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我成长与修炼

 刘淑姿 2016-11-29

2003年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的时候,我学心理学已有20年,这个背景帮我选择了这个职业,也正是这个背景和我50多年的人生阅历让我清楚地知道:考证后的第一件事是自我成长,而不是盲目入行。

 

“我是谁”的说法在当时心理学界很流行,我也和很多人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了一圈精分、认知、行为等治疗理论,自认为有了所谓“第三只眼”并把自己与各种理论一一对号入座,自以为把自己分析得很透彻清楚,也自以为成长了,自知了。现在看来,所谓的“第三只眼”都只是弗洛伊德的,荣格的,阿德勒的,弗洛姆的,埃里克森的,斯金纳的,肯·威尔伯的,海灵格的,朱建军的(我参加他的个人成长小组3年,我一直感激他),……等等等等的,而根本不是我的。

 

直到2004年底我相遇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理论,才知道一切根本没有开始。真正的自我成长和自知是回到自己、信任自己、以自己“有机体的感受和体验为最高权威”(罗杰斯),真实地体会和表达自己,使自己内外一致、真诚透明。这个过程完全不需要向外、向知识、向理论、向权威学习,而是向内、向自己、向感受、向体验学习,因为我和所有“大师”一样,也是一个有着丰富且源源不断资源的“小宇宙”(人人如此)。让自己的资源流动起来,呈现和释放出来,这样成长起来形成和发展出来的自知才是我的。这个从向外到向内的方向上的转折非常关键,我的真实的人生从此才刚刚开始。

 

这个过程我借助罗杰斯的“陪伴”一个人默默尝试了3年。2007年夏天开始出来和人分享,之后建立个人成长小组和做工作坊,继续在关系中成长。做为一个个体,我了解和理解自己,同时我还是一个社会人,需要在关系中自知进而知人,并与关系和谐相处。因此在我的小组里有一个理念:真诚透明活出自己,平等尊重对待他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寻找我是谁,也就是在确认和建立自我,包括在关系中建立人我界限。心理学也就是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理念给了我支持,它允许我相信自己的有机体,相信我内部最纯粹最真实的需求是能够尊重他人的,是可以既以自己也以他人为中心的。换句话说,这个理念帮我建立了自我,并且是关系中的自我,社会中的自我,而不是自我中心的自我。现实中我与人交流和做事越来越顺畅帮我确认和印证了这一点。

 

当我在生活中、在关系中能站稳自己,不再被莫名的焦虑困扰,不再被某种糟糕的情绪纠缠,整个人也放松了很多的时候,我发现仍然有很多模糊不清的、有时是混乱的、冲突的、失望的、挫败的、恐惧的感受,如同暗流在我内部涌动。这些感受提示我:那个建立起来相对稳定的自我,还在受这些困扰的束缚,还需要成长!

 

我是谁?我的方向在哪里?哪一条才是我的路?这些根源问题再次从我心中升起。

 

现在我不知道是该感谢上苍、该感谢罗杰斯、还是该感谢我自己,自从我识别出以人为中心理论适合我以来,“我是我自己的最高权威”就成为了我的基本理念。它始终陪伴着我,让我有问题、有困惑首先向自己求助,让自己的心来回答我该向哪里寻找我需要的东西,再也不会盲目地找一圈“大师”,再也不会视任何人为权威,再也不会让我离自己越来越远。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明白我自己,才能不被束缚获得自由。

 

之后发生的事情我有些始料不及:越来越吸引我的竟是佛家思想而非心理学,并且直入我心。近两年下来,我渐渐明白只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才能不被烦恼所扰获得自由和解脱。目前我了解到的真相简单说是:生命是没有分别的,人人皆有具足圆满的佛性,佛性就是本自清净的心性。我只需要回到自己本自清净的心,而不需要出去寻找,这个本自清净广阔无垠的心性是每一个人的本性,在这里我和别人没有分别,因此也就不需要建立自我,相反,我需要做的是放下自我。

 

