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zpin 2016-11-28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Lot 4042

沈 周(1427-1509) 七段景册

册页(八开) 设色纸本

1490年作

签条:

1.沈石田七叚景妙品。

2.沈启南七叚景妙品。高詹事旧藏九段景册,为石翁暇时适意所作,故精湛无比,海内争相购求。事载《消夏录》。仆于京口潘氏家见此七帧,纸幅小大虽一,而石老之用意则同于九段景,亦非信手而作,惜未遇江村为憾。莲巢希宝之,沅识。

出版:

1.《明沈石田山水册》珂罗版单行本,神州国光社,民国元年(1911)。

2.《明代沈周 唐寅 文徵明 仇英四大家书画集》,第5-8页(选四页),国立历史博物馆,1984年。

3.《吴门画派》,第70-73页(选四页),台湾艺术图书公司,1985年。

4.《沈周绘画作品编年图录》(上卷),第247页(选一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著录:

1.《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 沈周》,第91、240页,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2.《中国名画家全集 沈周》,第116-117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吴门画派的绘画艺术》,P95-96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4.《吴文化讲坛 吴地绘画》,古吴轩出版社。

5.《艺术评论》2012年第12期《吴门画派看沈周》。

6.《荣宝斋》2013年第4期《明代沈周花鸟画浅析》,中国美术出版总社。

7.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生态审美智慧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8.赵天一《中国古典意向史论》,西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9.杨勇《两宋画院教育研究》,上海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0.施锜《形似与非形似:西方人视角中的中国古代绘画》,上海戏剧学院2012年博士论文。

11.姜斐斐《文徵明的山水世界》,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12.韩正鑫《试论明清文人画向当代院体画转变的必然性》,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13.高扬《渐江与萧云从山水画山石结构比较研究》,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14.曹志林《明代“吴门画派鼻祖”沈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5.单国霖《吴门画派之宗师沈周》,《东方早报》2012年12月24日第4版。

16.汪涤《体制与规训之外——明代苏州文人的绘画教育》,《美育学刊》2 012年第3期。

17.《沈周论艺选录》,《中华书画家》2013年第8期P20,中央文史研究院主办。刊载:《新艺林》1969年第一卷,台湾新艺林杂志社。

展览:“明代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四大家书画展”,台湾历史博物馆,1981年。

说明:

1.安绍芳、潘恭寿、冯恕、丁念先等旧藏,毕沅题签并跋。

2.“安氏懋卿图籍”为安绍芳鉴藏印。安绍芳(1548-1605), 字茂(懋)卿,号砚亭居士,安如山之孙,安希尧之子,无锡(今江苏无锡)诸生,所居曰西林一片石。能诗,工词翰,擅书画。传世作品有万历十七年(1589)作《仿倪瓒疏林远岫图》轴,现藏无锡市博物馆。著有《青萍集》《二京集》《芳草编》《西村纂》行世。

3.“小莲”、“莲巢”为潘恭寿印鉴。潘恭寿(1741-1800後),字慎夫,号莲巢、莲居士、握筠、屋云、龟潜居士,江苏镇江人。兼工写生,花卉取法恽寿平,佛像仕女饶有古意,其画尝得王文治题。人称“潘画王题”,与张崟、顾鹤庆并称为“丹徒派”。

4.“冯公度家珍藏”为冯恕鉴藏印。冯恕(1867-1948),字公度,号华农,原籍浙江慈溪,寄籍河北大兴。历任海军部参事,军枢司长及海军协都等职,晚年定居北京。工书法,精鉴赏,书法功力颇深,尤以颜体著称,过去京城流传过“无匾不恕”的口碑。

5.“念先审定”、“念圣楼收藏书画记”为丁念先鉴藏印。丁念先(1906-1969),字守棠,斋号念圣楼,浙江上虞人。擅长书画,尤精于隶。二十年代加入上海题襟馆,後从丁辅之、高野侯等人另组“古欢今雨社”,历任中国画会总干事等职。其“念圣楼”之书画文物与古籍碑帖庋藏量丰质精。1961年丁氏曾精选百件,在台湾省立博物馆举办“念圣楼书画展”,并出版《念圣楼读画小纪》。

37×32 cm.×8?14 5/8×12 5/8 in.×8?约1.1平尺(每幅)

