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摘录:精神世界的各种空虚

 大海凉风 2016-11-28

精神世界的各种空虚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或沉溺于牌九,或酗酒吸毒,或卖淫偷盗,或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如同行尸走肉。
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当人们长期生活在空虚状态中,不满足本性遭到长期打压,就会产生抑郁病,忧郁症,孤独症等病态。
产生
心理空虚是不思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造成的。因为不思追求,失去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就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
因为无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就会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就会感到寂寞难忍。于是,为了摆脱这种心理上的饥饿,就有可能因寻求刺激而去抽烟、喝酒、赌博、甚至闹事,以此来排遣时间。个别的还会走上偷盗、奸淫等犯罪的道路。
空虚通常发生在这样两种情景之中:一种是物质条件优越,无需为生活烦恼和忙碌,习惯并满足于享受,看不到也不愿看到人生的真实意义,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
另一种是心比天高,对人们通常向往的目标不屑追求,而自己向往的目标又无法达到而难以追求,结果是无所追求,心灵虚无空荡,精神无从着落。
从社会与自我两个方面来讨论。
由于"精神空虚"是一种社会病,当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发生偏差时,常导致人产生空虚心理。具体说来,有以下这些情况:
1.社会精神支柱的消失。精神支柱是一种信仰,是大众在社会生活中所公认的价值体系和人生榜样。例如一些伟人及其思想论说;一种理想社会的模式;一些自幼在学校、家庭所接受的道德伦理,诸如"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报"等信念。精神支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能激发人不断进取,但是社会常常并不按照人们心目中想象的轨迹发展,理想的社会模式常常为一些捉摸不定的、难以适应的形态所取代。多元化的价值观往往取代了单一的、固定的价值体系。在这种情形下,原来的社会精神支柱可能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种无所适从的茫然感。
2.个人价值的抹杀。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有赖于群体意识和社会价值,但是社会价值和群体意识又是构建基础之上的。没有个人的自尊、自爱、自信,就不会有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作贡献的能力。如果社会不考虑个人价值的存在,或者过多地抹杀个人存在的价值,人就会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青少年若受到过于严厉的管教、成人的成就长期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老人得不到子女的赡养,都会导致空虚心理的产生。
3.社会交往的畸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交流沟通与友谊,但交往有平等的原则,地位相等、志趣相同者才会有真正的友谊。在社会变迁中,有些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一跃而起。地位的变化使得一些故友之间出现了鸿沟,原来无话不谈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新的社交圈正在形成。"有钱的人常常是孤独的",因为经济地位高的人,商品意识往往特别强,并极易将这种意识渗透到与别人的交往中去,因而难以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这种种非功利性的比较平等真诚的友谊。他们常常怀疑别人与他们交往的动机不纯,是为了钱而来交朋友。有一位25岁的男青年很有钱,但个人问题一直没有解决,虽然周围不乏出色的女孩追求他,但他老是为她们是爱他的钱还是爱他这个人而思虑不已。此外,有钱人在外界常常是一副强者的形象,他们不愿让外人看到自己也有难处,因而羞于启齿向人诉苦,只能把烦恼埋在心里,从而加重了所固有的孤独、空虚感。
从个人角度来说,空虚心理源于以下方面:
1.自我贬低、缺乏自信。个人的早期生活不幸、父母早逝或生活在离异家庭,从小得不到温暖与关怀,犹如"瓦上霜,路边草",自觉低贱,自暴自弃,看不到前途和光明。社会上的流浪儿,闲杂人员多半属此类。
