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杨春虎:我的学医之路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6-11-28
我的学医之路

提起中医,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吴仪副总理曾说:要坚定不移的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令人鼓舞。愁的是,中医就如一部易经。博大而又精深。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在 “中 专  能 精” 实际技能方面不能很好的领悟和发挥中医经典理论。以致形成“中医不纯,其行也难”的局面。使中医这个国宝不能在自己的发源地全面开花。而被一些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但不管如何,我对中医的热爱与执着,却从没有放弃过。

中医之根不能忘

我出身中医世家 ,父辈都是行医为生,到我爸爸手里中医已经传下7代,爸爸在世时,家里的门槛常为病人踏破,可想而知 ,老爸的医术在当时是很高明的。可是 ,富不过三代。人不能胜天,命运是很残酷的。爸爸那个年代,中日战争 ,国共内战,土改 ,一代书生的老爸遭受从未有过的磨难,一场文革终于敲碎了爸爸最后一根神经,老爸患上了中风之疾。
中风可谓现代杀手,可老爸依靠阳和汤和小续命汤 加砒霜随症加减,使自己同中风顽疾作战了8年。然,疾病是残酷的,历史是可恨的,老爸在批斗与折磨中最终无力已回天,。一代名医从此含恨九泉,世代中医在老爸手上画上了一个残缺不全的句号。而那一年,我才八岁。
父亲虽然离去,但这三十年中找父亲看病的病人从没断过,可病人都失望而归。妈妈无奈的说,父亲的医术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威望,特别是肾性综合症 ,尿毒症,常使病人起死回生,所以父亲在浙江义乌、东阳、富阳一带,自今名声很旺。
说起我的学医之路 ,也是悲喜交加。18岁高中毕业,2分只差与大学失之交臂。从此打工为生 ,浪迹江湖一晃就是十几年。结果还是一事无成。朋友常对我说:这个社会没有一技之长是很难生成的,你为何不去学医呢?
妈妈也常对我说:没有人继承上代的医学,真是让人悲痛万分。妈妈每当说起爸爸行医的历程。眼里总是透出泪光。泪光中终是带着一份深 深的无奈。妈妈的话终于唤醒了我心底的那根沉睡多年的神经。我开始反省,祖宗的根不能忘,中医不能弃,我暗下决心: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翻看老爸留下的哪些医案,日记、偏方。也许我的血液中,本来就有父亲给我留着的医学遗传基因,我深深地被中医感染了。我清楚的记得,有一天下午,来了一个义乌的病人,肝腹水晚期,病情严重。来找老爸看病。我告诉病人,我老爸已经不在人世了,可病人不肯走,说你家一定有秘方,我也是快死的人了,你就把秘方拿出来吧。当时我都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僵了半天,我就按照老爸日记本上所写:巴豆、石膏、五味子 、鸡内金各等分,你自己去配来吃 。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还是那病人命不该绝 ,一个医院判了死刑的人竟然被我救了过来。
后来翻看医书,才知道巴豆是剧毒药品,弄不好,随时有生命危险。可那时候,哪里会想的那么多,也不知道什么是辩证,怎么也弄不清楚大热的巴豆与大寒的石膏一起配伍,竟会起到如此的效果,葫芦壳里的中医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神秘。
一个简单的偏方,代表一个岁月的记载,我似乎看到了当年老爸行医的足迹和对中医的追求和执着,也殊感中华医学之浩瀚,如果我辈不去学中医,老爸留给我们的财富岂不是从此荒废于人间?