RMB: 6,800,000-8,800,000

浅述沈周《七段景图册》

王穉登在《丹青志》中盛赞沈周为“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其画自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一时名士,如唐寅、文壁之流,咸出龙门,往往致于风云之表。信乎,国朝画苑不知谁当并驱也。”可见评价之高。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七段景册 局部

今所见沈周绘《七段景图册》,设色纸本绘就,共计七帧并附自题行书一帧,每帧纵37厘米,横32厘米,该册署年款:弘治庚戌(1490)九月,是年沈周68岁,乃是其晚年“粗沈”画中的一幅佳作。全册山水风格真趣宁致,笔法简澹,有描绘澄江如练的景致,江岸上风扶弱柳,也有廊桥流瀑在侧,众人曲水流觞的情景,画中人或垂钓、或抚琴,徜徉山水之乐。通册画风粗笔疏阔,形简神完。用笔以中锋侧笔兼施,墨笔随意而运,画面秀润而有韵律感,在呈现出文人气息的同时又不失江南小景温润的风貌。《七段景图册》于递藏上,经安绍芳(1548-1605)、潘恭寿(1741-1800)、冯恕(1867-1948)、丁念先(1906-1969)旧藏,并有毕沅(1730-1797)题签。此作曾参展于1981年台湾历史博物馆主办的“明代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四大家书画展”,并经多次出版著录,出版最早见于神州国光社于民国元年(1911年)刊印的珂罗版《明沈石田山水册》一书, 之後一些研究沈周绘画艺术的重要权威书籍中皆著述此件。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七段景册 局部

《七段景图册》作于沈周68岁,这一时期沈周继续追踪元四家,尤其醉心于吴镇。四家中其他三家都偏于干笔和细笔,用墨偏淡,而吴镇却爱用湿笔、粗笔和浓墨,以简劲见长。沈学吴,是为了锻炼更加简洁、沉郁的画法,汲取吴镇淋漓多变的墨法,坚实雄劲的笔法,使粗笔山水更趋于雄健苍劲,凝重浑厚。本册在山石渲染的处理上,以及侧锋钩勒树石轮廓的技法上,续承了吴镇的绘画特点,而又把吴镇的粗豪与黄公望的松秀、王蒙的灵动和马夏的刚健、米氏云山的浑融有机地融为一体,“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最终形成了本册雄健、凝重、粗率、简练和用墨圆润的艺术面貌。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七段景册 局部

《七段景图册》是沈周颇为得意的之作,他在册後自题:“一水一石皆从耳目之所睹,记传其神采,着笔之际,凝心定思,意在笔先。”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更宴请友人来家中观赏,题跋中提到的匏翁即书法家吴宽赞誉沈周此册“烟霞境界,曲尽无遗”。

在《七段景图册》中毕沅题跋道:“高詹事旧藏九段景册,为石翁暇时适意所,故精湛无比,海内争相购求。事载《消夏录》。仆于京口潘氏家见此七帧,纸幅小大虽一,而石老之用意则同于九段景,亦非信手而作。惜未遇江村为憾。莲巢希宝之,沅识。”依跋中所述,还涉及到一件高士奇旧藏的沈周《九段锦册》,无独有偶,这套册页于前些时日在香港苏富比以近1500万元的价格成交。这套《九段锦册》作于明成化七年(1471),沈周45岁,是沈周画风“由细变粗,由繁入简”的时期,更多体现出来的是沈周“细沈”细密典雅的绘画风貌,与本册雄健粗犷的风貌,恰为互补,堪称完壁。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Lot 4043

孙克弘(1532或1533-1611) 水图

册页(十一开)?设色绢本

钤印:孙氏允执、汉阳太守、雪居氏、孙允执

画家自跋:昔孙位孙知微画水,奔流泻峡,带雾含云,变幻万状,不可捉摸。岁在癸巳(1593),王冏伯氏持以示余,把玩旬日,不忍去手。曾临摹一卷,为远方友人取去。今经十年,马齿已七十一矣,犹能记忆。且目力所逮,乃于雨窗仿佛数幅,虽与古人远甚,而一时寄兴,愿与好事者共之。壬寅(1602)二月,孙克弘识。钤印:孙允执、汉阳太守章

说明:

1.画家题中王冏伯应为王士骐。士骐字冏伯。明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弇州山人王世贞(1526-1590)之子。士骐万曆十年(1582)江南乡试解元,十七年登进士,与睢州袁可立、云间董其昌同科。授兵部主事,任至礼部员外郎,有政绩。後署吏部郎中。三十一年,为权者所嫉,坐妖书狱削籍归。屡荐不起,刚直以终。天启初录国本功,赠太仆寺少卿。

2.画家所言“岁在癸巳(1593),王冏伯氏持以示余,把玩旬日,不忍去手。曾临摹一卷,为远方友人取去。”之《水图》手卷,见于拍场,卷後孙克弘自题“近见马远水十二种,有杨媚之题,兼得宋光宗书赐两二府笔。种种奇绝,真神品也。偶冏伯王长公持返斋中,得一展玩,甚快心目。惜乎不能久留案头,然幸稍稍记忆,遂效颦,摹仿其概,是十之一二也。时甲午秋中雨窗岑寂,聊以自娱,非敢与古人角执也。”

25×33 cm.×10 约0.7平尺(每幅)

RMB: 9,000,000-15,000,000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水图 局部

孙克弘(1532或1533-1611),明书画家、藏书家。一作克宏,字允执,号雪居,松江(今属上海市)人。礼部尚书孙承恩子。以荫授应天治中,官至汉阳知府。卒年八十(一作七十九)。孙克弘是活跃于明代万曆隆庆年间的重要画家,天分极高,题材丰富,举凡山水、花鸟、兰竹、人物,皆能化入笔端,臻于高古。且取法甚广,极善仿学,喜摹古画,山水学马远,云山仿米芾,花鸟似徐熙、赵昌,竹仿文同,兰仿郑思肖,时写人物、仙释,兼带梁楷,纵横点缀,皆有根据,是有明一代较为全能的画家。亦能书,书仿宋克,八分宗汉。传世作品有《新枝四季花卉图》、《寒山拾得图》、《竹菊图》、《达摩渡江图》、《百花图》、《罗汉》、《折枝花卉图》、《朱竹图》等。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水图 局部

孙克弘山水吸取了米氏云山画法以及元代高克恭笔法,笔墨舒放,气韵流畅,卓然自立,一派书卷雅逸之气。可惜的是,流传下来的云山作品不多,目前可见的有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海日初升图》,以及传世的两种临马远《水图》,此册即为其中之一。册页共9帧,分别题为匡庐瀑布、海天旭日、采石涛声、黄河逆流、西湖烟雨、太湖奇峭、海门潮信、云生沧海、潇湘夜月,皆以特写形式,表现湖海溪瀑景观之一隅,融宏大、迷蒙、壮观、曲折等各色水景于一册,诚可谓画水之图典。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水图 局部

如“太湖奇峭”,于粼粼微波之中太湖石兀然而出,此水便只属于太湖而不作他想。又如“黄河逆流”,水流回旋带起一簇浪花翻涌,似能觉出画外有大河的无穷力量,余味无穷。“采石涛声”里,波涛汹涌中数块巨石散布,激起碎浪无数,石块敷以五彩,画面顿添瑰奇绚烂之感。马远原作用笔恪守范式,一笔不苟相较,孙克弘的背临之作则显得笔墨萧散随性,较之马远,更少宫廷气而多文人气。篇尾题跋,气韵醇古,笔笔不苟,融二王宋仲温于一炉,亦有可观。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水图 局部

孙克弘传世的两册临马远《水图》,均曾见于拍场,此册为後临者。画家卷後自题“岁在癸巳(1593),王冏伯氏持以示余,把玩旬日,不忍去手。曾临摹一卷,为远方友人取去。今经十年,马齿已七十一矣,犹能记忆。”其中提及的“王冏伯氏”应为王士骐,字冏伯,明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1526-1590)之子,万曆十年(1582)江南乡试解元,十七年登进士,与云间董其昌同科。十年前背临之《水图》,卷後题曰:“近见马远水十二种,有杨媚之题,兼得宋光宗书赐两二府笔。种种奇绝,真神品也。偶冏伯王长公持返斋中,得一展玩,甚快心目。惜乎不能久留案头,然幸稍稍记忆, 遂效颦,摹仿其概,是十之一二也。时甲午秋中雨窗岑寂,聊以自娱,非敢与古人角执也。” 二者一先一後,足可映证。後临者记忆虽远,而功力尤深,时而跳出原作拘束并融入己意,其意象气韵更胜前者一筹。如其中“潇湘夜月”一帧中,画一小溪从山间流出,西边竹丛掩映,水映月色清幽。如此诗意的题材与构图已经超出了马远画水图的意图,更显孙克弘笔下之闲情逸致。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水图 局部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Lot 4035

