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统计局>>2015年云南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莎莎图书馆1984 2016-11-29

  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平稳发展,呈现比重上升、规模扩大、特色突出、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同时存在部分行业经济效益不高,财政投入力度不够,文化服务业收入偏低,重点地区增长乏力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

 

  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25.05亿元,较上年增长7.11%。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 (GDP)3.12%,比重较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全国排名第19位,占GDP比重排在第16位。其中:文化制造业105.75亿元、文化贸易业114.77亿元、文化服务业204.53亿元,分别增长11.33%6.31%5.49%

 

  2015年,全省共有文化产业企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1.9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464家,较上年增加65家,增长16.3%;实现营业收入515.03亿元,增长35.1%;资产总计达到805.11亿元,增长19.8%;从业人员6.69万人,增长9.3%

 

  2015年,尽管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增加较多,且实现了营业收入、资产等指标的快速增长,但是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影响,企业营业成本和费用大幅上升,营业利润增幅放缓,广告业、报纸出版业等行业部分企业亏损严重,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亏损面扩大。同时,规模以下文化产业增速放缓。全省文化产业在困难局面下砥砺前行取得平稳发展。

 

  二、主要特点

 

  (一)特色文化产业优势突出

 

  2015年,以“金、木、土、石、布”为核心的工艺美术品生产业实现增加值112.53亿元,较上年增长9.72%,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6.47%。规模以上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企业共有90家,增加30.4%,占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总数的19.4%,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50.59亿元,增长86.87%。近年来,受各项政策驱动,我省工艺美术品生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优势明显,地位稳固,是带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传统文化产业稳步发展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十大行业中,增加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值的行业是:工艺美术品的生产业,增速9.72%;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业,增速9.31%;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增速8.22%。以上表明,这些作为传统文化产业的行业,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依然能够保持稳步发展,切实担负起稳增长的重任。

 

  (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贡献突出

 

  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增加值242.47亿元,增长9.6%,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7.05%,贡献突出。其中:文化制造业增加值87.59亿元、文化贸易业增加值68.02亿元、文化服务业增加值86.86亿元,分别增长13.28%4.09%10.57%

 

  (四)内资企业经营业绩明显提高

 

  在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内资企业436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9家,外商投资企业9家,占比分别为93.97%4.09%1.94%,内资企业居主导地位。内资企业户均营业收入1.08亿元,比上年增加0.19亿元;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户均营业收入1.49亿元,减少0.3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户均营业收入1.54亿元,减少0.06亿元,内资企业经营能力增强,经营业绩与港、澳、台商及外商投资企业差距明显缩小。

 

  (五)区域发展各具特色

 

  昆明作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核心区,文化企业众多,覆盖行业门类较广。2015年,昆明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93.84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7.2%,占全市GDP4.89%。昆明共有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80家,占我省文化企业总数的38.8%,且覆盖文化产业120个行业中的42个行业。

 

  保山产业聚集带动作用和地位逐步显现。依托珠宝玉石生产、贸易和服务,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配置、政策驱动和区位优势,保山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5年,保山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6.22亿元,增长26.8%,占全市GDP4.75%

 

  旅游和文化资源丰富,旅游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是丽江、迪庆和西双版纳的共同特点,2015年,丽江、迪庆和西双版纳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2%12.6%15.1%,分别占GDP5.80%5.70%5.00%

 

  面对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薄弱的困难局面,普洱、红河和怒江统计局与文产部门密切配合,组织培训、加强指导,重点抓好升归纳限工作,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同时,找准定位,通过科学配给资源,着力扶持文化企业做大做强。2015年,红河和普洱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分别增加60%10%。普洱、红河和怒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3.6%12.0%12.3%,分别占GDP1.55%1.85%1.66%。三地文化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向好。

 

  (六)私人控股和国有控股企业所占比重较大

 

  从所有制情况看,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小幅增长,增长8.0%,营业收入迅猛增长,增长55.0%。私人控股企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以上企业数增长27.4%,营业收入增长51.7%。私人控股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占比首次过半,达到52%,实现的营业收入继续领跑,占比达到42%。社会资本和民间投入增加,云南文化产业以私人控股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体,其他经济形式为补充,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从产业类型看,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服务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制造业企业数分别增长17.3%9.6%23.0%。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的50%27%23%。初步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结构。

 

  三、问题及建议

 

  (一)结构调整压力逐渐增大。受经济下行因素影响,广告业和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批发等优势行业企业营业收入大幅下滑,资产总计开始减少。同时受新媒体、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冲击,新闻业、报纸出版、艺术表演场馆、电影和影视节目制作、文具用品零售等行业营业收入出现下滑,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换压力逐渐增大。

 

  建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针对性地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像构建“金、木、土、石、布”五位一体的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体系一样,积极培育以内容建设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动力.

 

  (二)提质增效困难较多。虽然全省文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快速增加,但是部分企业营业成本和费用不断攀升,营业利润增幅放缓,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加之部分企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高,全要素生产率偏低,成本费用控制不好,企业市场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大,给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带来很大困难。

 

  建议加快实施奖扶结合,以奖为主的激励政策,激励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意识,提高经营效益,降低成本费用,推动文化企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发挥不够。2014年,我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4438.0亿元,在全国位列14位,西部第2位。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预算支出56.2亿元,仅位列全国22位,西部第6位。我省文化体育与传媒经费预算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为1.3%,仅位列全国第30位,西部第11位。

 

  建议实施积极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通过税制改革,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四)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总体偏低。全省文化服务业企业经营能力不强,产品服务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影响力不大,严重制约文化服务业向高端、现代服务业迈进。

 

  建议大力推进“三个融合”,即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支持成长性好的游览景区管理企业做大做强、升规纳限;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引领传统媒体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进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运用资本力量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文化服务业企业。

 

  (五)重点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乏力。

 

  昆明、大理、曲靖、昭通和玉溪增加值增长乏力,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大理增长7.0%,昆明增长7.0%,曲靖增长6.6%,昭通增长5.8%,玉溪增长4.2%。五个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合计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67.5%

 

  建议在以上五个地区由文产部门牵头,统计部门配合,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专项巡查。以巡查工作为推手,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