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挤沧海。,
自学中医之路在96年我迈开了艰难

自学中医的道路是枯燥无味的。5年时间函授中医大专与本科全部课程,基本都是纸上谈兵 , 没有实践。每次遇到感冒发热, 都会用清热解毒之类 ,用西医的套路去思考病情 。
不会用麻黄汤为病人治疗风寒感冒发热 。每次遇到最简单的感冒 ,常使我束手无策。
第一次 给病人处方 ,治疗暑热感冒咳嗽 ,人参用了15克,导致病人流鼻血,被病人骂的狗血喷头,自已完全不清楚温燥伤肺,要用少火生气的道理。第2次处方却是误诊,害病人几个月之久,那是一个小伙子,由于长期下午低热而不能正常生活,也看了很多医生却不见效,到我处时病人已经脸黄肌瘦。由于是朋友介绍,病人很相信我,当时诊脉弦细数,苔黄燥,没有多少考虑便开地黄丸与青蒿鳖甲汤加减,以滋阴清燥为主,但这样一直吃了将近3个月中药却没有见效,后来再仔细确诊,考虑到病人发热有反复性,规律性,早上口苦,有胆囊炎史,而且病人发热后见风又怕冷,才明白原来少阳不和,阴虚潮热,改为小柴胡汤和青蒿鳖甲汤,结果病人一星期恢复,虽然病人很感谢我,但在我心里却感到非常的痛心与惭愧。
    自己学医不精,白白浪费了病人很多时间与金钱。我再次感到,学习中医非浅尝既获,也非浮躁者而幸有,中医来不得半点马虎。由于没有师傅的指导  面对一些疑难杂症常使我多走弯路而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诊 。
     为了能使自己的中医有所提高 ,我决定在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我本人比较消瘦 ,胃时常不好,身材象女人,比较苗条。我常常想,我的脾胃功能为何如此差 ?看自己舌苔,老是黄厚腻  ,于是我决定调理自己的脾胃。第一次处方:藿香 12克、佩兰 12克、黄连3克、冬瓜子30克 、白术克 12克、茯苓12 克、焦三仙各12 克 连翘12克,7天下来,舌苔化了,我满以为我的肠胃会好起来,可没想到3天一过,舌苔又黄厚了,这是为何?我又开始观察自己的舌苔,黄厚腻有齿痕,色有点暗,是否没有顾及气虚一面?于是第2次开方 加黄芪 15克、党参12克、南星6克,又是7天。7天之后,舌苔又化,胃口也开了,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停药之后,没过几天,舌苔又黄厚腻了,我想,是否老天与我作对?我开始翻书研究,考虑,再看自己的舌暗。暗是否阳虚?肾中无火,影响脾胃的运化?也想到自己天气冷了时,小便会清长,冬天手脚会冰凉,是否下焦阳虚,不能蒸腾津液滋润上焦,加之服苦燥之品,而形成前半截干红无苔,下焦真阳亏虚不能化水,寒湿郁久,而表现为后半截苔厚腻而黄呢,于是一个大胆的处方又开始了。上方加附子 15克、 干姜5克 ,可是这次却没有那么好过了,吃了满口生疮,痛若万分,这个时候我开始有点厌倦中医了,我对自己说,学什么中医啊,自已一点舌苔黄厚腻之胃病都看不好,你还怎么能去看别人,别人怎么可能给你做实验?
    后来读张锡纯的书,看资生汤与十全育真汤两方,终于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消瘦虚劳者,脏腑淤血也,张用山棱,莪术,治疗脏腑一切积聚,用黄芪为佐,病去而气分不伤,这不正应对自己的疾病吗?我兴奋之余,从新组合。原方加山药20克 ,鸡金20克、 三棱8克、 莪术8克,干姜3克,服7天。后来终于舌苔化了,胃口也开了 。
这个时候我才对淤血这个概念有个初步认识,也认识到书籍是智慧浇灌的雨露,疾病乃系医生成长的沃土,然有一点更不能忽视,不吸收老师的精华,是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常常看到有些医生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为何有时候要加黄酒,有时候又不加。生地用量也是50---200克以上,常常使我百思不得其解。看来中医的不传之秘真的在于量上。再回忆哪些似懂非懂的伤寒理论,我怎么也难以与实际临床结合起来。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医必须师承。

                            第一次拜师之经历与傍徨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浙江名老中医寿伟祥先生,寿医师治疗中风,在国内享有一定的名气。他虽然75岁了,却把我当成好朋友,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寿老医师也是半路出家的,他用他当时的自学经验告诉我,学中医首先要背方,为此我按照他的方法下功夫背方。可老是背到后忘记前,就象学开车,在你没有掌握方向盘的概念之前,你去学倒车移库,你想会有多少艰难。
    我常常对老师说,方子难背啊!老师说,背不起 ,可以写,可以抄 。老师虽然年纪大,可袋子里常常有带有几本小本子,每次跟他去坐堂,遇到疑难病证,老师都会从袋子里取出日记本翻翻,我常想 ,难道每个病案老师以前都有记载?老师治疗中风最喜欢用的是镇肝熄风汤配全虫、蜈蚣之类,老师用牛膝常用到30克,全虫常用到20克,对于那些中风昏睡的病人,老师用菖蒲到50克以上。老师还告诉我,治中风要重用化瘀药,降血压谨慎用活血剂  多用活血伤阴 可以使中风再度复发。老师的理论,我至今还在研究和深思。
    人无完人,老师在治疗内科疾病也有过失败与思考。有一次,来了一个病人,失眠顽症。舌红,烦躁,紧张、爱发脾气,晚上梦多,白天精神状态极差,一副气虚模样。老师诊脉,我抄方,一首酸枣仁汤加减,可是5天之后,病人症状一点也未得到改善。老师又诊脉,说烦燥重 ,舌红, 阴虚之象 也,改为黄连阿胶汤,又服7天 。7天之后病人反馈:没有什么效果。那个时候,我开始思考,为什么黄连阿胶 汤与酸燥仁汤都没有效果?回想伤寒论上记载:黄连阿胶汤治心中烦热,失眠,不得卧,神精急躁,易怒。而酸枣仁汤记载:失眠,多梦、恶梦,心烦,心悸,两个汤如此作用相近,再仔细分析,酸枣仁重点在肝,虚多。黄连阿胶汤重点在肾,有虚有实,这个病人两方都没有效果?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在?
