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统计局>>温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

 莎莎图书馆1984 2016-11-29

  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经济发展,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作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万亿产业之一。为此,温州市统计局根据浙江省统计局、省经信委界定的统计分类目录,对温州信息经济核心产业进行测算,结果显示:温州信息经济总体呈现较快发展态势,2015年温州市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289.81亿元,增长10.7%,增速居浙江省第5位。信息产业增加值占2015GDP比重为6.3%,居浙江省第4位。其中,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05.89亿元,增长11.3%,占信息产业比重达36.5%2016年前三季度,温州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02.14亿元,增长27.0%,高出第三产业增速17.0个百分点。但同时,信息服务业存在内部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要素支撑力弱等问题,进一步加快科技产业园、信息服务业集区建设,建立交流服务型平台以及培育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将是加快培育温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现状

 

  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增长贡献明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温州市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尤其受新兴的软件、网络服务等行业增长拉升,增速有进一步加快趋势。统计监测显示,201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达105.89亿元,增长11.3%2016年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02.14亿元,增长27.0%,高出三产增速17.0个百分点,对三产增长拉动效用明显,贡献率达12.7%,拉动增长1.3个百分点。

 

  2.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行业增势强劲,但规模占比极小。受整个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推动,温州软件开发、互联网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也水涨船高,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尤其是互联网服务、软件设计开发等行业发展势头强劲,部分领军企业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年前三季度,对规上企业统计显示,温州这部分新兴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97亿元,增长1.06倍,其中5家营业收入靠前的领军企业增长1.14倍,贡献率高达69.1%,拉动增速73.4个点。但是温州市软件和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占整个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比重非常低,2015年温州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05.89亿元,其中软件开发仅占3.9%,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仅占2.7%

 

  3.电信等传统行业发展趋缓,但比重高,影响大。固定电信、移动电信等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后,市场规模日趋饱和,增速趋缓。固定电话用户数自2009年后逐年减少,2009年时为356.02万户,2015年时仅为179.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2013年达到近年高点1185.10万户,2015年缩减为1122.49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虽然逐年增加,但是增速也在趋缓,2013年时增长17.5%2015年时增长10.2%。对电信行业企业的财务数据调查显示,2016年前三季度电信等行业营业收入92.14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8%。电信等传统行业发展缓慢,却又占据较大比重,2015年温州市信息服务业增加值105.89亿元,其中固定电信、移动电信等服务业增加值82.59亿元,占比高达78%,从而拉低整体增速。

 

1 2015年温州信息服务业中各行业增加值比重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与省内先进城市比较,温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更明显,严重影响增速。从规上服务业企业财务统计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温州电信等行业(指63行业大类)营业收入占全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636465行业大类)的91.1%,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指6465行业大类)仅占8.9%。与之相对比,杭州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指6465行业大类)比重为91.6%,已大大超出了传统电信等行业;即使是宁波(32.9%)、金华(32.0%)、嘉兴(12.4%)等市,其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也都比温州高。因为电信行业占比过高,对温州整体信息经济服务业增速拉低效应明显,前三季度,温州增速仅排在浙江省第9位。

 

  2.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自主品牌少、技术含量低。虽然温州软件开发、互联网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但是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分行业中的领军企业是为百度、阿里巴巴等大企业做推广代理或代运营(网页网店设计、操作培训等)服务,依赖和受制于这些外地品牌企业,没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益、技术含量低。2015年的年度信息化调查中,温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户均专职技术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3%

 

2 前三季度温州规上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布

 

  3.缺少高校平台、高技术人才以及技术交流氛围等要素的支撑。温州高校资源相对匮乏,仅温州大学一所较好的综合型大学,难以为软件和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术人才和科研支撑;温州也缺乏大型的软件或网络技术类企业,难以吸引外地毕业生或技术人才流向温州。在缺少高校和大型企业这些人才聚集效应的情况下,温州的人才不能产生辐射效应,难以向其他中小型企业分流和输送人才。因温州整体的高校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创新氛围都比较稀少或欠缺,于是难以形成人才流动、技术交流的关系网络和资讯平台,使得人才技术匮乏的情况成了恶性循环的状况。

 

  三、 几点建议

 

  1.培育并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创新激励机制,培育和扶持有潜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一步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在市场细分领域寻求突破,发展一批“精而专”企业。鼓励和引导这部分企业实施集聚发展,以浙南科技城等集聚区为建设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校研究机构或其他研究机构入驻园区,或加入园区内部服务平台,促进学术、研发和生产的快速交流与合作,支持技术型、知识产权型人才创业,突破用地、融资制约,给予企业实质性的财政激励政策,扩宽其融资渠道,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2.重视和支持中介服务机构、风险融资平台建设。建议自主建设或支持相关组织建设产业交流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开展产业研究、咨询评估、人才培训、技术交流、展会论坛等产业服务工作。一方面可设立信息经济专项资金建设政府型服务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第三方平台建设的软硬件投入给予补贴,搭建起产品研发、技术支撑、融资服务、人才引进和培训的专业性服务平台,平台可集聚实用性的资源,比如软件行业企业在研发中会需要的案例资料、构件库、代码库,提供企业实质性帮助,支持和推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服务等。

 

  3.进一步搞清信息经济服务业家底。信息经济服务业企业具有轻资产、高产出、高隐蔽性等特点,单纯依靠统计部门条线力量,全部纳统难度较大。从前三季度看,温州规上信息经济服务业企业59家,仅为杭州家数的8.9%、宁波的41.0%、金华的53.6%,其中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仅20家。据了解,经信部门目前掌握温州市688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名单。建议经信部门对名单上所有企业进行进一步的排查摸底,分门别类,为统计部门提供达到规模企业名录和具体财务数据,以便能及时纳统,从而提升温州市信息经济中新兴产业的比重,使结构更为合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