训”而不能入谱,这虽是旧社会习俗的产物,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我想这就是史书和《吕氏宗谱》中找不到吕洞宾后世真实世系的主要原因吧!但这里要澄清的问题是;一,大化《吕氏宗谱》列“始祖吕熀(史料载是吕让长子)、称吕让之三子(史载三子为吕煜)”有些不妥。因为在我国史书和其它《吕氏宗谱》中均称“吕洞宾名煜,”不是吕让公长子而是三子,这是众所共识的。二,大化《吕氏宗谱》既称“始祖是吕熀,又称是吕洞宾裔孙”,若不是修谱时笔误之咎,那么就与史说有些不符。三,大化《吕氏宗谱》中以吕熀(其实应该是吕煜)为首的“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直至始祖“霞西”的“元” 字派为直系制行字派图,不知从何而来?四,大化《吕氏宗谱》载;“邦彦”公同他父亲“方”公先居清潭,后与子“明川公” 再移居大化。由此说;方公应是居清潭始祖、邦彦公和明川公是大化始祖,以邦彦公而论,既可说是清潭始祖又是大化始祖。大化《吕氏宗谱》中还列有同居於大化的多亇与霞西父辈的先人,试想为何单要立中间的霞西公为大化始祖呢?不知是何理由和依据。我们把大化《吕氏宗谱》与同称“洞宾后裔”的诸几暨阳西山《吕氏宗谱》进行校比,两家谱牒世系脉络也罕然不同。另外一奌,大化《吕氏宗谱》世系图中,在霞西公下并列有“载公、庆公、笙公、逢公” 等与霞西公为直系父子辈份,不知依据从何而出。

  再来看绣川《吕氏宗谱》载述:清潭始祖为逄,系吕祖谦子延年公裔孙。附世系如下;(注;前三十亇字辈与大化谱同)

  元 亨 利 贞 乾 坤 艮 巽 震 泽-------

  逄----庆---绶-----通

  诠-----郎-----曾-----裕----宋-----休-----没、设、谈(郎迁清潭上墈园)

  (郎公迁清潭上墈园) 仁

  作-----坚、乌、为

  来

  朱----伯

  晏-----觥----社----宝、熹

  达-----凯----绍定----友直---彭年、

  龟年

  (又名遘) 友谅---椿年

  友闻---耆年、

  大年

  绍宗----友仁---敬年、

  赓年

  恪----绍护-----友隆---再年、

  庆年

  友阜---静年、

  肃年

  绍望----友成---汶年

  友志---潜年

  友仪---可年

  友张---进年

  绍德----友能---棠年、

  棣年、

  松年

  绍夔----友恭---全年

  琮----绍义----友德---壬仲延年)

  友端---昺年、昌年

  友宁---恢年、鼎年、徐年

  陈枕

  蔚----绍先-- -友善----福年、祝年

  友逊----宝年、双年

  友益----伟年

  绍烈---友良----瑶年

  友辅----巩年

  友毕----朋年

  友馨----燕年

  思-----述、进、逸

  贶-----道----檀----光、尧

  先------应炎----昌熹、昌颜

  [友炎)

  (北宅有世系图)

  讷------忻------造、敖、祖 (北宅西载谱中有应炎公世系)

  昌-------解

  讦------教------回、祥

  笙----遇

  《绣川吕氏宗谱》谱序中清楚记载表明“逢公”是清潭始祖、吕氏三院后裔。逄公生二子,长曰庆、次为笙,有相对独立的上承下传的世系。观览二谱世系图,应该肯定“逢公”确有其人,众谱皆认,并非假造。

  从两谱相较,我觉得《绣川吕氏宗谱》之逢公世系支派记载较清析(当然也有很大差错),但有它的连贯完整性。然《大化吕氏宗谱》世系图中,把“载公、庆公、笙公、逢公”同列为霞西公直系门下,且还把逢公排在载、庆、笙之后,颠到真实世系,其依据谱牒中没有交待,这奌可能是分岐的主要焦奌。试问两谱同载的是否是同“一”人?如果不是同一人,那么世系中又为何会如此相同。认真细阅《大化吕氏宗谱》,发觉它的世系衡接有些紊乱、年次不符,重叠颠倒及断续不清的现象。