看病人面色苍白,分明是精气大亏,再问病人:还说老做春梦。我当时心里一声叹息,老师开的方错了,失眠、易惊,脉浮大无力,梦交,分明还有桂枝龙骨牡蛎汤证在,但考虑到病人有阴虚一面,就该加阴虚药。又考虑到桂枝一药 ,配阴虚药我想也无妨,阴中不是求阳吗!思路完毕,对老师说,今天我来试开一方:桂枝12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生地18 克、百合30克、丹参20克、麦冬24克、枣仁50克,结果7天之后病人反馈,效果很好。这个时候,我开始觉悟,要学中医 ,必须学习各家之长。
    从那时候起 ,我开始大量阅读现代医家医论与医案 ,可看现代很多流派,好像中医自古是为他们创造的。抛开辨证论治不说,好像什么病都该用自己的派别概念去治病,这又让我感到中医的残酷。更可悲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教授对伤寒论提出了质疑。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对伤寒论又该怎么正确去认识呢?难道我以前的书白读了?在这个时候,我常问自己,中医治病的途径到底是什么?在痛苦与无奈之中我深感到中医之路离我越来越远。我问自己:你该坚持还是放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就是说,最终能够使我潜入中医之学堂的是我的恩师李静老师。是他让我奠定了中医基础,实现了继承祖业,治病行医的愿望。至今,跟李静老师学医的的经历记忆忧新。
    李静老师--安徽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师承导师,在部队医院行医多年,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著有:《名医师承讲记》--临床家是怎样炼成的;中医新课堂丛书系列:张锡纯师承学堂之《中医基础理论讲记》,《诊断学讲记》,《中医内科学讲记》,《中医外科学讲记》,《中医皮肤科学讲记》,《中医妇科学讲记》,《中医儿科学讲记》是当代中医著名中医临床家之一。老师几十年如一日,服务于民间,为每一位向其求教的患者与学者解答疑难。老师一边实践,一边精研经典医学难题。自己所创的衡通疗法,临证常力挽沉疴,化险为夷, 医治了很多疑难重症,在国内享有了一定的威望。老师收我为学生 是在是精心点拔,并对我记予特别的厚望。第一次与老师聊天,老师就说,学医者首先不能心浮气躁,所谓十年一剑中医路,只要努力,一定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的首次谈话,给我极大的精神鼓励。老师快六十岁了,所以希望尽快让我成才。老师说,学医者必须走捷径,而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故学辨证不难,难在取舍,如果不会从舍,往往毫厘之差,千里之谬。所以,对初学者来说,脉诊很难,所以先学会验舌辨证法,可视为捷径也!而老师谈起舌诊法更是精细入微,条文镂析。老师说:初病验舌苔,久病验舌质。凡舌红紫苔薄着,是热入血分,舌红紫苔腻者,是湿热并重。舌质淡,苔白润,脉不紧数者,一般不至于有细菌性炎症。舌质淡或淡红色,苔白腻厚干燥者,辨证属于湿热并重之湿偏重者。舌红紫或苔薄光无苔者,中医者辨证为阴虚偏热。舌质紫红舌尖有红紫斑为积热重,舌红紫苔薄光者,阴已伤,用苦寒之黄芩、黄连容易更伤其阴。舌苔有长裂痕者,气血淤滞重也。舌尖有裂痕,胸闷常有。舌根无苔 ,妇女子宫多下坠,舌根部位隆起 ,男性常肾虚乏力。舌根若变剥苔, 腰肌劳损已久。舌两边剥苔及凸起,肝脾肿大。舌尖干燥,鲜红,心悸病。舌边齿痕 ,气虚无疑。舌根部黄腻厚苔,妇女妇科病多,男性前列腺病多发。舌根部芝麻小点鲜红 ,妇女月经来临 ,舌尖中央凸陷,心力衰,多思少寐等等。
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讲解,虽常时我雾里来,云里去,但是,却让我对疾病的诊断有了初步的认识。恩师化了好几个月时间,才把我从以前诊病的思路中扭转过来,使我对中医的诊断有了更新的了解。恩师常对我说:立法用药,汗而母伤,下而勿损。凉而不腻,湿而母燥,补而不滞,消而不化。用药尽量用温和药,而不用霸道药,平淡中见神奇。记得有一次,门诊来了一位老人,哮喘发作,面容痛苦憔悴。我经过诊断,脉弦细滑略数,重按力度不够。观其舌鲜红,苔薄黄腻。问起大小便,老人说:便秘痛苦万分,4-5天才能来一次,而小便却很多,夜尿5-6次。老人动则气急,而一遇冷天,会很怕冷,哮喘更厉害。咳嗽吐白痰,而晚上喉咙却干.据说慢性气管炎多年,发作时脚会肿,老师看后叫我立方。