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古吕国与姜子牙故里初探

 梁园处士 2016-11-28
本帖最后由 吕宏庆 于 2016-5-17 13:17 编辑

  


  一、古吕国形成于虞夏之际

  南阳人一直自称是申吕之国。吕,本作呂,古“膂”字,像脊骨之形。吕为古代四岳部落之后,是羌的一支。据史书记载,伯夷为炎帝后裔,姓姜,约于黄帝时代从西羌迁至中原地带,同黄帝族聚居。

  《路史》说共工之子噎鸣,又叫伯夷,“为虞心吕,助功于水封吕。”伯夷是共工之后,得到舜的重用,掌管四岳,平水土,有很大贡献。从虞夏之际起,伯夷被封在南阳之西的吕地,镇守南方,平息江淮之乱,兼疏九河,平水患,发展农耕,使古吕国得以形成和发展。吕人遂以国为姓称为吕氏。历夏商二朝,世有国土。

  《路史》曰:“三皇之世,宛,即郁郁华国。”就是说早在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时代,人类祖先还在洪荒世界艰辛开拓的时候,南阳境内就有宛这样一个部落。五帝时,尧曾战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帝舜子义均封于南阳境内。舜把帝位禅让给大禹后,赐国号为“夏”,姓姒氏。《通典》、《华夷图》、《太平寰宇记》都认定“邓”(今邓州)为早期的禹都,后北迁阳城。

  禹的父亲鲧治水不成功,被押到一个叫羽山的地方处死。他的儿子禹奉舜命接着治水。禹首先从淮源入手,在伯夷的协助下,改父亲的堵水为疏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成功。淮源现有“禹王锁蛟处”。

  伯夷治水有功,还辅佐禹管理了十年的部落联盟事务。后来,禹在东巡的时候死在会稽,便把权力交给了伯夷。伯夷按照部落联盟的传统,为禹举行丧葬,挂孝、守孝三年。三年丧礼完毕后,伯夷未能继承王位,原因是启的势力益大,他虽然治水有功,但诸侯们不拥护他。三年之丧毕,便把政权交给了禹的儿子启,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从此,伯夷便在南阳之西的封地居住下来,吕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二、古吕国及姜子牙故里在南阳的历史依据

  《辞海》历史分册中曰:吕——古国名。一作甫。亦称有吕。姜姓。传为四岳之后。在今河南南阳西。春秋初年为楚所灭。《国语·郑语》:“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传为四岳之后。在今河南南阳西。春秋初年为楚所灭。”中国姓氏学专家张人元在《中国百家姓》一书中指出:“吕姓始启炎帝后,南阳之西是源头。”

  《史记·齐世家》说:“太公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日吕尚。”

  姜子牙的封地在齐,时已成太公,在东海这个地方做国君,所以称东海上人。但他的祖籍仍然是虞夏之际所封的吕国,不然,何以称吕尚?

  《路史》云:“吕(甫),侯爵,伯夷之封,杜预谓在南阳宛西……盖后来之吕近申,在周亦日甫,一作郙。”即《国语·周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盖后来之吕近申”,是说吕国在南阳之西建国较早。申在西周迁居南阳后,吕国和其是近邻。据史料介绍,南阳吕国有一支迁往新蔡,曰甫、郙,也叫东吕。南阳之吕则为西吕,东吕系吕人的拓殖之地。这个郙国是个小国,东周前期为蔡国所并。史籍极少记载,亦可知其影响不大。

  东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篇》曰:“宛西三十里有吕城。”郦道元的《水经注·淯水》则有更为具体的记载:“淯水又东,梅溪水注之,水出县北紫山,南迳百里奚故宅……梅溪又迳宛西、吕城东。《史记》曰:吕尚先祖为四岳,佐禹治水有功,虞夏之际,受封于吕,故因氏为吕尚也。徐广《史记音义》曰:吕在宛县,高后四年,封昆弟子吕忿为吕城侯,疑即此也。”其后《大元一统志》、《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都有吕城在南阳县西三十里之董吕村的记载。

  《中原文献》丛书之二《南阳篇》中曰:“早在夏代,佐大禹治水有功的吕尚先祖被封于白河西岸的吕国。西周时吕侯雄才大略,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刑法。”该书还指出:“夏商时代,南阳为夏之腹地,商为核心,商代为吕国。周宣王时封申国,于此筑邑。由于申伯治宛有方,被封为南国之榜样。”

  南阳的志书上也有着许多记载。《明嘉靖南阳府志》载:“商朝,四岳之后所封之吕……商时诸侯国。”“周时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时为韩秦。”《南阳市地名志》载:“姜尚故里古吕国在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董营附近。”清《光绪县志》注:“按今县西二十五里有董营或谓即董吕村。”即在今南阳县王村乡董营一带。

  2015.2.16《南阳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