陈继儒(1558-1639) 梅花对题册

册页(八开) 设色纸本

钤印:陈继儒印、眉公

鉴藏印:栌溪山房、明建

23×15 cm.×8 约0.3平尺(每幅)

RMB: 1,200,000-1,800,000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梅花对题册 局部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麋公,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年二十九,焚儒衣冠,隐居小昆山之南,绝意科举仕进。後居东佘山,杜门著述。他学识广博,诗文、书法、绘画均所擅长,并喜爱戏曲、小说。嗜弈棋,得同郡徐阶器重。并善鼓琴,订正琴谱,名重一时。所藏碑石、法帖、古画、砚石、印章甚丰。眉公精于评论,著作颇丰,曾评批《西厢记》、《琵琶记》、《绣襦记》等。著作有《陈眉公全集》、《吴葛将军墓碑》、《妮古录》等,文集《小窗幽记》脍炙人口;绘画有《梅花册》、《云山卷》、《梅竹双清图》等传世。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梅花对题册 局部

陈继儒擅画山水、墨梅。所画山水,多水墨云山,笔墨湿润松秀,空远清逸,颇具情趣。所画梅竹,点染精妙,名重当时。用水墨画梅,乃其首创,曾编《陈眉公梅花诗画册》,为後世所法。此册墨梅图画八帧,自然随意,意态萧疏。杂以松竹兰牡丹并瘦石若干,相间搭配,有晴有雪,有水有风,有旁逸斜出者,有虬结而上者,亦有杂萃纷呈者,章法各异,姿态万千,满目琳琅。且线条遒劲、用笔匀净、设色淡雅、层次分明,读之清新可人。陈继儒是典型的文人画家,他的画风超脱于整个晚明时代的气息之上,作品清雅脱俗,静中不显荒疏,且无不满、失落味道留于画面,而是以与世无争的平和心态诠释所经的世间百态。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梅花对题册 局部

八幅梅花各配以自作诗一首,均为工整雅致的四绝,含意隽永,写景既佳且美,抒情兼有禅味,可与画之意境相互生发。如写水面落梅则题“浮浮花发枝头艳,忽忽香从水面来”;写湖畔之梅则题“梅花十里开如雪,好趁新晴放白骡”;写风中之梅则题“夜半微风打窗纸,不知是雪是梅花”;直至“莫怨梅花尽情落,几人看到十分春”,可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书法出自苏米,亦清爽流丽,转折豪芒,皆有法度,面目简远与董华亭相仿佛,而遒劲过之。陈继儒能书善文,将自己萧散秀雅的书、灵秀清澈的文与空远清逸的画相融合,于遒劲简远的笔墨间尽现他独有画风。画有诗显,从而传达出远为深阔的思想容量。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梅花对题册 局部

明代“四大家”,本有沈周、文徵明、董其昌、陈继儒之说。董其昌在当时和後世左右了书坛画坛的主流发展,陈继儒作为董的朋友和同道,其成就并不在董其昌之下,有些成就甚至在董其昌之上。董一味地柔,陈却柔中有刚;董以清润见长,陈则在清润的基础上笔致更加爽利。总的看来,无论书还是画,陈较之董,骨鲠成分多一些,苍秀飘逸姿实为董画所不及,此册可证。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Lot 4036

宋 珏(1576-1632) 观物之生册

册页(十开) 水墨金笺

题签:宋比玉画册。

题耑:观物之生。沈石田先生有写生册子,题曰观物之生四字。陈道复、陆叔平皆有模本,余亦仿其笔意,得花卉八,果菜九,鹅一,鸡鸭各一,虽愧昔贤之工,或可博李沮翁笑笑,为我尽南山一杯也。戊辰首夏,宋珏记。钤印:宋瑴之印、老比、自娱

画钤:宋瑴

鉴藏印:潘季子 、远湖珍赏

著录:

1.《中国书画全书·吴越所见书画录》,第682页,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出版社,2009年出版。

2.《改订历代书画流传年表》,第130页,徐邦达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

3.(美)福开森《历代著录画目》,第111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说明:

1.此册是宋珏为李思聪祝寿所作。

2.李思聪,字仲谋,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和平镇筱塘村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中举,次年进士及第,授行人司行人之职(掌传旨、册封等事务)。李思聪与宋珏相交甚笃。

3.潘届远、陆时化、陆愚卿递藏。

4.陆愚卿,字愿吾,号鲁亭,又号远湖息游。清太仓人,陆时化子。著有《国香志》、《怀烟阁留草》。

28×38 cm.×15 约1.0平尺(每幅)

RMB: 800,000-1,200,000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左:《改订历代书画流传年表》著录页影

中:《历代著录画目》著录页影

右:《中国书画全书·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页影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观物之生册 局部

做为明末莆田最有才华的名士,宋珏出生于万曆四年丙子(1576),于崇祯五年(1632)去世。从1608年,即宋珏三十三岁开始,他在以嘉定和南京为中心的两个文化圈中活跃,偶尔也出现在杭州一带。其以豪放之性情、出色之才华、高雅的艺术品味及对生活的诗意阐释,为当时士林所激赏,而与友朋的交游唱和也间接让宋珏声名远播。宋珏为唐玄宗时期著名宰相宋璟後裔,成人後就身背家族使命和自己的政治理想踏上游学之路,他客居武林、南京、吴门间近30年,最後客死異乡,最终没能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游学期间却遍交吴越名士。与“嘉定四先生”程嘉隧、李流芳、唐时升,明末清初诗坛领袖钱谦益,与李沮修、李嗣京、葛一龙、黄道周、曾鲸、顾梦游的关系最为密切。宋珏身为異乡人,能融合进当时以“嘉定”为中心的文人圈子,除了他在诗、文、书、画、篆刻上的艺术成就外,还与他的性格以及他的生活志趣息息相关。钱谦益评价他为人“长身玉立,神情轩举,开颜谈笑,不立崖岸,其胸中径渭井如也”、“而又泛爱易施,不自以为能事。酒酣歌罢,笔腾墨飞,或即席赋诗,或当筵染翰,书窗碗壁,淋漓戏剧。或醒而自谓无以加,又或旦而忘其谁作也。人以是多易而亲之。”李嗣京在宋珏的《海内盛名士宋比玉先生墓表》中评宋珏为人“至其酬醉排难,急病让夷,视七尺其如遗,谢千金而周盼,斯义烈之高蹈,非词流之企及者矣。”郑王臣《兰咳诗话》曰:“饮酒至数斗,求画者多伺其醉,出绢听其挥洒,笔墨飞动,人以为张颠复见、顾痴复生。”钱谦益在《宋比玉墓表》中对宋珏独特的气质和魅力概括和评价为:“以文章为心腑,以朋友为骨肉,以都会为第宅,以山水为园林,以诗赋为职业,以翰墨为娱戏”。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观物之生册 局部

此宋珏为李思聪六十大寿于崇祯元年(戊辰,1628)所作《观物之生》册,故而情动于心,发于毫端,令人动容。李思聪(1569一?),字沮修,号龙泉主人。裔出兴化(今江苏兴化市)明末清初江苏北部地区旺族之李氏家族,为兴化知府李茂功之子,其本人虽无功名,但其子嗣京、乔先後举进士,其家族正如程嘉隧所言:“李翁家世鼎贵,子姓皆已後先成进士。身应簪甫之贵,而家有封邑之奉。”宋珏在南京漂泊的时候李思聪对他最友善,他有能力接济贫困窘迫的宋珏,据程孟阳记载宋珏“在吴独善余与李长衡,其居南都唯沮修尤善遇之。”宋珏在南京居住十餘年,李思聪对宋珏的帮助不仅仅停留在物质方面,他还非常赞赏宋任的才华,他还帮助宋珏刊印其诗集。这一年秋,李思聪请程嘉隧为他早已所刻好《李宋倡和诗集》所做序。李思聪欣赏宋珏诗歌创作,对其绘画作品也情有独钟。是册宋珏作于本年首夏(农历四月),李沮修的题跋曰:“余性好花,多植庭卉以自娱,嗜蔬食,不食牲。今年戊辰(1628)初夏,幸周甲子,祝不受馈。比玉兄以写生册子为余寿。中花卉鲜妍不異手植,可使长开而不凋;蔬果葱脆肥美,令人齿液余甘;鹅鸭与鸡毛羽生动,若鸣若舞,令人见其生不忍见其死。此册不敢以馈例却,敬拜而藏之箧笥,以遗子孙,使後人知为我祝者,帷比玉兄为最真。”这必然是宋珏为李思聪六十大寿而精心准备的一份厚礼,或者是宋珏于李思聪寿宴之後所作。李思聪对这组画喜不自胜,爱不释手,要将它作为传家之宝收藏起来,从序跋中可以感受到宋珏炉火纯青之画艺,更可以体会出李宋之间浓浓的真挚友情。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观物之生册 局部