我当时脑子转的很快,气管炎发作 ,急则治标,用麻杏石甘汤,重用石膏通便 ?病人咳喘,有恶寒,夜尿频,用小青龙汤 ?可麻黄、桂枝发散太过,与阴虚又不利。观病人小便数 、大便秘是否可用麻仁丸加减 ?可与哮喘不对路。想来想去,没有一个经方与之对路。病人阴虚阳也虚,表征似乎不严重。脉弦细,肝气又不舒畅,阴血也亏 ,我就开了个馄饨汤 : 麻黄9克、杏仁12克、五味子 15 克、干姜6克 、黄芩12克 、射干12克、半夏15克、蝉衣8克、全虫6克、白术30克、党参20克 、山药30克、熟地30克、补骨脂12 克、桑白皮20克、远志10 克、葶苈子12克、当归12  我落笔成方,却无效果 , 老师一看说:方子虽好,宣肺 、清火、敛肺、止痉、补气、养阴通阳,面面照顾到,可用药不理想,方子没有重点,是为有方无药。老师说:有是证用是药,要药证相符,治病要抓住主要矛盾。此病人久病成瘀是必然,虽有气管炎急性发作,但阴阳虚极。又有很多人认为,气管炎急性发作,禁用补药,但那是不合理的。钱天来说,治疗咳嗽大法:盛即下之,虚则补之,更需辨其虚实。以意增损,必须细细理解,用药不可过于滋腻与温燥。观你方用熟地 、干姜、黄芩、党参,不阴不阳。白术多用虽通大便 ,但此脉弦,肝气不舒,白术多用会气滞。麻黄多用是发散,少用是宣肺,分量没掌握好。气管炎活血法必用,但当归性温,与此证之阴虚瘀热,却不能解决主要问题,所以活血应该用性平偏凉之丹参,丹参又能生血,治疗过敏性哮喘。补气阴用桑寄生,通络而不伤阴。老人阴阳两虚 ,所以必须滋阴与益气之药并用,养肺脾之阴且固肾气,山药重用最效。
    老师娓娓讲来,等话讲完 ,一首经典处方也落成 :通过短信发了给我
    山药120克、白芍30 克、羚羊角5克、葶苈子20 克、麻黄6 克、杏仁10 克、丹参24 克、白茅根30克、滑石30克、甘草10克、 桑寄生24克。
    老师开好方,又开始谈处方思路。此病细脉主阴虚,舌深红为热入血分 ,苔黄腻属湿热,用滋阴清燥益气通淤化痰为大法。老人阳气虚,是阴虚及阳,非单纯阳虚,阳生阴长是阴阳平衡。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阳者,无形之气 也。然,有形之血才能生无形之气 ,气生于何处?血中也。血,阴也。通过增水行舟 法,令老人气血运行恢复,大便通畅,后来老人服7天 哮喘减,大便如常,后再治其尿频,此是后话。
所观老师用药,山药重用120克,而证状消失神速,可知老师用药精而不杂。治疗骨质增生牛膝用60克,治疗鼻息肉角刺用到50克,治疗腹泻山药用到120克,治疗发热白茅根用150克,治疗风湿骨痛白芍用到90克,治痛风肿痛白芍用至180克,治疗糖尿病生地常50克以上等等 ,常使我看的胆颤心惊 ,眼花缭乱。如果不跟老师于临床,这些经验是万万不能学到的。
    老师说 :中药何止千味?能够用活50味就够了。治病要用尖端武器,四两而能拔千金。
老师每一次向我传授医术,都仿佛使我置身与博大精深的中医圣殿之中。从阴阳五行到五脏六腑,从望闻问切到六淫七情,常使我听的如痴入醉。特别是组方用药 更是一丝不苟。  
    记得有一次,我单独临诊,诊断一个血管瘤病人,病人血管瘤不大, 但精神状态不好 ,还有肝虚一面 ,我用了水蛭、山甲、三七、桃仁、红花、 赤芍、牛膝、三棱、莪术, 后来老师重重的给我上了一课,只看到病人有瘀血 ,就大量活血药上去, 这样病人会受得了吗 ?
处方如烹调,酱油、味精, 一味一味用之,恰到好处才行的。再说血管瘤用三棱、莪术,有欠妥当。山棱、莪术 乃草木之药,何能化血管瘤之有形之结 ?乳香、没药,则介于金石药之间才为必用之品。观张先生治疗心病之器质性病变,用定心汤,乳香、没药才各用三克,可在活络效灵丹中却用15克。而犀黄丸中用之更明,气通血才会通 ,只化瘀血不行。 祥论之:乳香治气中之血滞,没药理血中之气滞。三棱、莪术之对药也是同样道理.。以后处方不能大刀阔斧,要认真、认真、再认真。
    为一二味之用药,老师常不厌其烦地讲解。老师谈起滑石的用法更是精细,张锡纯先生曰:滑石,色白味淡,质滑而软,性凉而散,热者,以其微有解肌之力,窿闭者,以其渗淡之力取功,且滑而能散,能通窍络,故可治疗乳难。滑而能散,又可治疗胃中积聚。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上能除热 下能化湿,下焦滑泻无度,最能化险为夷。滑石配山药,上能清热,下能止泻,治外感大热之阴虚未复者。滋阴中少加滑石,则外感余热不至于为药逗留,使热从小便出。滑石与甘草为未,治疗暑热热痢,与土狗配可治疗小便肿胀。与代赭石为伍,治吐血神效。滑石不论外感内伤,阴虚有热,都大有用武之地。一味滑石,老师为我讲了半天,让我听了似醒醐灌顶,豁然开朗。如果不跟老师于临床讲解,这些道理又何时方能领悟得到?