  小结;细析佐证,逢公应确有其人。他既不是霞西公的字号,更不是霞西公的后代,相对他有独立的支派世系。所以说逢公与霞西公是同宗不同祖(支),属於两亇不同世系的支派。因此说逄公系“伪造”之辞,是不成立的。

  第二部分;通过上述分,基本概况已明析。下面再以“二公出生年岁”、“迁居东邑时差”及以“太公为第一世”的正宗世系辈份来逐一分析“探究实证”。

  (一)首先以二支族派始迁祖、居东邑的时差来推算。

  据《大化吕氏宗谱》载;“邦彦(凤一) 公生于周显德四年(957)丁巳,同父‘方公’寻山问水,自山西觧州至吴宁六十里许清潭居焉。”(按;照上述邦彦公生年与随父迁东阳应为同一年)。“淳化三年(992)春三月,又同子‘明川’复徒至大化槷焉”。从上而论,“邦彦”公同他父亲“方”公先居清潭,而后再与子明川公移居大化。由此应该说;“方公”才是居清潭之最早始祖,邦彦公和明川公是大化始祖。就邦彦公而论,既是清潭始祖又是大化始祖。但在《大化吕氏宗谱》中却把他的孙子霞西公立称为“大化笫一始祖”,总觉得味道不正,与谱法有些不符。这里要澄清的是,若按“方”公(或邦彦公)是始迁祖,时间应在五代时期;如果以霞西公为始祖,就要延至北宋时期。《大化吕氏宗谱》行状中靖晣表明;霞西公於“宋仁宗赵祯天圣丁卯(公元1027年)入武监、己巳年(公元1029年)考文入泮、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年)中省举子榜(举人、由友德公考)”。而《大化吕氏宗谱》又载明,邦彦公於“淳化三年(992)春三月,同子明川(公)复至大化槷焉”。按公元计算时差相巨几十年,邦彦公复迁大化时霞西公恐怕还没有出生呢?总而言之,根据大化本身谱载分析,大化始祖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霞西公排在笫一始祖的位子!但世系中又偏偏立霞西公为始祖,使人一头雾水。

  再来看《绣川吕氏家谱》对先世又是如何叙述的?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逄公第十一世孙友德公谨撰谱序中曰;“余(我)先本夀春(安徽寿州)人,祖讳逄,乃文穆公之裔孙也!於咸平四年(1001年)来於县之东南,以教授为业,因家卜居大化图江,积勤为善,埀庆后人。”宋延佑元年(1314)由处州府浙进士叶升所撰“吕氏源流家谱序”中道;“东阳世家吕氏乃文穆公之裔,始居莱州汴京,歴世既久,至三世孙讳逄,博文广识,以儒屡举进士不第,遂废业,以诗赋浪游四方,咸平四年於婺东邑”。嘉靖庚寅(1530)年清泉、裘芝书、南明后学吕初栋重辑的“吕氏源流图谱序”曰;“文穆公之十世孙讳逄,於咸平间屡试不第,以诗浪游江湖至吴寕,邑侯甚礼之不就,南过禹山,见山川之秀,风俗之美,遂卜居大化,设教图江。生二子,长曰庆、次曰笙。”说法不一。但载明逢公迁居东邑时间为“咸平四年(1001年)”(先暂且不去追踪逄公之先祖是谁),首先弄清楚逄公和霞西公迁居东阳前的地奌;霞西公曾祖是从山西介州而出,逄公是从安徽寿州而来。一东一西,两处相隔几千里。再说两谱所载迁居东邑时间;霞西公曾祖方公(或祖邦彦公)是在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迁居东阳(大化谱);逢公是在宋咸平四年(公元1001)迁居东阳(绣川谱)。两相对照时差,方公比逢公早来东阳四十余年。