惜崇祯五年(1632),宋珏困并交加,客死吴门,令李思聪悲怮不止。唯有存其遗迹,传其艺道为亡者尊。李沮修在宋珏生前就为其刻书、为其保留书画作品,据程嘉隧记载,早在1626年吴中误传宋比玉病死之时,“沮修仓皇痞寐,形于至诚,矢将经济其家,相与妆其遗文庶几,由有古人生死不相负之意。”李思聪不遗餘力的与顾梦游这些友人一起收集宋珏的遗文,并让其子李嗣京帮忙刊刻《宋比玉遗稿十卷》,真正做到了生死不相负。李嗣京是崇祯元年(1628)进士,後任江西南昌府推官,崇祯十五年(1642)官福建巡按。其後来为宋珏写的《海内盛名士宋比玉先生墓表》很大程度上寄存了他父亲对宋珏这位好友的深沉悼念,也为我们研究宋珏提供珍贵的材料。可惜这部珍贵的文学财产也在历史长河中遗失,然而宋珏与李思聪之情谊千古流传。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观物之生册 局部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Lot 4037

范允临(1558-1641)、文震孟(1574-1636)等

书画对题册

册页(十二开) 设色绢本

1618年作

钱允选画题:戊午(1618)八月二日写于绿雪轩,钱允选。钤印:钱、允选

范允临对题:远天明月出,照此谁家楼?上有罗衣色,凉风吹不秋。允临。钤印:范允临印、 萧斋

42×30 cm.×12 约1.1平尺(每幅)

RMB: 1,200,000-1,500,000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左:《书画合璧册》张翮绘灵岩山局部

右:灵岩山实景图

钱允选,明万历时江苏苏州人。与钱谷(叔宝)之子钱允治并辈兄弟,善山水,承钱谷家法。

范允临,字长倩,号石公、萧斋,江苏吴县(今苏州)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任南兵部主事,迁福建参议。二十六年归居苏州,筑室于天平山之阳,工书,苍润秀丽,自成一家,与董其昌齐名。

文震孟,字文起,号湛持、湛持居士、竺坞生等,江苏苏州人。元发子、文徵明曾孙。天启二年状元,授翰林编修,崇祯八年擢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工书法、承家学,善诗文。

张敦复(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善山水。

严澂(明),字道澈,江苏常熟人。严讷子。以荫官至邵武知府。

钱贡(明),字禹方,号沧洲,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人物,文徵明弟子,山水出入文徵明,位置适宜,颇有可观,尤长人物,继承南宋刘李及唐寅画法,仿唐寅人物大幅几能乱真。

陆士仁(明),字文近,号澄湖,一作承湖,长洲(今苏州)人。师道子。山水笔法雅洁,大有父风,不失文徵明遗意。

张翮(明),字凤仪,长洲(今江苏苏洲)人。善人物,精细处得元人遗韵。

杜大绶(明),字子纡,江苏苏州人。颜所居曰“韵玉斋”。善书,精端楷。善山水,亦能画兰。

杜冀龙(明),字士良,吴县(今苏州)人。山水宗沈周而稍变动。

陈尚古(明),字彦朴,长洲(今苏州)人。善画。

文从简(1574-1648),字彦可,号枕烟老人,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曾孙,文嘉孙。崇祯十三年拔贡,入清不仕,退居林下,以书画自娱。工诗文,善山水,能传家法。善书法,宗李邕,得其神韵。

