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9世纪开始,中国瓷器已经开始出口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16世纪欧洲商人开始与中国建立起贸易关系。18世纪的外销瓷出现了一些欧式风格的装饰,即使是当时的景德镇工匠也未必知道,为何要在瓷器上画这赤身裸体的女人和生有肉翅的婴孩,画这田间欢愉的景象,画这猴子与鸽子。要了解18世纪外销瓷上的一些绘画风格的形成,让我们先从一位画家讲起…… 艳情与优雅 “18世纪的法国绘画在欧洲取得了公认的领先地位,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法国画坛,路易十五的情妇蓬皮杜夫人(Madame de Pompadour1721-1764)的趣味左右着宫廷,美化妇女成为艺术风尚。”[1]
法国卢浮宫藏 法国首席宫廷画师弗朗索瓦·布歇 (Fran?ois Boucher 1703-1770) 的艺术风格影响了整个欧洲 他的作品很强调用色 偏爱用蓝色和粉色进行 高调的色彩装饰以达到洛可可式绘画风格 《躺在沙发上的奥达丽斯克》 光鲜的肉体和夺目的丝绸 很符合路易十五宫廷的品味 足以代表洛可可风格
弗朗索瓦·布歇善于运用明亮色彩 和新颖手法来描绘古典神话题材 《浴后的戴安娜》 为该类型的代表之作
弗朗索瓦·布歇的作品很强调用色 但是他晚期依旧夸张刻意渲染的画风 成为批评界嘲笑的对象 法国启蒙思想家 德尼·狄德罗对弗朗索瓦·布歇 最有名的评价是 “没有什么是他不擅长的,除了真实。” 这位多产画家的艺术风格 影响到了世俗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当时大量的复制印刷品中不难看出 他的作品风格很受市场的欢迎 无论是瓷器纹饰 还是壁毯的图案都可以看到他绘画的影子 弗朗索瓦·布歇笔下 也出现了中国式人物和庭院
弗朗索瓦·布歇对于洛可可绘画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于田园牧歌式艺术风格的再创作。他的作品通常描绘出一种理想化的场景,画中人物常是身穿丝织品的牧羊人和牧羊女,画面营造出一种纯情浪漫的氛围。这种艺术风格和当时的歌剧不无联系,尤其受其热衷于舞台设计与道具服装设计的友人查理斯·西蒙·法瓦尔的影响。现藏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鲍彻1750年的作品——《被打扰的睡眠》,就是典型的田园牧歌式绘画风格,其场景取自蓬皮杜夫人的别墅风光。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弗朗索瓦·布歇最有名的创作 当属以蓬皮杜夫人 为原型创作的《梳妆的维纳斯》 作为渴慕舞蹈和戏剧的发烧友 蓬皮杜夫人于1750年出演了在凡尔赛宫 上演的舞台剧《梳妆的维纳斯》中的角色 也才是弗朗索瓦·布歇创作此画最初的灵感
观复博物馆馆藏墨彩描金西洋人物沐浴图盘,盘口微外撇,凸出一道折边,矮圈足。盘面正中以金彩绘圆形开光,内以墨彩、矾红彩描绘西洋人物沐浴图。画面中一位妇人坐在扶手椅上,脱衣解带以备沐浴,她的一只脚正伸向浴盆中试水。左侧站立一小童仆正认真的将水从罐中倾倒入沐浴盆中。背景结合了室内家具摆设与室外草木场景于一体。盘心折沿处再饰一圈墨彩描金纹饰。盘边折沿以墨彩描金装饰一周赋予欧洲风格的边饰,其间描绘细碎鳞片花纹、卷草纹、花卉纹等。盘口沿以金彩装饰。 墨彩描金西洋人物沐浴图盘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另一只观复博物馆馆藏墨彩矾红描金圣沐图盘 画中人物的举止状态和上述盘中人物状态大致相同 只是画心人物从妇人、童仆 摇身变为维纳斯和两位侍奉盥洗的天使 画面场景布局也从室内外结合 变为野外河边盥洗的场景 该盘边饰较上一只施用金彩更多 更突出整件器物的典雅庄重
观复博物馆藏 值得一提的是 观复博物馆所藏的这只墨彩矾红描金圣沐图盘 与现藏英国国立维多利亚 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A)的一只 主题纹饰也颇为相似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上述三件盘心的主题纹饰都可能是受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1751年的作品——《沐浴的维纳斯》启发。同年,弗朗索瓦·布歇为蓬皮杜夫人描绘了一幅名为《梳妆的维纳斯》的画作。在那幅画中,蓬皮杜夫人被描绘成了维纳斯的形象,身旁环拥三位天使梳洗侍奉。 《沐浴中的维纳斯》 1751年 美国国家美术馆藏 “1735-1740年后制作的外销瓷上 希腊和罗马神话故事成为人们喜爱的主题 且流行了20年”[2] 加之18世纪欧洲 对于弗朗索瓦·布歇洛可可画风的追捧 批量生产女子沐浴系列的纹饰画片 就在景德镇工匠的笔下诞生了
文献参考: 〔1〕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 《外国美术简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7 〔2〕柯玫瑰 Rose Kerr 孟露夏Luisa E.Mengoni,《中国外销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14.4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官网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官网 维基百科网 图片提供: 观复博物馆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官网 美国国家美术馆 维基百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