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教育那么尴尬,还不是因为神奇的KPI?

 昵称28767822 2016-11-29


  

中国的教育,现在很尴尬。

 

对于穷人,寒门出贵子成为传奇,中国教育被放弃;对于富人来说,中国教育满足不了需求,逐渐被抛弃;对于小资及中产,中国教育仍是他们赖以稳固地位的基础,仍被疯狂角逐。

 

国民的两极,都已经对中国教育失去信心。


 

对于教职人员来说,就算是教师的顶层——象牙塔中的教师,状态也不好。

 

一方面,教授评级标准单一和取媚行政。如原先单一的科研评级导向,导致上海交通大学的晏才宏讲师、清华大学外文系方艳华讲师虽讲得一口好课,但是不满足“科研型”标准,一位58岁优秀教师顶着讲师头衔离开人世,一位热爱教育的都是被迫转为行政;而部分年轻教师或学生,由于个人成绩突出,并未教授几年课,20几岁便被评为正副教授;

 

甚至部分从未上过课和做过科研的行政官员,也拥有了一些大学的教授头衔。

 

另一方面,大学,行政说了算。打怪成功升级成为教授的教职人员也不顺心。由于历史原因,90年代后,我国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随着最近十几年,高校行政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由于学术与行政事务边界不清晰,原“学术委员会”作为教授治学的权力机构一直被压制的地位,日渐失声。

 

这还不包括,向象牙塔输送学子的,被升学率指标压得喘不过气的中小学教师。


 

从“授教”与“受教”两端,实在看不出,哪一端对中国教育特别认可与欣赏。

 

号称为全民提供精英教育的中国教育,为什么混成了风箱的老鼠,两头受气?

 

授教方:

 

行政过度干预教学,让教学必须有短期可见的指标体系来衡量。自然,在中小学,升学率、优秀率成了教师工作的KPI指标,空喊减负与素质教育有什么意义呢?在大学,本来是主业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由于行政人员不具备评估教师水平的能力,设置了发表科研论文、出书的KPI,同时设置了“UPorOUT”的淘汰标准,教师人人自危,拼尽全力搞科研,完成KPI,哪有时间去授业、解惑?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与思辨能力?与旧社会在厂间工作的工人有何异?


 

受教方:

 

富人层,早对玩坏的大学教育了然于心。大多从高中就开始送孩子出国接受发达国家的教育,以扩展眼界、自由精神。基础教育,不管划分标准如何,总能用钱或权获取最好资源,他们是中国教育的即得利益者也是嫌弃者。

 

小资与中产层,对教育缺乏选择的资本,却不甘心认输,因此明知学区房是一个圈套,也只能疯狂购买,以获取较好的基础教育。到大学阶段,或支持子女考取国外高校,争取更高权益,或努力考取国内顶尖大学,以稳固现有的高级打工者地位。他们是中国教育最无耐的忠实支持者。

 

穷人层,无力购买学区房,基础教育质量差,寒门贵子成为传说。即使资质突出的孩子,镀金成功,由于金质不高,获取的收入也许还不如一个高级技工或者放弃学业在工厂打工的同龄者。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倾向“读书无用”,放弃教育。


 

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当“教授”囿于行政指标而疲于奔命,无心研究教育,当“受教”由于阶层分割,生而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均,中国的教育又怎能获得健康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