以文会友

—读文震孟、文丛简、范允临等《书画合璧册》

明萬曆至崇祯(1573-1644),这一阶段时期通常被称为明代晚期。此时明代政治和社会矛盾趋于崩溃,文人贤才仕途迷茫,他们将更多的精神和理想寄托于笔墨山水之间,常常三五好友相约题诗作赋、饮酒论画。更相互多因同好、同乡来建立自己的交友圈,并相互介绍,诗酒唱和,书画互通。阅读此时的题诗画册、书信尺牍,可感受到当时的社会坏境下,文人雅士在笔墨中建立互通的真挚友情和同感于怀的精神世界。在此之前的明代中期,因吴门画派的兴盛,苏州地区更是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家族,例如以沈周为代表的沈氏家族、以文徵明为代表的文氏家族,包括本册作者文震亨、文震孟二人,均为文徵明曾孙。吴门後学范允临、钱贡、陆士仁等人也均是沈、文弟子或再传弟子。他们之间交往密切,常结伴相游,范允临在其《输寥馆集》中也多次记载了与严澂等人的交游往事。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书画对题册 局部

此册作于萬曆十六年(1618)、萬曆十七年(1619)二年。诗画对题,绘画每开均落年款,递经脉络一目了然,诗文对题虽无年款,但根据册页形质与杜大绶题诗可判断此册为先裱後题,故可能对题稍晚于画後。对题诗文集句于历朝各家,以应对画景。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书画对题册 局部

根据时间顺序,首开为钱允选戊午(1618)八月初二作,细笔精绘有朋自远方来,或是许久未见,或是临行远足,与主人相谈甚欢,一小童等候于门口,窥探门外树叶渐红、薄雾渐浓的初秋景色。左侧范允临行书对题:“远天明月出,照此谁家楼?上有罗衣色,凉风吹不秋”,来对应秋景。二开为钱贡戊午秋日写,江南特有的乌篷船掩映在芦苇荡中,渔户相聚烹鲜吃酒。陆士仁对题:“咏渔家乐。世泰时丰刍米贱,买酒颇有青铜钱。夕阳半落风浪舞,舟船入港无危颠。烹鲜热酒招知己,沧浪迭唱仍扣舷。醉来举盏酹明月,自谓此乐能通仙。遥望黄尘道中客,富贵于我如云烟”。後陈尚古作画于戊午冬,文从简对题:“偃盖垂髯一万株,郁葱佳气冠江湖。长依汉地三天竺,不数秦时五大夫。永夜涛声遥自合,髙秋岭色未全孤。无劳白眼轻人世,雨後芝苓好更锄”。用笔苍劲简练,诗画唱和勾勒出一幅贤才隐居深山、读书垂杆的归园田居生活。再为张敦复己未(1619)仲春画并题“滩声响溪雨,树色暗山云”二句,用笔水墨氤氲,体现了江南烟雨迷蒙,一高士撑伞漫步在山头初青间的画面内容。严澂集同朝诗句对题:“万里烟销一镜空,水光山色画图中。琼楼燕子家家雨,锦浪桃花岸岸风。画舫舞衣凝暮紫,绣帘歌扇露春红。苏公堤上垂杨柳,尚想重来试玉骢”。最後二开为张翮与杜冀龙所绘,二人落款分别为“己未夏六月”和“己未夏”。张翮所绘为“灵岩积雪”,灵岩山位于苏州西南的木渎灵岩山,因为灵岩塔前有一块“灵芝石”十分有名,因此得名“灵岩山”。山上多奇石。巨岩嵯峨,怪石嶙峋,物象宛然,得于仿佛。旧有“十二奇石”或“十八奇石”之说。杜大绶对题:“一轩偪侧两弓餘,心远何妨市上居。盆里栽梅寄潇洒,壁间写竹看扶踈。闲翻河券供临帖,势借牙筹记读书。日有茶烟天香篆,行人帘外欲停车。”最後一开为杜冀龙绘高空明月,几位友人相聚抚琴共饮。文震孟对题:“扫石焚香礼碧空,露华偏湿蕊珠宫。如何说得天坛上,万里无云月正中”。整册所绘之江南景色,笔墨精良,更融汇各家笔法,敷色清雅,题诗行笔流畅劲挺,是为各家用心之作。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书画对题册 局部

此《书画合璧册》中范允临、钱贡、文震孟、文从简等人皆入仕途,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他们或为官清正,或未仕而归,笔墨间无论诗画都体现了对隐居闲散生活的向往和精神寄托。正所谓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此册无论是从笔墨来看还是其所含意义,都是难得一见的。

妙墨通灵传家,知己不负平生

书画对题册 局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