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数基本功是怎样练成的?

 星辰1209 2016-11-28

上期的文章中,主要阐述了什么是奥数基本功;接到了读者的提问,我经过不断整合之后,本期大致将观点如下进行论证,希望能在被赛季有所助力。

一、到底该不该刷题?

首先,我们必须界定刷题的含义。如果只是把题目做一遍,除非能基本全部做出,对这类人,做题就称之为刷题。所以,可以宣称不刷。


对于多数人而言,一直存在这样的现象,刷题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一个心理定位,市面上有某花,某引,某精,某心,一定要都做过才能安心。这也是一直以来,学校里的优等生必犯的毛病,有那么一类学生一定要把尚未学习的章节提前做掉,这种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在这背后,不得不深思的是思想动因:这样做到底是学有余力还是真的只是希冀下一次作业少一点?


这样的心理,其实与热衷于多刷几本书的心态类似。简而言之,是在追求一定的量,对于质的问题可能是忽略的。速度和准确率历来是一个互相博弈的点,本身就是矛盾的;很难兼顾。所以,我对于刷题的界定是,如果对于一名家长,仅仅是想实现陪读的梦想,大可以走马观花的刷,观其大略即可。基本知道一些题目的做法,能看懂足矣。


但是,要想固化基本功,在量上的追求是很可怕的。时间不够,也不必要。每一道题目的完成,都意味着要检查自己的能力,窥测背后的原理。但窥测原理不是一日之功。


所以,我往往把刷题分为如下几块,仅仅是我个人的经验和主观认知,供参考:首先,本来就会做的题目,走马观花过一遍即可,在一定会做的基础上还要反复过滤,这几乎没有提高,当然,可能产生熟练度,在考试中遇到原题,自然能直接秒杀。


但这种几率很小,而且,容易因为经验主义而出事,原题改动一个数据或者关键词,就会呈现出天壤之别;所以,站在竞赛的角度这是不利的;另外一方面,对于本来的水平几乎不产生影响,更像是浪费时间。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一个问题:竞赛基本功之最基本的有两样,计算和枚举。其实,枚举不应该作为基本功的代名词,但在竞赛或者普通的考试中,却是非用不可的方法。藏拙于巧,大巧若拙;这对于惯用巧法的娃尤其要注意,巧不是所有时刻都好用的,在1963年IMO试题第6题,就直接使用了强行枚举的方式。至于计算题,某些数学题到了最后,计算总数之类的问题,总还是要计算的;那么,如果因为不小心算错,当真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类似这种考察最最最基本能力的问题,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安安心心坐下来,挑出那么几道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踏踏实实一个个去做,直到能够完全独立做出就可以了。计算没有粗心不粗心的说法,其实就是不扎实;遇到犯错没有太当回事,以至于后来的重复刷题在重复放大本来的错误。楼主当年参加联赛之前,组合题目的计算死活会把6!=120去算,这个毛病校正了无数次总算改掉。


这类题做得太多也全无必要;比如,简单的鸡兔同笼问题,如果换成了龟兔,做上100道只不过是在重复工作,这样的刷题没有价值。另外一方面,明确几件事,听懂和独立会做是两回事;独立会做和能够完全讲给别人听,也是两回事。如果有人问娃题目,要支持他去给别人剖析,不要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其实,给别人讲才是最最最快的学习方法。


小错误,其实比大错误更有杀伤力,因为你可能以为你已经懂了,但总会在你没有防备的时候再次出错。绊倒我们的其实不是石头,可能是一粒沙。


对于题目的研究;我们多数人是通过以刷代学的方式。这样做是正常的是,有个难以逃避的事实,没有系统学习本节习题需要的理论就开始做题,效果不好且不说。而且,容易造成一种假象:这题我做的不是很顺手,还是看答案吧。


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磨刀不误砍柴工。既然要刷题,其实是期待速度与质量并行的。那么,如果在每次做题之前,能够研读本节的纲要和老师讲过的内容,然后再做题,效果不会差。


表面上是浪费时间的,但到了中后期,速度其实是会上去的;我们不能为了完成任务而赶任务,那样的学习态度很可能造就我之前说的“看题”,而不是刷题。

最难的地方其实就是在处理难题上;难题是一定要研究的。对于底子不是很好的娃,可以暂时放一放研究这种高大上的东西,可以先看懂,然后放过;但是短期的放过不是永久的放过,隔那么几天再拿出来看看、演算一下,慢慢看就有感觉了,几何的几大模型尤其如此。


