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分”钱,你见过几个!

 红豆居士 2016-11-28


泉藏古藏论古今,不管唐宋元明清

方圆之间天地大,古往今来岁月明

政和通宝半分(篆书)

政和通宝半分(隶书)大观通宝背半分钱

北宋大观通宝钱因其乃徽宗亲书瘦金体,钱文端美,名满天下。其中,大观通宝背半分钱,谱曰属于少见品种。谱载有元代所铸“大观通宝背半分”钱。就其性质,泉界有不同看法,其中一种乃指其权钞钱。

宋真宗时,益州铁钱钱重任远,印槠券权之,号曰交子。宋朝钱币中,靖康元宝中有横一厘和竖一厘即是权钞币。南宋铸造和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铸币,名曰“钱牌”,是一种权钞钱。钱牌外形呈长方形,上有一圆孔,四角圆钝,在我国品种众多的铸币中可谓独树一帜。钱牌两面都铸有文字,面文均为“临安府行用”五字,背文纪值不等。其后金人效尤,更以权银,历代官名:或承安宝货,或贞通宝,或兴定宝泉,俗称:交钞也。元承金夏,太宗八年(宋端平三年)早行交钞,宪宗三年夏设交钞提举司。

交钞半分

“交钞半分”史籍无载,泉界普遍认为,是蒙古汗国时期所铸。大约在1206--1271年期间,大概是受到南宋的“交子”和金的“交钞”影响而铸行。也有钱币学者认为;元朝 顺帝 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铸。 此钱是元初铸还是元末铸目前在钱币界尚有争论。持元末说者,如唐石父先生在《中国古钱币》一书中说:“交钞半分,元末权钞钱,面文旋字,楷书,四字反廓,小平背无文,为极罕见品。” 持元初说者,有郑家相先生。出版于上世纪40年代的《泉币》杂志第48期,有郑家相先生的小文《交钞半分》一篇,照录如下: “交钞半分”钱者,昔唯定海方氏藏有一品,为权钞钱中之别品。前谱未载,尚属创见,诸家极羡慕之。此品民国十七年予得于北平故肆,携归甬家,藏之箧中,已十余矣,十九年(1930年)旅居金陵后,大部分藏泉陆续携之京寓,以备写作时之考证。致遭二十七年(1938年)之劫,此钱因深藏于甬,未遭劫数,亦幸矣哉。今年秋月,家人由甬携来古钱一串,此为其中之一,旧物重靓,欢喜之余,不胜感慨。据戴宝庭君云:昔年亦尝获一品,形制相同,文字微异,旋归齐斋。齐斋原物予未见及,因之而知此钱传世已鼎足而三矣。” 《泉币》29期有罗沐园先生文章,《说交钞半分》对此钱进行了深刻分析,其论证较严谨,明确为元初之品。其文如下:“交钞半分钱厚肉,深背,面四决文,文字雄迈,元初权钞钱也。此曰:交钞,不纪年号,正合其时,况而四决文,有至元大钱可证,背廓风范有蒙文至元可寻,则其为元初辅币。

支钞半分

元世祖即位初,在宋“交子”、“会子”,金“交钞”的基础上,发行了“交钞”。以丝为本位,每银五十两,当丝钞一千两。不久,又铸“中统元宝钞”,分文、百、贯三等。两贯当白银一两的币值。小平支钞半分方孔圆钱,或在此时发行并流通,用以代银支付,或为支付凭证。小平支钞半分或以3克为基准,恰为市两的一分。 而折五大型支钞半分,则重19.17克,为每市两(以十六两为一斤)约31.25克的61.34%。或为六钱一分。足超半两。可见其厚重实惠,并非等闲之物。折五银质支钞半分的形制、材质,与国顺元宝和元铸折五靖康元宝完全相同。似应为银样,或另用于赏赐。

元至元本分背文

民国25年半分铜币

民国26年半分铜币

民国28年半分铜元 (铅样)

民国28年半分铜元 (白铜样)

民国28年半分铜元 (黄铜样)

伪联合储备银行发行的本分纸币

贵州“黔”字当银元半分铜元

1949年6月9日,当时正值蒋家王朝濒临全面崩溃之时,国民党贵州省政府为扩充军费,搜刮民脂,通过贵州省银行招商铸造铜币。贵州青山炸药厂(又称青山矿业药品公司)中标,与贵州省银行总经理赖永初签订合同,约定70天内铸造100万枚铜币。7月7日前后铸完交贵州省银行发行流通。此币发行后,因数量少,不能应付全省军政开支,又决定加铸500万至1000万枚。后因铜价暴涨,加上当时贵州银元辅币券已大量投放市场,再铸铜币已无利可图,故而作罢。

1880年时,英国侵占了马来西亚,并造了有中文字的“洋元半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