  小结论;两支迁东阳时间不一,所出地奌不一。因此《大化吕氏宗谱》所称“霞西公与逢公父子世系”,欠缺真实依据。

  (二)再论霞西公与逄公生年来推确“两公”年岁,定夺“谁长谁幼”。

  关于霞西公和逄公的出生年月,二谱都没有具体记载。现在我们按二谱所载之二公“出道”年分,“从新”(假定)来推算他们的生年。“假设”霞西公和逄公同按二十岁作为入仕的时间来推算他们生年,即霞西公以“天圣丁卯(1027)始入武监”为例,按此年向前推二十年,“假定”为霞西公的生年,那么霞西公应是公元1007年出生;逢公以“咸平四(1001)年”(也是假定)来东阳时间为例,同样向前推二十年,“假定”为逢公生年,那么逢公出生年应是公元982年。如此推算,逢公实际要比霞西公早出生二十六年,也就是说逢公比霞西公年长二十六岁。思想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有“儿子”比“老子”年岁大的怪亊。

  小节结论是;霞西公与逢、庆、笙公等为父子直系世系不能成立。

  (三)探究二公世系辈份那就更清楚“谁尊谁卑”。现在“统一”按太公为吕氏正宗第一世之世系排列(同以延之公为始例),确定二公的辈份;

  《大化吕氏宗谱》所刊世系推算;延之公为太公五十二世孙(同为通常家谱排列世系),延之公越二世生温、恭、俭、让四公为太公五十四世孙:让公传子煜(不是熀)为五十五世孙,煜(熀)越十三世传霞西公为太公笫六十八世孙(此以大化原谱载排录)。

  《绣川吕氏宗谱》所刊世系推算;延之公为太公五十二世孙(按通常家谱世系排列),延之公越二世传温、恭、俭、让四公为五十四世孙;温公越六世传蒙正公为太公六十世孙,蒙正再越三世传逢公,为太公笫六十三世孙(以绣川原谱载排录)。

  按上考述确认;(1)两始迁祖迁徙时间不一,方公比逢公早四十五年。(2)出生年分不同,逢公却比霞西公早出生二十六年(长二十六岁)。(3)按太公统一辈份推算,逢公比霞西公约髙五至六代。从上述三奌显而易见,足以说明逢公与霞西公根本不是“父子直系”,而纯属二亇不同派系。

  第三部分;我们细观《大化吕氏宗谱》,除世系排列为吕洞宾后裔外,没有其他有关吕洞宾家族内容的叙述,连一篇关于《大化吕氏宗谱》真实谱序也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亊。另外,在其属支的一些宗谱中,如《绣川吕氏家谱》、《西戴吕氏宗谱》、《吴宁吕氏宗谱》、《北宅吕氏宗谱》、《环山吕氏宗谱》,加上《马上桥吕氏宗谱》等,无论在谱序或世系中,均没有一处或一字提涉到吕洞宾家势的叙述,也没有提涉逄公属吕洞宾后裔的说明资料。相反《大化吕氏宗谱》却多处提涉到寿州(寿春)、以及南渡好问公族支的情况。众所周知,自古以来,续修家谱,首先都是重叙本家直系祖宗事迹,再附带兼列旁系,没有一族家谱反着重去描绘旁亲世系事迹。尤在重名门的封建时代,更不可能产生这种不符合客覌情理的举动。故犯人怀疑《大化吕氏宗谱》的真实程度。

  第四部分;综合上述分析,逢公应有他独立的支派世系。据《环山吕氏宗谱》载;“逢公之先始为吕祖谦子延年公”,这是不对的。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时代背景,《绣川吕氏宗谱》明确注明逄公是“北宋人”。难道北宋也有“吕祖谦与子延年公” 同为父子吗?不得而至,有待与宗亲相搉。据史料记载;吕祖谦应该是南宋人(《宋史》有载),祖谦之子延年公是出生於淳熙戊戍五年(公元1178年)《宋史》,为南宋中后期人。如果确定吕祖谦父子为南宋人,那么《环山吕氏宗谱》的说法可能是把南宋中后期人误成为北宋人的祖先,时差约二百年,这显然不妥。那么,逢公的先始既不是“霞西”公又不是“延年”公,那么到底是谁?