绝大多数人的记忆和学习也都在经验基础上,不可能空中阁楼。所以,需要对这些难的东西反复推演,到了一定的时刻,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而对于掌握程度较好的孩子,不要轻视老师或者教材上的例题、知识点,随便挑一道经典的教材,很容易发现,例题与知识点的布局尤其清晰,解析选题都有代表性,否则不可能成为流传已久的经典。如果忽略了这一部分的理论支撑和基本模型的拆解,直接刷课后习题,很容易走弯路。


最难处理的就是中高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的主要特点是,似懂非懂。如果自己做,也不能完全做出;要说一点不会,那也不是。比如小学阶段的几何题,基本是以几大模型为主,然后做辅助线、拼图;甚至做法就是唯一的,哪怕不是唯一的,几种解法基本围绕一个思想在处理。


比较尴尬的事情出现了,自己也考虑到去利用模型、做辅助线,但是,总存在差别。做这样的题目,面临最大的瓶颈就是,我没见过,我可能就无法做出来。


要解决这样的困境,其实就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举一反三。举一反三的基础是你心里要明确什么是“一”,看到“三”,你知道那是“一”。


综上,刷题解决的往往是两部分问题:考验最基础能力的熟练度,例如计算和枚举,以及常识,比如十个人之间有九个空位置;另一类就是似懂非懂的题目。对于一部分人,精于研究题目,不面临后面一种情形,以至于我们觉得不必刷题,实际上是他不走“形式刷题路线”。


对于多数必须走形式路线的人,主要的目标是:不要在基本会做的题目上迂回,浪费时间;这是为了提醒一部分家长,偏偏有会做的题不刷心理不安的情况,这样做无异于耽误时间;另一大目标则是把中难度题彻底搞懂,下面就要谈到这个问题。对于太难的问题,不要求一定独立做出,但做到看得懂,没事拿出来欣赏一下,足矣。


二、正确刷题的打开方式

错题本这个词诞生有些年头了。随之而来的还有精题本、难题本等等。这犹如小学奥数一样,它叫竞赛也好,叫培优也罢;该是什么还是什么。


花头不必在意,形式不必拘泥,只要做到几点:1.难的题要搜集,这类题可能第二次见也会错;2.经典的题必须搜集,尤其是中高难度;3.做错的题选择性的搜集。


针对第一、二类,不必多说,因为这些题往往成为考试中拉开距离的题目,尤其是第二类,因为某一类数学题的解决涉及到模型的建立,只有参透经典中的模型和框架,才可能举一反三,那我们只有在熟悉基础知识点之上,以刷代学、以考代练。


第三类题目,重在“错”字,其实这涉及到一个辩证思维:人在成长过程中,逆境里的成长和突围远远超越顺境;我们可能更容易在成功的场合微笑,记住的却是挫折里的哭泣。


因为它痛,我们才能记住。比如6!=120让我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中失去了独占鳌头的机会,以至于时不时会想起来。我们针对错题本中的题目,要进行不断的点评:难题要点评难点,经典题要点评如此做的原因,也就是模型的推出和套路的拆解;错题怎么办?写上错因。


比如,这题错在误以为6!=120,大大的红字会让我每次看到这里就会痛,每次闲着无事就会去看自己曾经犯过的错,久而久之,甚至在开考前我已经在演草纸上默写,我可能会犯如下错误等等等,检查的时候遇到排列组合和阶层计算,就会格外注意,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


错题本只是形式,更主要的本质是你有了一个很好的习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哪些地方薄弱,哪些地方容易错。至于,你非得把错题整理在某本书上,用贴纸附录;还是你要买个笔记簿,或者一摞A4,这只取决于个人爱好。错题本要成为搜集、学习题目的本质,而不是一个挂在嘴边的名词就够了。


对于某一部分人,不必刷题;这是因为他们满足了会做,则不需要重复,用学习的方式替代了刷;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要靠刷去代替学习。


知十不如精一,不必拘泥于市场上一定要刷哪套,或者哪一套一定更好;最好去问一下自己娃的老师,选择相对合理的一套,因为老师更了解孩子;楼主在这里就不再推荐了。



对于中高难度的题目,刷题的要求在于:一定要做到最后完全脱离工具书,自己能够独立做出,才算放过。


因为,对于新生题目的解答,存在两种盲点:一,知识盲点;二,技巧盲点。知识盲点在于,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勾股弦图,那就不谈使用弦图解题;技巧盲点则是套路盲点,没有遇到这类题之前,我确实不会做;学过了才可能会做。前一种题目,要重理论基础;后一种题目,是靠自己思考、解析,然后对比参考答案得到。