    有位名医说:良医需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老师每一次看病,都与病人谈古论今,细心分析,娓娓动听,使病人接受。了解自己的病情,在很快的时间里战胜疾病,
可谓功德无量。老师说,现代疾病,变化多端,单靠经方、验方、秘方、单方解决不了问题。书本知识远远不够,实践出真知。大匠诲人,能给人以规矩,却不能使人巧,修行在于自己,
要学会兼备法。才能做到临诊不乱。先生一直教导我,要学先辈,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学习中医要用智慧,才能有所建树。一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用心血哺育我,每次网上同我聊天,都是精华之论点。老师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让所有热爱中医的学生都能早日成才。
经过老师的细心栽培,我也开始了慢慢领悟衡通疗法的精要所在。
老师常说 :正确领会衡通法,才能不怕重证、难证。任何一个疾病,都有他的突破口。衡就是通,通就是衡。人的血脉就像一条高速公路,一个地方堵塞,整个道路瘫痪。衡通就是畅通,气血畅通,何病之有? 衡通理论,是老师博采众方,一方一法重于千金而非小可,蕴藏着老师40年临床的心血结晶和千锤百链的功夫,可谓承先启后,标新立异。既有很高的灵活性,又有可学性,可用性。
老师说 :“读书难, 读医书更难 ,得书中真诠则更难。为医难 ,为现代中医尤难 ,医治现代疑难杂病则难上加难。”老师常告诉我:别看衡通疗法简单,其实变化无穷。立方血府逐瘀汤加三七, 活血化瘀力量加强,配山甲通脏腑,通经络而无处不到,再随证辨证施治加减,不论其有何偏,都能使之恢复平衡。老师说:气血瘀滞是为不通,用温药通之即为衡。用凉药通之也为衡。用滋阴药于疏通气血之衡通汤中是增水行舟法,也为求衡用通之法,然其阴虚液涸无力使通而衡,故需用滋阴增液法,实则是治一治二之也。温阳药用于衡通汤中同为令衡而需通之法,用补气药则更令衡通药之力增强,而正气不受损之法,况且用凉药治疗热于疏通气血之中,则不至于凉药停中。温药治疗寒病,于疏通气血当中不至于温药伤阴,补药于衡通汤中使其补而不滞,衡通汤加补药能使体虚之人不耗精气。所以,衡通汤其实就是一个混沌汤,体现了中医辨证最基本体系,治疗心可以,治疗肝可以,治疗肾及其他一切疑难杂病都可以。
观师恩师用方变化,湿热加滑石、土茯苓。湿毒用虎杖、蛇舌草。清热毒配升麻、羚羊角。色斑配桑叶、桑椹。治疗疮痈配皂角刺、牛旁,解热配黄连、黄芩,散毒配伍鸦胆子。气虚配人参、黄芪、山药、萸肉。阳虚配伍桂枝、附子。 痛重加乳香、没药。风热加蝉衣、牛蒡子。顽风痹痛配伍全虫、蜈蚣。老师一首衡通基础方为基础,象孙悟空72变创造无数衡通姐妹方 (具体方看张锡纯内科师承讲记),实乃是张锡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老师教诲:作为医生,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更要接受现代医学之科学知识。如学医墨守成规,不能灵活变通,必然要被现代医学所淘汰,又何能成为名医?又怎么能与现代医学接轨呢?