  据《绣川吕氏宗谱》称;逄公是“文穆公裔孙”、称“三世孙”、又称“十世孙”等。考宋史文穆蒙正公出生於约公元946年,而逢公出生(按前述假定推祘生年)约公元982年,蒙正公至逄公前后为四代,仅间隔37年,恐矩间隔太短,不符合情理。如按上述计年(每代相隔十七岁作例)细算,蒙正公出生於946年(宋史有载),以三世孙推算公式为;公元946(蒙正公生年)+(17(每代间隔)乘3),逢公出生时间应是公元997年,至咸平四年(1001)逄公才六岁,显然不可能单独从寿州来东阳。若按四世孙计算,应加68年,逄公出生年应是公元1014年,再按五世孙计祘,需加八十五年,逄公出生的时间应是公元1031年,按十世孙推算那就更远了。因此我想逢公不可能是文穆公三世孙。逢公是文穆公裔孙之说法,显然也不符合历史客观规律。

  第五部分是:从两谱重叠世系中找因果。

  《大化吕氏宗谱》行状第六世载;

  第六世锦峰 第七世社 第八世达 第九世封(无记) 第十世

  1054/1152 1066/1124 1097/1164 封

  泉公1113/1184年 绍义1139/1201

  皇公1117/1195年 绍护1151/1204

  正公1139/1193年 绍先1155/1213

  《大化吕氏宗谱》中载:第六世锦峰公生子社,社生子达,达生四子;名讳“封、泉、皇、正”。封公无嗣,次泉公生绍义,三子皇公生绍护、绍谅、绍望、绍德、绍荣;幼子正公生绍先、绍烈。

  这里有几处疑奌,请仔细看各世生年;大化谱载锦峰公生於“宋至和甲午(公元1054)年”,其子社,生於“宋治平丙午(公元1066)”,他们父子二代出生时间仅隔十二年,就是说:锦峰公十二岁就生子社,这似乎不合常规生育实际。然而重叠的起端正好是从这代开始,疑奌一。如八世祖达公十六岁就生第二子,不知几岁生长子?疑奌二。其疑奌三;就是第九世,封、泉、皇、正四公,与绣川谱中的凯、恪、琮、蔚四公系同辈,然大化谱中除封公未载生年外,其它所载出生年同绣川所载出生年完全相同,不知出自何因故?这三疑奌,正好是大化世系混乱之关键所在。

  《绣川吕氏宗谱》载;

  第六世觥 第七世社 第八世达 第九世 第十世

  无生时记 1057/1127年 1089/1169年凯公生於1110年 绍定1127年

  恪公生於1113年

  琮公生於1117年 绍义1134年

  蔚公生於1139年 绍烈1172年

  然《绣川吕氏宗谱》中载,第六世觥公生社、恩、贶三子;社公生宝、熹、达三子。宝、熹无嗣,幼子达公生四子名凯、恪、琮、蔚。凯公生二子绍定、绍宗;次子恪公生四子绍护、绍望、绍德、绍夔;三子琮公生二子绍义、陈忱;幼子蔚公生二子名绍先、绍烈。两谱从七世起各有多处重复,至九世重叠最为突出。然相比之下,“绣川宗谱”所载各世生卒年岁较为连接。

  根据两谱的谱牒记载、以及对大化吕氏世系和绣川吕氏世系全面衡接,如果要说大化(清潭)吕姓中为吕洞宾裔孙者,我觉得霞西公曾孙鳌、鱮兄弟较为接近。其“鱮”公越五世孙名坚,居蝉山者,更靠近吕洞宾裔孙的真实记录。虽与绣川宗谱逄公门下世系有重叠,但从整个世系及衍传图分析;《绣川吕氏宗谱》到坚公止,就没有下续世系,已断层。然《大化吕氏宗谱》中的“曾公” 居蝉山支,有自上至下的完整世系,且有连贯性、延续性。现摘录蝉山世系图;

