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陈文清的故事
2016-11-09 诗者
*订阅《诗者》头条号,您可以在今日头条的客户端搜索“诗者”加关注。 *订阅《诗者》天天快报号,您可以在天天快报的客户端搜索“诗者”加关注。 *订阅《诗者》微信公众号,您可以在手机微信的“添加朋友”中查找公众号“诗者”进行添加关注;或是搜索微信号“i-shizhe”加关注。
我的朋友陈文清 作者:何映平 我的朋友陈文清1960年进疆,就和地方的居民在一起生活。 他回想起一路高歌进新疆,“新疆,新疆好地方哎,新疆,新疆是天堂,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十三个民族的儿女为你歌唱……到处歌声不断,到站后,代队大队是丁忠英发给支边人员用餐证,吃、住、行都不用愁,一切由政府优待照顾。队长说:“我们是供给制,而地方居民却靠自己解决生产资料的生活费,我们要勒紧皮带,支援地方建设。” 我们于4月12日到达哈密——七角井,在哈密等了7天,因为人多车少,汽车坏了很多。被分到新疆石河子合成铵厂,想想我们江苏16万支边人员投身到火热的帮助地方生产建设中去,当时在陈文清的启发下,有十二名青年写下了决心书。 陈文清说:没有高大的厂房和宽敞明亮的宿舍,可眼前连厂房的影子都没有,一片齐腰深的野草,芨芨草,万般无奈,晚上十几个人睡在“通铺”上,煤油灯还要找拖拉机驾驶员要点柴油才能亮,61个人分到支援地方的队伍里,陈文清在班里当个记分员。 陈文清在石河子工作了9年,他体会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资源得天独厚,一排排钻天杨能刺破青天,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烟囱林立,农场瓜果飘香,金树银花火似海,飞鸟千里不起来,恒古荒原变良田,万古荒漠等我开,可谓塞外江南,风影如画。 我问他,真得生活在仙境里吗?他笑着:我们支援地方建设,是迎着困难上的,那时住的是单帐篷,碰到地方的同志受灾,我们就把帐篷让地方上的同志住,我们找个土沟搭个简易的地窝子,一刮风呼呼啦啦直响,下雨外边下大的,棚子里下小的,感觉就泡在水里,夏天,每到午休时象蒸笼一样,闷得慌……男女一个帐篷,女同志在一边。男同志在一边,还有小俩口刚结婚的就用蚊帐挡一下,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干活是大锅饭,吃饭分配制,一人一个馍一份菜。我们的生活当地的居民很不理解。 转眼间身强力壮的陈文清过了21岁的生日,那年在石河子他见到过当时的国家主席刘少奇,是因为在水乡长大的他对捕鱼很有经验,当他和同志们冬季破冰下网用人工抓鱼,刘主席听说后说:“你们帮地方的居民解决了生产和生活问题,石河子渔场职工辛苦了”。 陈文清在支援地方工作干了大半辈子,他为人诚恳,以诚相待,不图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徇私舞弊,也从不会溜须拍马,投机取巧,钻空子,拼命干到60周岁才退休。 他解郁闷的唐朝是:谓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他这个人性格开朗,心情舒畅,生活挺潇洒,他总提古人云:无病便是福,生活中唱唱歌,拉拉琴,是最开心的事。 是啊,我所认识的陈文清是从拉二胡开始的,我俩有许多共同的爱好,相似的经历,坎坷的命运,都关注健康产业,文学上相互探讨,情有独钟的是拉二胡。 我俩年岁相差较大,但总有相见、相知恨晚的感觉,出于我对他的详细了解,根据他多年对党的忠诚,我于2007年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现在定居在乌市,经常参加当地的社区活动,他来看我总是带着他心爱的那把精致的盒装二胡,一拉起来都会废寝忘食。 我的朋友陈文清,愿你在天伦之乐的航船上前进!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