2.错误的认知。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存在错误的认知,以偏概全将社会看得一无是处,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起来,只讲个人利益,不尽社会义务。当社会责任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过份讲究个人得失,一旦个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万念俱灰",这种情形在青少年与一些成人中间较为普遍。
3.无法满足的精神需求。人有许多需求,大致有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社会需求与精神需求几方面。一般而言,生理需求与物质需求满足较易,后两种满足较难。在现代商品社会里,人们都在努力创造与积攒财富,但是财富与财富带来的快乐并非成正比例。当财富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一些人对金钱则没有了以前的那种新鲜感、快乐感和满足感,甚至会对之产生麻木乃至厌倦。而当生活没有了往日奋斗追求的动力,人生也就失去了目的与意义的确定,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百无聊赖中度日,或者设法寻求一些更新更强的刺激。一些豪赌、纵欲的个体户就属此类情况。
收入越高的群体越容易觉得空虚
如今,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愈发强烈,越来越多人们的终极目标是追求金钱带来的成就感和物质享受,但是金钱带来的物质享受反而会增加人内心的空虚感。有统计发现,处于中高收入阶层的员工,成就感反而低于低端收入群体。
李先生是广告公司的中层,工作六年,目前年收入20万。他刚参加工作那会,每个月只有1000多块钱,有时干得很辛苦,收入却和付出不成正比,换了几份工作,最后去了一家广告公司。
经过几年的努力,李先生在广告这块领域,也算站稳了脚跟,建立了许多客户关系,现在不在第一线,专门管理广告员,工作量很大,但收入还算稳定。
成家立业后,李先生就靠着这份薪水还算不错的工作养活妻子和孩子,在别人眼中也算过着安稳的生活,但是在李先生看来,每天的生活似乎都在同一个模式中度过,现在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退休时的样子,每当想到这里,李先生心中就不由的产生一丝恐慌和厌烦。
收入越高越易空虚
对于这一现象,心理学家认为,许多收入中等甚至更高的上班族,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后,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很快就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之中。
当为了生存而奋斗时,物质是最好的激励因素;而当生存问题解决以后,物质就退居次位,而对安全感、爱、归属感、受尊重的需要,则占据主要地位。
现在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成功标准越来越物质化,人们拼命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一旦物质需求满足后,发现其他需求都未满足,空虚感随之而来,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成就感。
比起金钱带来的物质享受,价值感、成就感带来的精神享受更难获得,因此人们在追求高收入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发现能让自己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事物。
为什么富二代会空虚
18岁的胡某自恃家境殷实,终日游手好闲。“不差钱”的他为求刺激,撬烂摩托车尾箱盗窃里面的财物。为什么富二代要追求各种刺激呢?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对于很多富二代来说,他们需要各种刺激的东西来弥补他们空虚的心。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又不喜欢,我为什么要继承呢?如果我不快乐,为什么非要把它绑在自己身上呢?所以,很多富二代都很迷茫。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不要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到孩子身上,孩子的行为恰恰是成年人的一面镜子。一些孩子的家长,首先应该进行道德自省,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带个好头。一位社会学专家则指出,这些“生而贵胄”的孩子生来就过着富足的生活,很难懂得感恩的道理。所以当富二代出现各种各样的犯罪时,应该反思是不是和从小的教育缺陷有关。他们有一部分被父母管得很紧,他们过得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是父母的强加给他们的。另外一部分,父母对孩子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很小就送到国外,但是一旦送出国,父母就显得既没有管理能力也没有方法。所以当孩子在国际学校上学时,你会发现他的交往圈子其实很小,交往对象单一,缺少跟正常社会之间的连接。他可能完全自我封闭。他过早地被扔到一个地方,但没有很好的国际国内关系,既不明白中国人的潜规则,也并不真正明白洋规则,在两个社会之间被边缘化了。