  五世乾 六世坤 七世艮 八世巽 九世震 十世泽 十一世百

  曾-----------裕----------宋--------休--------汲--------洗

  没 淡

  仁

  作-------坚--------辉-----------豫----

  来 煌无行 磐早世

  鸟

  为

  朱---伯

  十二世千 十三世万 十四世庆 十五世胜 十六世孟 十七世仲

  梁-----------沦-----------锐------------勋-------------桴-----------炳炎-----

  十八世兴 十九世隆 二十世盛 廿一世福 廿二世寿 廿三世康

  栋选--------夔-----------光明----------括梁--------

  第六;根据上述理论来剖析,那么逄公的先始究竟是谁?我们根据“越远,离当时越近,真实程度越可信”的考史理念,本人曾参阅过“宋史”、“宋谱”、“金华丛书”、以及有关吕氏支谱等现有相关资料,虽没有获到直接证明逢公世系的证据,但也有多处简接资料。例如南宋理学家朱熹於庆元丁巳(1197)书撰《吕氏源流序》(见八达谱)中曾曰;“兖一子曰琦,晋天福中为兵部侍郎,至孙余庆仕宋拜相,二派曰逄,居东阳,即清潭大化之祖”。这里我们要着重注意“二派”,我认为二派应该指吕端。咸丰戊午(1858)《吴宁吕氏宗谱》中鸿桥氏载赓撰谱序云;“恭之五世孙讳琦者,晋天福中兵部侍郎,居幽州,是为幽州天福侍郎一院也!至正惠公(端)拜相,为清潭、新昌二派之祖。……至琦公九世孙曰达,生四子,曰凯、曰恰、曰琮、曰蔚;凯居图江、恰居大化、琮居清潭、蔚居图江。派析为四。” 另外尚有如《莘湖吕氏宗谱》《瑞山吕氏宗谱》等在外纪世系中也有记载;逄公系宋太宗相、端公之曾孙,由“寿春迁东阳图江居”。其世系为;端公三子,荘、藩、荀、庄生逌,逌生由诚;三子荀生子诲,诲生子逄,由寿春迁东阳图江”。但宋史记载“端公有四子,藩、荀、蔚、蔼”。“荀公生诲,诲传子由庚、由诚”,没有细纪其它三子后裔出处。然莘湖《吕氏宗谱》等和《宋史》相比较,世系衔接中虽有误差,但昭穆不变,只不过逢公与由诚兄弟换了位,把逄公列於诲公门下,而把由诚列於逌公冂下。我想这或须是与后世在续谱时误刊有因,就是所谓的“笔误”。 但迁居地址一致,上下世系没有短缺,基本是对得上号的。由此,本人根据有关资料综合归纳,初步拟录下列逢公世系,供诸位宗亲讨论参考;

  兖---琦----余庆(胤)

  端------藩------逌------逄(据《莘湖吕氏宗谱》徒居东阳大化之载)

  荘

  荀------誎

  说------由仁(居衢州、据《中华吕姓》)

  谔(居嘉兴据《中华吕姓》)

  谘、讷

  诲------由庚、由礼、由圣

  由诚------亿(《剡东吕氏宗谱》也载居新昌)

  侃、仍、偰、俣(袭庆府之难殉职)

  傅-------绍清(居蜀地)

  倬-------绍义(居东阳清潭、据新昌谱

  蔚------玖(居永康太平) 诗序载)

  据史料载,端公约出生於公元935年(又有载930),端公三传曾孙逄。现在同样按上述以毎代平均相隔十七岁来考算,端公至逢公间隔三代,推算公式;十七乘三为51年(935+51=986),公元986年为逄公出生年,到咸平四年逄公约十六岁左右,在封建时代十六岁已达“冠”,加之逢公从小受环境影响,少年老成,浪游东邑也未必没有可能。如此推理虽有奌牵强,但没有其他更确切的依据。继尔按逄公以下至友德公的出生年月推祘(友德公出生於绍兴辛巳年公元1161)相考,前后共计十一世,时差约180年,毎世间隔约十八年左右,与端公至逄公代隔十七年亦较为接近。鉴於此,我认为“逄公为吕氏三院、幽州兵部侍郎一院琦公之后裔”较为妥当。但总感觉逄公迁居东阳时间,假如是在大中祥符四年(1011)那就较为理想。可惜如今尚缺乏能如此证实的可靠依据。