自从得到恩师的指导,每此临证时,遇到医学难题,脑海里都会有老师的集成板块,指引我切中要害,以致处方精简,常是很多疑难杂症,在最短时间里得以攻破。我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用衡通汤给人治病的经历。2008年8月25日,当天来了个失眠病人,女,34岁,述说失眠6年,中药、西药吃了许多,由于吃安眠药要开后门,西医已经拒绝她再吃了,怕她自杀。今天来是问问我,有什么办法再弄到安眠药。我问她,你吃了中药了吗?她说胃口都吃倒了,中药不知吃了多少了,什么绍兴啊,杭州啊,上海啊看了不少,可就是看不好。
我当时在想,现代人怎么啦?失眠、便秘的何其多?是否市场经济了,压力大了?忧郁多了?我不得而知,反正只知道,这年头医院里失眠专科门诊多了起来。可治疗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专家无奈,病人无奈。为了能帮助病人。我说不要急,你的毛病能看好,有病就有药,你把你以前的中药处方给我看看,后来不知道她看我诚心可佳,还是急病乱投医的思想做怪,特意回家把以往的处方都拿给我看。方子有很多,有二陈汤,归脾汤、安魂汤,更有酸枣仁汤,什么甘麦大枣汤、黄连阿胶汤都兼而有之,有个专家酸枣仁开到70克,分量重啊!我一边看方子,一边回想同恩师聊天的片段。我开始仔细问诊,舌淡略红,苔白微腻,白天犯困,头重脚轻。晚上几乎没什么睡,一睡下去,爬山打架的梦特别多,早上起来为梦所累。诊其脉,浮滑,重按无力,其他也没有什么。只是脸上有些色斑。她说家里有车有房,老公也支持她看病,可就是看不好,是否老天为难她啊。我一边问,一边脑子飞快的考虑;脉浮滑,虚症?舌淡,脾虚还是肾虚?舌略红,伤阴?困,苔微腻,湿热?色斑,淤血?舌不紫,瘀血藏而不露?苔白,湿,还是虚?还是寒?梦特别多?虚火?处方用活血健脾,化湿安神?还是活血,滋阴降火?还是归脾汤加减?还是补阳化湿降心火?想了好多,可最终还是用衡通汤加减。因为恩师说,多方不效者,必有原因可查。我考虑完毕对病人说,既然来,安眠药也不要吃了,你才34岁,吃这个东西,你会后悔一辈子的。我处方一则,你好好去吃,一定会有效果的。他看我说的如此自信,也就放心配药了,有时候医生的话,就是定身法。可有没有效果,心里却无底。处方如下:血府逐瘀汤各10克,山甲10克,三七10克、山药30克、萸肉30克、羚羊角5克、滑石2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一个星期下来,病人来复诊,说精神好多了,能睡3个多小时了,梦也少了,神啊!
    写到这里我才开始进一步研究处方:病人梦多,主要矛盾也。梦何处来,虚火无疑。舌苔虽淡不紫,但看其面部色斑,必有瘀血。病已6年,头重脚轻,人不虚也虚,毕竟不是钢铁做的。降虚火,滋阴为本,谁说天下没有阴虚之人?补脾即是补血也。气在何处?有形之血方能生无形之气。为何阳虚,阴虚及阳也。阴平阳秘是为阴阳平衡,何病之有?人是一个整体,压力大,负担重,必然导致脑负荷重,气血不畅。心肾失调,气血必然堵塞。经络被无形之痰与无形之火淤滞,气血不能上供于脑,怎么可能不失眠?
    综观现在很多专家,治疗失眠,用活血化淤何其少啊。大量酸枣仁,最终也不能解决气血瘀滞这个根本问题的。后来,此病人经过一个月的加减调治,失眠最终得以消除。
有了第一次尝试,必有第二次的革新,衡通汤治愈慢性肾炎,也是我所想不到的。病人男,46岁,贯籍浙江东阳,患慢性肾炎4年,来诊时一直在西医治疗,药物青霉素,强的松,然一直不能根治。病人有乙肝病史,现肝功能正常。病人自述,便秘厉害,胃口不太好,双膝无力,头昏,虚肿。蛋白4个++++,红细胞3个+++,血清肌酐140umol 。早上口苦,舌紫红,苔黄厚腻燥,每天用刀去刮。 脉弦而无力,一派本虚表实之象。
    辨证:舌色紫,血瘀气滞。舌尖色红,瘀热。 舌苔黄厚腻燥,湿热交加,热而致燥。早上口苦,胃口不好,肝脾失调,阴虚有热。双膝无力,头昏 、虚肿者,其血不能正常运行,脾肾双亏也。 蛋白高,浊气不能外泻,精气反而渗漏,肾虚不固也。红细胞偏高,阴虚血热,迫血妄行,气血不能走正道是也。 脉弦无力,气血瘀滞,津液流失也。便秘,血燥而结也。
    治疗分三部:第一,邪不除,则正不安,脾胃不能功能恢复正常运行,故需通以通用。调其气,活其血,通其便,消其肿。
处方:三七10克、山甲10克 、麦芽10克,巴豆、石膏粉研细,攻其水积.(10天分2次吞完),10天为一疗程。
2诊时,水肿全消,舌苔变薄,黄苔散 ,薄苔燥依旧在,舌紫,胃口不好,感到全身乏力,脉弱,蛋白消退到2个++ ,红细胞少数,肌酐正常。
    治则:调其血,纠其阴虚,清其湿热,健脾补肾。
    处方:衡通汤各10克、白茅根50克、山药30克、萸肉30克、滑石30克、生白芍30克 、炙甘草12克、内金24克、蜂房12克、黄芪12克、知母18克,15剂,每天一剂。
三诊 :蛋白减为1个+,红细胞消失 ,精神好转,便秘得以正常。由于一直控制食盐,所以胃口还是不好。舌苔薄,色紫,脉细。
    治则:调其气血,清其余热,增其津液,健脾固肾。