说到富二代的培养问题,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美国的方式。在美国富人家庭,塑造子女价值观念成为父母的一个责任,但他们更强调多元化和多样化。比如,家庭的其他成员、朋友、学校都是塑造孩子价值观念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且这些家庭还很注重聘用专业顾问指导子女,以使子女的视野更开阔。对于美国的大富豪家庭来说,父母不能让孩子形成这样的观念:我可以享受一切,因为我是“富二代”。虽然我可以享受一切,但要在成长中要培养运用财富和进一步创造财富的能力,而不是挥金如土,花天酒地,这样的“富二代”不仅会坑爹,最后也坑了自己。
家长做了很多,而孩子依然空虚
当你还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是否被家长夸奖过是听大人话的乖女孩?或许有,或许没有。从很多母亲的角度来说,听话的女儿就是好女儿。
女儿对母亲是无限依赖的。但是,如果女儿感到被母亲冷落,她会本能地感到恐惧,绝大多数女孩子都是紧张地看着母亲每天的脸色。
刘女士,43岁,今年女儿上初三,2年前,刘女士和前夫分手了。自己一个人辛辛苦苦地带着女儿。女儿阳阳性格很内向,虽然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非常听妈妈的话。有一天,刘女士发现了孩子的日记本,发现阳阳和学校中一个高二男同学早恋了。刘女士怎么也不能相信一贯听话的阳阳怎么能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
孩子知道恋爱已经败露,她对暴跳如雷的母亲,只是淡淡说了几句话,大致的意思是:妈妈,我做听话的女儿已经太累了,你为我做了很多,但我的心里实在很空虚……
孩子总归是孩子,她不可能理解刘女士的艰辛生活和心灵经历,同样的,作为成年人,刘女士也不大能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暴躁母亲不给女儿夸奖
刘女士的生活充满着艰辛,生活、孩子、事业许许多多的矛盾积压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她的脾气暴躁,说一不二,她自己也承认对女儿很多时候没有平等对待,训斥远远多于交流。
而女儿阳阳呢,从幼儿时期开始,她就开始迎合暴躁的母亲,扮演着“乖乖女”的角色,做“乖乖女”的目的当然是要讨母亲的欢心。
但是尽管很努力,扮演得也很像一个乖乖女,但还是没有得到母亲的笑脸和夸奖,特别是父母离异之后的日子里,阳阳很少有那种被“宠爱”的感受。
在这个时候,像阳阳一样的很多女孩子就会感到茫然,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在反反复复思考之后,她常常会这样去想:我就更加努力成为乖乖女吧。实际上,女儿在想:如果自己不做乖乖女,母亲就会不喜欢我了,在家庭里就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基础。
当亲情变成了契约关系
一旦女孩子有了这样的想法,她就会认为亲情就是一种契约关系――只有成为乖乖女,才可以继续留在这个家庭里,她对正确建立这种关系的认识,也就只能局限在追求利益平衡的人际关系了。
其实,亲情是不存在交换条件的,更不存在什么契约,母亲爱女儿都是无条件的。作为孩子,当然不希望去扮演那个“乖乖女”,但是,正因为不幸福的母亲忽视了对女儿的夸奖和赞美,使得女儿的心灵得不到及时地满足。所以,即使,有的母亲,比如刘女士在生活上多么为女儿操心和照顾,而孩子依然会在心里留下莫大的空虚,这就为青春期的各种心理困惑提供了土壤。
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1.丧志综合症。即缺乏作出决定或根据自己作出的决定去行动的能力。这种病态行为的根源在于精神空虚、情绪紧张、意志薄弱,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易受暗示及环境的摆布,并有酗酒、嗜烟、聚赌等不良行为。例如一些犯罪团伙及迷信团伙的成员,之所以受团伙头目的操纵、摆布,就是因为空虚丧志,不能自控。
2.否定一切。这在青年中较为常见。心理学家汤姆利尔茨认为,儿童向青年期转化,便带来了青年人对过去对外界关心的逐渐减弱,而将注意力逐渐转向自己的内部世界。这时向内部世界的转移是由青年内在的性本能萌动所致,青年在这个时期一下子落入了暴力性的不安之中,因而有所谓青年的反抗、蛮横、怠慢、见异思迁、冷淡等心理表现,他们不但否定了外在世界,也否定了自己。汤氏将青春期称为"否定期"。这一时期的青年人,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被称为"孤独的、骚动的青春一族",行为上自然是"虚无主义"。
3.富贵病。多见于社会的"款爷"和"富豪"。由于他们的身份与地位较为显赫,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烦恼。例如对生活的厌倦,对孤独的感慨,对财富与生命安全的忧虑等等。为了解除这些烦恼,有些人不是将财产投入再生产,而是在享乐中寻找刺激,在刺激中寻找欢乐,这也是一种空虚行为。
4."混日子"。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病态行为,所谓"混"就是随大流,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实际上就是无远大理想,把社会责任推倭给别人,自己则老等"天上掉下馅饼"坐享其成,"混混儿"心理自然也是空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