后一种尤其辛苦,因为奥数证书的功利化,迫使我们必须要急着刷完;那么就会导致,三五分钟遇到一个题不会做就必然放弃。这对于挖掘能力上限是有局限性的,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浅度的思考;也许再深入的思考,也未必是正确答案,但对比自己做法的方向和标答的差别,才更可能明白答案那么做的原因;因此,五分钟就放弃思考本来就不是合理的刷题方法。


另外一方面,思考的态度容易生成习惯,对一些即便学的还不错的人,刷题容易犯一个毛病:一边对着答案,一边演算;在推理、计算的过程中,会觉得自己好像也懂的,这个比较容易,那个自己也会,造这就是眼高手低。最大的悲剧就是,明明这个题看过,见过;考试就不会了!因为这个知识点和这个套路、方法并没有完全为自己所吸收,只是完整的过了一遍而已。


这恰恰是很多人在刷题时不由自主进入的状态;另外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向上挖掘自己多角度的思考,这道题用自己的方法无法做对,下次同等套路的题便可以考虑舍弃,另外,窥测问题的本质也意味着识破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做。


思维懒惰是可以形成习惯的,如果每个题都是看五分钟就放弃,以后遇见新题就根本不思考了,只因为:这题我没见过;那么,数学学习的路只会越来越窄。


最好的方法和程序,我推荐如下:不管是教辅还是辅导班讲义,拿到题目都独立做一遍;如果存在知识盲点必须先复习知识点。不会做的题,最后处理,如果不会做,再对比课本上的知识点、例题,看看有没有什么思路。实在是做不出来了,这时候才选择看参考答案,对着答案认真推演,然后思考,用了哪些知识点;使用这个知识点的原因和根本,也就是数学原理或者模型选取的本源。


彻底想明白之后,自己独立再做;真正能够做懂,那就把它放到你的错题本上去,在错题本上自己独立做出了,就可以结束了

表面上来看,这很浪费时间;但学习的过程,前期这种浪费时间的事,非做不可;到了后期,准确率和速度都会上去。

这就如同文言文的学习,前期一篇篇的翻译的确很痛苦,错的也很痛苦;但熬过去了就好多了。这需要恒心,信心和耐心。


三、纵向刷和横向刷如何平衡?

纵向刷指得是,能力达到了,要升级;横向刷指得是,既然能力已经具备,可以反复刷增加熟练度。


前一种适用于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比较强的娃,因为在纵向刷题的过程中,难免要遇到以前的知识点,不清楚的话可以回去查。


也因此能够知道自己以前有哪一块没有学好,但劣势在于,因为对于新知识的陌生性,可能会出现应对不了的情况;在自己的意识里可能会对某一类知识点形成固有的恐惧,这种思维定势同时可能影响新问题的视角。


但好处在于,奥数本来就是要尽可能使用低年级工具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如果听说谁谁谁用了微积分(比如求导)处理低年级极值问题,那这样的捷径才真的是在封闭数学学习。


对于横向刷,是为了刷熟练度;也容易检验处自己哪一块还不是真的掌握了。早点越级修炼可以让你对比高低观点下的数学逻辑思维,比如低年级的抬腿法和高年级的二元一次方程的消元,本质是一样的。窥测到抬腿法解决鸡兔同笼的方程思维,对于更好的分块解决数学题,是必要的。那么,横向刷对兴趣的拓展又产生了局限。


以我个人之见,如果是为了得奖的目标,或者是为了把数学学得相对好一点,自身功力也不够强,采取横向刷的方式进行检验;如果自身能力不弱,更多的目标在于数学的兴趣,了解更好玩的数学,则向上刷,纵向刷。


也就是说,功利化的刷就横向,局限性在于无法真正挑战自己;纵向刷的目的是相对非功利的,适合一部分人,而前者适合大部分人。是否要越级,对自己的定位要精确,也看对数学是否有兴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各有利弊。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四、成也语文,败也语文

很多时候孩子学不好奥数,并不是数学不好;很可能是语文不好。


因为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尤其是议论文和记叙文。记叙文是所有作文的根基,考察的是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些能力并不由刷题可习得。


议论文对于孩子的要求是拥有批判性思维,知道一个问题的多角度,而不是单一、呆板的看问题。如果写不好记叙文,就意味着很多作文题材是受限的;那么在面临奥数新题时,思维能力也遭受束缚。


更普遍的问题是,语言逻辑能力受到束缚,无法从冗长的文字中提取一定的信息量,即使能够提取,也不能进行转化和变换,那么一道题就彻底死掉了。


很多时候,孩子不会解应用题,原因不在于没刷太多这方面的题,而是没有习得一些语言、文化叙述方面的基本功,这就要求家长在鸡娃的时候,别老顾着刷数学题了,语文方面也做个诊断吧。


这个问题,我们以后继续讨论。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