又是一次方向性的转变!这一次不是顿悟式的转折,而是从自我成长到修炼的渐进缓慢的U字形转弯,因为怎样是放下自我我并不知道。

 

回顾以往几年的自我成长,在现实中我始终在放:远离名利场、不在意成就、放下物质的精神的追求、放下面子、放下不真诚的关系……能放的我都在放,但不好的感觉还在,暗流还在,我明白这就是自我还在,没有放下。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只有回到自己内部,进入到那些不好的感受和暗流内部,看到它们在表达什么在要什么,才能知道放下什么,该怎么放,不知道的时候只有等待。渐渐地、渐渐地深层的东西浮现上来,藏在暗流后面的是深深的恐惧,我害怕只有我一个人。我在放下很多的同时也在拿起,在拿起和获得别人的信任,在获得一个一起分享自我、一起成长的群体,在建立和获得相对稳定并有质量的关系。这就是那个自我想要的,如果我想放下自我就是要放下这些。

 

我明白了,但是新的疑惑也来了。我问自己:我放下了那些不就该得到这些吗?如果放下这些不得这些我该做什么,该得什么呢?没有答案。事实上当我认为我的“小宇宙”帮不上我的时候,外部现实迫使我向真相靠近。那个“稳定”的群体开始流动,“稳定”的关系也在相继离开,曾经的信任也在发生变化,我想得的和我以为已经得到的似乎正在失去。我,本来就是一个人。真相不会因为我害怕就不存在,当它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它、承认它、接受它。

 

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在那段时间我默诵了几个月《心经》,这之前我从没读没背过任何经文,现在想想那是我的本自清净的心性来引领我,也许外部事件也在引领我,因为我相信“事实是友好的”(罗杰斯)。记得读《心经》我反复关注的一句话是:“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当时我在日志里写道:“从现在起,我想开始从‘有所得’走向‘无所得’,这个开始将没有结束……。”建立自我就会总想有所得,朝向无所得才能放下自我,自我成长开始转向修炼,U字形的弯终于转过来了!

 

从此我要以无所得的心态生活,以无所得的心态做任何事。在现实中我首先需要放下的是五年来我自己主办的工作坊和自己组建的小组,主办和组织工作全部转给别人,我只是一个人来到群体和大家一起修炼。群体的人员可以是流动的,人数可多可少,关系随时可以走近也随时可以走远,大家对我的信任可以发生也可以失去,我做工作坊和带小组的收入也是可多可少,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我曾经想得到的一切都可来、可走,不求、不留。在这个前提下,我只希望主办和组织者也想修炼,也想回到本自清净的内心,这个希望不能实现时我也可以随时走开。

 

想明白这些,回过头来我才能进一步看清:建立自我的同时也在建立恐惧。自我是什么?自我或者说每一个人不过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因缘和合的无常显现而已,想要建立一个独存的、稳固的自我,并为这个不可能存在的自我去求所得是徒劳的。当初我放下名利、追求、成就、面子……其实是为了得到群体、信任和关系,这种求所得必然伴随着对得不到和失去的恐惧,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求不得”之苦。实际上我认为放下了的东西并没有真正减少,我想得到的东西也并没有被留住,得与不得本身没什么,是这个“求”的心态导致不好的感受。真相自来自去根本不会因为我恐惧就有任何改变,我为求所得而创造恐惧岂不是自己平添烦恼?现在我开始有点明白什么是“相由心生”,我建立自我、求有所得、创造恐惧、自寻烦恼不过是那个“我”在一个自说自话的死循环里打转,永远没有完结。“求”源于自我,反过来挫伤自我。

 

这个看清点醒了我,也照亮了我的心:出路在于放下、不求、不留、无我。这就是修炼。说到这里我开始感到轻松、通透、明白、清净。但是我也知道,目前这只是我的方向,自我的惯性还在,很多时候我表现出来的仍然是那个无明、固执、想求、想得的自我。正因如此,我愿意和更多和我一样的人一起修炼,就像僧团,每个人都向本自清净的内心靠近,直至“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为此我愿付出余生。


坤道小秘书

kundao001

官方网站

www.kundaoxinli.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