    处方:衡通汤各10克、山药30克、萸肉30克、白芍30克、滑石15克、白茅根20克、黄精20克(吞),黄芪12克、阿胶20克、知母15克、生山楂12克、炙甘草12克,15剂,每天一剂。
    四诊:蛋白消失,精神大为改善。为巩固疗效,处方理冲散加减,三七、山甲、 山药、滑石、生内金,研末送服。通其瘀滞,防止便秘 ,令毒物不在肠胃遗留,使脾胃功能良好恢复。再用冬虫夏草研末吞服,以补肾强肝。共治疗40多天,衡通疗法为基本法,几年肾病得以恢复,实在是我意想不到的。提起慢性肾病,实乃当今一难证也,严重危害到人的身体健康。慢性肾病,也指水肿及血液变化的一种慢性疾病,也是泌尿系统疾病。可见于各种年龄,病情长,治疗难,易反复。到晚期,肾组织结构遭致严重破坏,而夺取生命。现代治疗大多以抗菌素、激素为主,控制蛋白尿,如有水肿用利尿剂,然,皆属治标不治本之法。中医谓此病为正水、石水,皮水,迁延日久,令正气退,反复浮肿,蛋白尿,高血压。治疗方法历来以健脾、消肿、补肾为大法,而医生往往忽视了气血淤滞这一基本原理。现在还有很多医生认为,大量蛋白的消失,是肾之闭藏功能减弱,导致精之外泻。从而治疗往往从固蛋白入手。却忽视了蛋白以外,还有许多细胞沉渣堆积。而只注意到脏腑亏损的一面,而忽视了浊淤内停的一面。我认为大量抗菌素、激素的应用,导致病人气血不能正常运转。肾病虽本虚表实,然浊气不能外泻,精气反而渗漏。浊气不去,精微不固,正所谓邪不去正不安之道理所在。如果治疗不注重调理气血,或见血止血,最终仍然导致淤浊交阻,不能达到最终根治的目的。衡通疗法,调气血为先,纠正其体内偏差,用于治疗肾病 ,同样可功到自然成。用之得当,几年顽疾从此得以根除。经过多次实践,我越来越感到,衡通疗法,实是治疗疑难杂病较快的途径之一。
衡通疗法对于许多人来说,还很陌生。衡通学派的诞生,对于现代医学来说 也是一个新生事物。只有大量事实的证明,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因为中医一直以来,都存在百家争鸣的局面。在远古时期,《礼记典礼》中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三世医学之说。到后来《黄帝内经》的问世,中国的中医理论,体系其实在数千年前就形成了。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国产生了众多的著名医家,每位医学家在继承前人的理论和经验的同时,在某些方面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形成了各人的独特见解和学说,为此,中医学派就渐渐形成。
    当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等各学派的子子孙孙还在为维护自己的学派争论不休的时候,衡通学派的悄然降临,不能不说是中医学术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众所周知,中医的理论一直是很抽象的,应用到临床就更为复杂。此也是导致伤寒论经典著作,受到现在医学的质疑。为什么?一个简单又明白的道理,引用到中医学术上来,为医者却难以取舍,
事实就是这样。
     常有人问?生命的诞生,水重要还是阳光重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万物生长以阴阳为本,这是生物进化最基本的因素。阴阳不能截然分开,何必片面重阴论阳?那么是否生命是有了水与阳光,就可以生生不息了呢?答案同样是否定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跑,有了柴油,有了水分,有了润滑油,汽车就会永不止息的前进,可是一旦水温失常,发动机就会过热,汽车就会自动熄火,这说明什么道理?是否阴虚火旺?汽车靠什么运转启动,靠热量?热量从何而来?靠油,通过点火开关,有了油量的供给,活塞才能上下运动,不停产生热量,汽车才得以前进。如果没有油量的及时供给,没有水分的及时调节,汽车同样停止不前,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是否阴生阳长!
那么是否德国宝马,日本本田,就可以凭借自己良好的车况在马路上生生不息?答案是否定的!油路堵塞,电器短路,同样会使再名牌的好车毁于一旦。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气血不畅通!当一辆汽车有了故障,到维修部,修理工的第一件要务是什么?先更换动力还是先检查油路?如果盲目增加动力,你会觉得何等荒唐。这又说明一个问题?万物以疏通为先!
假如你是个医生,当一个病人来到你面前,你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情?用大量生地增液?还是重用附子温阳?还是首先检查病人是否气血瘀血滞?
    这个时候,任何医生都无法做到完美,这就是中医历来存在的缺陷和遗憾!过分的运用自己的学术观点,必然导致中医的辨证论治被误导,这是中医的悲哀。时代在发展,中医治病的观念要更新。衡通学派的诞生不能不说是一个新的历程牌!
