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诸葛亮《诫子书》有感

 云中公子 2016-11-29
 许多年前,一位友人送给我一方竹匾,形状似古琴,上面用篆字雕刻出诸葛亮《诫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这两句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训辞。一般意义上,“代圣贤立言”之类的训诫容易遭人诟病,但诸葛亮面对的是其子,仅局囿于某种家规,其心切切则不足为训,也无须赘言。这样,我就一直将这方竹匾置放在书房正中的书柜顶上,无疑,每天见得最多的就是这方竹匾了。当然,作为一介布衣,我也绝非以此为圭臬,也无须以此为圭臬,虽然“淡泊”是一定的,但“明志”却无从谈起。只不过,当常人应有的喜悦与烦恼如若让人不能自己的时候,或者为着某种事情内心膨胀、虚火上升的时候,看看这两句训辞,脑子就会多少清醒一些、沉静一些,也多少会有如同老子所说的“去甚、去大、去奢”之感。

    诸葛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几近于某种智慧的化身。他原本是躬耕沃野、羽扇纶巾的一介布衣闲士,但却为时势所裹挟而挥拆方遒、发扬踔厉,成了为历代民间甚或朝野上下所颂扬的盖世英哲和圣贤。不过,人世间所有的人和事,既有因就必有果,既有果也就必有因。诸葛亮能成就一代伟业,原因固然种种,但最关键或者说最根本之点,则是与其自身学业上的勤勉和道德意识的修养密不可分的。一篇《诫子书》,就是最好的写照和明证。

    原文于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致远。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其意思为:

    凡是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们必是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已尽善尽美,以俭朴的生活来培养自已高尚的品德。不如此,就不能使自已的志向明确坚定,就无以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有在身心宁静的学习研讨中,才能积蓄经验,否则就不能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不能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不能形成智慧和理性。这样,年华会很快消逝,意志也会与日俱损,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已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以上,我们即可看出,诸葛亮所做出的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其实都是植根于自身个人的品质。应该说,诸葛亮作为一个“人”的本身,其内心深处一直是以“淡泊”和“宁静”为依附和支撑的。而唯其“淡泊明志”与“宁静致远”,又反过来映衬出他一生的雄图大业正是奠定在“明志”与“致远”这一基础之上的。我们常说的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治大国若烹小鲜,或许即是缘于这一道理。事实上,人世间再繁杂的事物最终都必归于简单,简单得如同千军万马复归于解甲归田;比如数学,再复杂都得从一位数开始;又如音乐中同样简单的七个音符,孤立开来,就是一个无意义的符号,但一经组合,便会谱写出一曲曲威武雄壮的交响曲来。

    所以,简单是复杂的基础,修行则是干好所有事的基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两极相通的辩证法。也是诸葛亮留给后人的深邃缄言。它没有炫奇弄巧,没有高深莫测,没有望文生义,没有气使颐指,它简单得如同一泓清澈的流溪,一眼望去便让人心彻明静。

    然而,正反互倚。成就伟业是一回事,成败得失又是一回事。限于历史的种种渊薮,诸葛亮的一生也充满了悲情,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对其最好的写照。历史的发展既充满了必然性,也充满了偶然性。以诸葛亮的智慧和胆识,以蜀中文武的出类拔萃,一统江山应不在话下。但一切都事与愿违,最终却演释出了一幕幕“无可奈何药落去”的悲剧。不过,或许正是这种悲剧性,才使诸葛亮的得失成败更具人性的光芒;他不是万能的救世主,不是金庸小说中忽的一道白光的大侠,他未能挽狂澜于既倒,而是在六出祁山中结束了自已的生命。他自出山后,一生都未回到过故地隆中;他一生追求淡泊宁静,但一生都裹挟在权谋倾复中;他本是一介隐士或闲达,但一生却辗转在战争的风口浪尖上;他集二律背反于一生;他是人,而不是神;他被过度神化缘于小说,缘于“欲显其智而近妖”的“中国式”的文化格局。历史的彼时,你不这样,又能怎样?于此,对诸葛亮的得与失,或许只有上苍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之前,我在职时曾因外出开会之便,去游历过诸葛亮故居隆中,印象很深。 在不长的时间里,依次游浏了草庐亭、三顾堂、六角井、半月溪、以及座落在隆中东山梁上的武候祠等处所。说实话,这些处所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奇异之处,只是想到它是隆中,是刘备顶风冒雪三顾求贤之地,是诸葛孔明躬耕沃野,韬光养晦的摇蓝,好奇之心、慕古之情就油然而生。这就如同爱屋及乌,一切皆因诸葛亮的神奇而神奇起来。《出师表》中有“臣本布衣”一云,这“布衣”连同这些物象却飓风般卷动着那段历史烟尘,挥洒出不朽的篇章。而事实上,弃却这类宏大的联想,让我心有所悟的,则是处处都有一种若显若匿的音乐声伴随,几乎全是古琴演奏出来的音律,那感觉不似苏轼《念奴娇》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气度,而似张先《菩萨蛮》中“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的意蕴。或许在这里,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只有音乐,才能传递出一种任人解读的诸葛孔明的原貌,才能将淡泊明志与宁静致远引向哲学的层面。也就在这种感觉中,我看见了音源之处的琴台,无人抚琴,音律缘于音响。那是一方很小的亭子,四根褐色的石柱撑住四壁往上翘的亭檐,下面就围着三排木长橙;中间长方形木台上,恰恰就摆着一把朱红色的古琴,其形状与友人送我的竹匾无异,也因此随音律而滤出思古之幽情。当然,所见的这一台古琴,断然不是孔明先生演奏的那一台,不过是与不是已无关紧要,只是让我由衷感叹:这样一双抚尽“声声写尽湘波绿”的纤细之手,竟然会去指挥千军万马,去描绘那气呑山河的悲壮故事。之后,藉凭这种感觉,我便填了一首《念奴娇——隆中怀古》的词,发在“东方论坛”上,现移在这里,算是对一代先贤的凭吊,也算是对此文的结束语。

    【念奴娇】 隆中怀古

    望隆中碧,毓灵秀,溪潺林幽芳阔。
    洞邃岩奇,廊翠绕,琴瑟吟风唱月。
    帙卷韬谋,躬耕沃野,龙走潭渊歇。

    三分天下,鼙鼓威震皇阕。
    纶羽雄采英姿,点江东吳楚,攻烧赤壁。
    战马中原,祁北望,弹指烟梦如雪。
    镇抚空城,筹帷当万里,武侯人杰。
    盛衰无济,千秋一代忠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