  为了衬托逄公世系的前因后果,下面摘录《宋史》和《中国宰相录亊·难得糊涂》(教育丛书)中一些有关论述,以便大家了介当时逢公家境落败之状况。

  宋史(二十五史)载;吕端一生“善与人交,轻财好施,未尝问家事”。吕端“乐善好施,就是对自己应得的那份俸禄,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济照顾别人”。吕端为官清廉,两手清风,由於“不蓄赀产”,造成子“藩兄弟贫匮,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藩公病足”,生活清贫,没钱(为了)结婚,只好把房产抵押给别人(典当房子)。吕端“卒,赠司空,谥正惠,追封妻李氏泾国夫人,以其子藩为太子中舍、荀大理评事、蔚千牛备身、蔼殿中省进马”。这是《宋史》对吕端的为人及家势之评述。《中国宰相录亊·难得糊涂》(教育丛书)一书中云;吕端官至一品,地位显赫,善与人交,意重情义,轻财好施,对同郡救父之赵玉一家关怀备至。赵玉曾孙绍宗已十余岁,吕端仍视如己子,表荐赐进士出身。吕端一生所腑薪银,多施於人。如故相冯道之子病废,吕端闻即分奉给之。此外,吕端还对寿州吕氏族亲困户常关怀赐助。因此吕端常常是薪奉刚发,便口袋空空,家中简陋异常。吕端逝后,“景德二年(1005),真宗闻端后嗣不振,又录蔚为奉礼郎(正八品)。藩后病足,不任朝谒,请告累年,有司奏罢其奉”。真宗皇帝知道事情后,很受感动,则“从皇宫的开支中支出了五百万钱把房产赎了回来……替吕家还清了旧账”《宋史列传》。上述已说明端公后世家景衰落之程度。

  针对上述资料,我抅描出逢公的家世(纯属亇人看法);在端公逝后,其子藩公虽任官职,因病足不任朝谒,所拨薪银仅够日常支付,生活过的十分清贫,家无余财。至藩公死,朝廷又免除其贡奉,加之先世本无储赀,至逌公外来资财已全无,更显得凄凉。本族亲属又远离汴州,移居他乡。此时此景,逌、逢父子想起先世端公在世时曾济援过的寿州同族,如今已谓腾达望族,加之此时北方时势吃紧,屡受金辽搔挠,故逌公逐带子逢公投亲於南方寿春,与族亲聚集而居,这也合情合理。然逌公死后逢公成为孤身一人,适逢科举不如意,逐浪迹江湖,最后出现了绣川《吕氏宗谱》中所载那样;“逄公从寿春徒东阳图江大化而居”的场景,这是很有可能的。如此推理分析能否成立,请宗亲指导。

  第七部分是;“乱世”之因,实谓“并谱”惹的祸。

  通过上述对“大化”吕氏来垅去脉的综合探究分析,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探赜求隐,疏理原由,提高对祖宗的认识。归纳造成大化世系混乱之因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因旧峕宗族十分强调“归宗”、“合族”,是所谓的“通谱(并谱)”惹的祸。

  据上谱分析,当时居大化(清潭)吕氏可能有数支派系,人数少(据新昌吕氏谱诗序载;由诚公五子倬公也居清潭)。今天推测,当时各支不便单独纂谱,所以几支合修(假说)也有可能。因霞西公族派先世先入居大化,且霞西公又为官家出身,逄公仅为一流落教书匠,始迁时间已逺,后世子孙此时对先祖人文资料一无所知,已记不清先祖的来垅去脉,实无处从考;加之家族丁不兴旺等因素,经宗亲商议以“同宗拼谱”,即“合族修谱”。俗话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然而霞西公派可能也有“先入居者为大”的意思,故纂谱时以霞西公为始祖,逄公后裔那挂靠於霞西公名下(也有可能)。恬不知一当将其载入谱册,便成为律条,不可更改。由此,将历史上本来不同族系的人就变成“父子”或“直系”属支关系,相对产生了“乱世”现象。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这种“乱世”现象多产生於唐、宋以后,是受中国古代门阀制度及其顽固封建科举制度所造成的。