旧社会饥寒交迫,百姓缺衣少穿,天气寒冷,冻死在街旁常有之,所以那时候,干姜,附子成了医生必备的救人良药,所以导致阳虚者也多,温阳学术的诞生可谓及时。新社会,人民生活富裕,阳光充足,六味地黄,人参鹿茸却成了世人的保健食品,这又说明什么了道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丹溪理论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到了21世纪,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生活开放,时代更新,人们的生活打破正常的平衡,日当夜,夜当日,补品补不进了,健康反而保障不了了,人们开始寻求保健,按摩,体操之类,以维护自己的健康,这又说明什么呢?说明现代人不能顺适,不能和安,不能自己调节,遭受严重的社会污染,导致身体气血瘀滞也!王清任的诸逐瘀汤被广泛引用于临床。历史永远在向前发展。 自然界的生命永远无法在无菌的环境里得以成长。 北极的冰为什么在日夜融化? 因为阴阳失去平衡。
地球的气温为什么越来越高? 因为污染,垃圾冲击着这个地球。 为什么污染,垃圾得不到控制,因为世人不珍惜自己,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发展。如果人体内脏腑气血出现障碍,阴阳又怎么能够平衡?人体内的气机堵塞靠什么来清理?一靠调整气血,改善微循环和气血循环。二靠推陈致新,三靠激活正气,正本清源。我的理解,这就是恩师集四十年临床所创的衡通疗法,在阴阳两虚,寒热错综的疾病中,舒其气血,纠其所偏,这也正是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理论的继承发展。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论述,只不过那是的理论相当朴实,归纳起来,为阴平阳秘,相契相济,清本自然,循常施化,至于中和。人物万物之灵是一个活体,是一个整体,古人已经看到生命中的本能中,有一种自稳的体系存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亢害承制,在哲学上揭示了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合乎规律的阴阳结构,一旦处在相当稳定的状态中,事物的生化盛衰才会有序发展。亢承关系在于人体同样表现在动态辨证,相反相成的形式,所以,疾病的康复绝对不是原先的未病状态简单的重复,而是经过了排异,同化,重建,适应等不同形式后,机能在新的生理水平上出现的平衡状态。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是阴平阳秘的,机体阴阳协调,水火既济,清气升则水谷精微四布,浊气降则水液畅通,纳便通调,从而达到内外环境的平衡。
    一个事物的发展,外在因素必然带动内在体因素,严重的社会污染,盲目使用抗生素,激素,严重打破了人体阴阳之平衡。而衡通疗法治疗疾病的手段在于: “平其不平而已”。
气血是构成机体的物质基础,《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用者血与气耳,气血未并,五脏安定。阴与阳平,血气以并。病形已成,五脏之道都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疾病因变化而生。这表明:气血不和是导致阴阳失衡最直接的原因。 而气血不和,表现在疾病上就是气滞血淤。衡通疗法的治疗原则,源出《内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之说,一阴一阳之为道,偏阴偏阳之为疾,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衡通疗法引用到临床上,运用之广,针对之强,重复率之高,实属罕见。观恩师运用衡通疗法治愈心悸疾病,糖尿病,肾病,乙肝以及妇科诸病,肺病,各种风湿病,外科皮肤病等等,都取得突破性的疗效。调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至和平,是衡通疗法的理论基础,也同时具有固本和清源的双重效应,已经越来越受广大患者的信任与支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众所而知,现代疾病治疗越来越难,小小感冒让你化上千元已不稀奇,更不用说慢性肝炎,肾炎等重大疾病了,所以百姓一旦得病,患者往往是终身治疗,医生却无回天之力。
    为什么?细菌、病毒、病原体在不断改变。治疗虽在不断更新,而机体耐药却越来越强,很多医生置气血瘀滞于不顾,盲目用药,大补阴阳,导致气血不能正常运行,疾病最终得不到根治,谁之过?为什么现代疾病越治疗越不易治愈?因为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淤的理论体系没有完整的应用于临床。为什么现在小孩糖尿病越来越多?过多的油腻物质导致体内垃圾增多,体内瘀滞而成也。为什么历代皇帝进补仍不能长寿?因为进补与气血为逆,补品多粘腻,首先干扰了气血通畅也。为什么现代人气血瘀滞多,因为现代人的身体打破了正常的生物钟。金钱换不来健康,几千元一支的人参,同样救不了一个气血淤滞的病人。道理实在简单,气血不能正常运转,生命才得以停息。
    由此观之,衡通学说的诞生,实在是治疗现在疾病的最佳途径。现代人,压力大,负担重,膏梁厚味过度,人体垃圾必然增多。清理人体的垃圾,已经可不容缓,如果不及时清理垃圾,那么“柏油马路上的战争”必然在人体内爆发,危机将不可避免。其实,《内径》早已指出:气血正常,长有天命。人们只要维持气血平衡,就可以活百岁以上。正确的运用衡通疗法,找出人体各类偏差。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于复杂病例中,灵活运用衡通疗法,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正是张锡纯运用兼备法治疗百病之理论也。 因此,正确认识和运用衡通疗法,不仅是养身的基本要点,也是治疗疾病转规的关键之一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