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不同,了解这两种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导入:CO2和CO都是碳的氧化物,但他们由于分子构成不同,性质也不同。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毒性
一氧化碳的中毒原理
2、可燃性
3、还原性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注意:
三、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练习册P771-12 引入回顾二氧化碳性质和化学性质
跟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比较
教师介绍
教师播放一氧化碳燃烧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解释还原性,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
播放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学生回忆知识回答问题
总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总结一氧化碳的收集方法。
学生理解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回答问题。
学生练习
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
回顾并回答
学生回答 复习巩固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分析材料的能力。
认识一氧化碳的毒性,建立安全意识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联系学过的知识。
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用正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评价这节课的收获。
巩固本节内容。
板书设计:
一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毒性
2、可燃性
3、还原性
教学后记:
预习案:
复习:
1、某学生用上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并试验它的性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中出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2、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产生温室效应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3、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4、由于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大,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变热,海平面升高,为了减少CO2含量的增加,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用石灰水吸收空气中的CO2B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地球表面绿化面积
C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等以代替矿物燃料D限制汽车工业发展,减少汽车数量
预习:
C和CO的化学性质
碳 一氧化碳 特性 稳定性 可燃性
还原性
多媒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