  自古有“国盛修史,家兴续谱”之说。在历经十世后,逢公后裔族盛兴旺,文人辈出,有父子、叔侄登进士者,相继对自家先世情况也有所了介,自覚继续挂於霞西公门下有些不妥,对不住先祖。於是,在时隔200余年的嘉定十四年(1221年)重新进行单独修纂家谱(假设是逢公裔孙第一次修谱),名谓《繍川吕氏宗谱》。虽对先世有些了介,但还是由于年长日久,记不清先始的本来面貌,仍然出现先世衔接错误现象。说实在的,当今年轻人可能已三世而不知,不要说久巨二百余年,确实已难为先世了。

  其二;嘉定十四年(1221)是逢公后裔第一次分开修谱(假说),为何仍出现先世衔接错误现象?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历史上的正惠公吕端与文穆公吕蒙正,虽同朝为官,实属叔侄辈份。然蒙正公比端公当宰相要早,又是三朝元老,后世中影响名气很大。而正惠公吕端,因生前不蓄赀产,死后家景衰落,后嗣不振,史料中少有提涉,故在后世中影响不深。加之逄公又是孤身流落於东邑,仅是一乡村教书先生,无势无利等因素,在后世脑海中对逄公及先世影像自然淡薄,加之正惠公与文穆公,年龄相仿,均为宰相,混浠不清也有可能,故在续谱时只凭记忆猜测。因此,已离隔逄公十一世的友德公,在谱序中称逄公为“文穆公曾孙”,也是有情可谅。但在封建社会时代,因出于家族利益的考虑和显耀门庭的诱惑等诸多历史原因,攀附显贵,存在抬高门第的弊端,习惯与名人扯上关系,也为人之愿情,且“隐恶扬善”已成了当时社会之通病。说实在的,对历史上的吕端与吕蒙正相比,后世社会和人们中之影响自然吕蒙正要比吕端大而深,这也是事实。

  第三奌;因为过去修纂家谱,对外一律是保密的。许多资料均按旧谱世图照抄,虽有考究,所限范围极小,没有象今天这样有这么多资料可以查阅参考。过去还有专门的“谱匠”,往往请所谓“名人”来修纂或作序,一切由族长或所谓个别“有学文”之人说了算。另则过去封建社会由於受经济、政治、交通、通讯、交流等落后客观条件所制限,倘若要想去考证,也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有像现在这样开展公开讨论考究。姑且在上古时期,这种“合族”或“归宗”是老祖先特定认同的,一旦在族谱著载,谁也无权对其废弃,明知有疑点(除非得到了确凿的史资证佐外)也“不可改动。”曾几何时,久而久之则引成了一个客观的惯例。这种惯例的存在,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便成了古传(依据),后世照此一代又一代的延续,根深蒂固,成了不可冒犯的“权威”,成了不能“碰撞”的禁区。在旧社会有不成文的规则;凡谱中所载录之亊不得更改;新谱修毕,旧谱必收回烧毁。加之谱本发放严格,造册订记各有定所,真谓“是于其宗,其于谱也,不传于天下,其为掌也”之实。而保管者又是“权威者”,深藏於家,不得公开外传。加之封建社会受宗族迷信控制,对家谱中的记载盲目崇尝,成为不可改动的“禁区”。由此造成固步自封,使宗谱所载内容,不论差错如何,都成了不可更改的“历史”,甚至有的族人竟一生也没接触过自家的宗谱。故而,引成前面错了后面也跟着错的现象继续产生,世世代代延续。

  谱牒是记载血缘集团世系,万世归源。可惜遗憾的是先世友德公也没有彻底澄清大化(清潭)吕氏世系关键误处,致使逄公世系拖延至今无法更正,给后人留下一个疑团。后人是否应该认真去扪心思考,用丰富的家谱资料,互相考证,还本族之源。倘若今天后裔子孙能纠正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误差,让祖宗归位,真正做到“认祖归宗”,虽谓“亡羊补牢”,仍为时不晚,同样是造福后世,功德元量!相反,今天的缺失如不再去认真考究改正,将会再次留下历史的遗憾。上对不起祖先,下对不住儿孙。

  上述谨亇人认识,供宗亲参考,务望指正。

  峕

  公元二0一0年首夏

  ——宗亲吕士禄谨辑(初评稿)

  http://cache./c? ... 610003c5b1&p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