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涛,张庆祥

 林2606 2016-11-29

肝咳证治浅析

沈 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6级硕士研究生 山东济南 250355)

指导教师  张庆祥

[摘要]咳嗽一症虽多责之于肺,但却不止于肺。咳嗽多喉痒而咳,顽固难治者,在宗《景岳全书》“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之旨时,不忘《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论,在诸方无效之时,思近贤秦伯未“治肺止咳,佐以调肝”之说,咳证虽顽,无有不治也。

[关键词]肝咳;理论基础;临床表现;病案举隅

咳嗽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但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亦可累及肺,而出现咳嗽。正如《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一症虽多责之于肺,但却不止于肺。咳嗽多喉痒而咳,顽固难治者,在临床中用调肝之法其效甚佳。

1.肝咳的理论基础

《素问·刺禁论》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肝气从左升发,肺气由右肃降,肝升肺降,升降协调,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正如清代医家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提到的:“人生之气机应乎天地自然,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肺病主降曰迟,肝司横逆曰速”。故如果左强右弱,肝升太过,木火升腾无制,必致肺降失职,肺气上逆则咳嗽。同时,《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从而可以看出肝肺通过经络相连,肝气升发太过,气火循经上逆,则为咳嗽,肝气郁结不畅,亦会影响肺之肃降,从而诱发咳嗽。咳嗽治肝自古有之,《诸病源侯论·咳嗽诸病侯》中有十咳[1]之称,明确指出了咳嗽与肝的密切关系,明·龚延贤的《万病回春》更有“从来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气入于肝”之说,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论述肝咳有12例[2]之多,近代名医秦伯未则明确提出:“治肺止咳,佐以调肝”。[3]

2.肝咳的临床表现

《素问·咳论》指出:“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即咳嗽同时伴有肝经的症状,可见胸闷善叹息,胁肋撑胀满痛,痛甚不得转侧。此类咳嗽多不伴有发热恶寒,全身酸痛,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从发病时间上看,《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通于春气”,《 素问·藏气法时论》曰:“病在肝者,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素问·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平旦慧,下脯甚,夜半静”。故肝咳多发于春季,或者逢春秋咳嗽加重,在夏季痊愈或减轻。多在午后至前半夜,子时后渐趋平静。从发病原因看,多与情绪波动有关,常因生气恼怒诱发或加重,亦有长期熬夜耗伤阴血而诱发或加重者。从咳嗽的症状看,多呛咳、顿咳、喉痒而咳、痉挛性咳嗽,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咳声响震如雷,咳而面红目赤、青筋暴露,甚则自觉胸胁振痛。

3.临床病案举隅

1.男,40岁,因咳嗽10年,加重1月,于2006126日求治于张庆祥教授。素有咳嗽病史,冬春季加重,查示:慢性支气管炎,且经中西药治疗咳嗽未减,近因天冷诱发。现干咳无痰,咳久则咽痛,咳时连及胸部钝痛、头两侧太阳穴疼痛,以晨间咳甚,饮食睡眠可,大便质干,日一次,小便调,脉浮滑,重按细弦。证属肝郁脾虚,湿浊内阻。治以疏肝理气,健脾祛湿。处方:柴胡6g,炒白芍12g,当归10g,党参15g,苍白术各12g,茯苓12g,姜半夏9g,陈皮9g,天麻9g,香附9g,木香9g,砂仁6g,生甘草3g,菟丝子12g,水煎服,日1剂。12剂后,咳嗽减,惟干咳晨起甚,甚则干呕,吐白沫,咽痛头胀,遇烟尘干咳甚,身倦乏力,心烦易急,咽红赤不肿,矢气多,大便质稀,日一次,舌红苔薄白,脉细数弦弱。证属肝郁脾虚,气阴两虚。治以疏肝健脾,益气养阴。原方去苍白术、菟丝子、天麻、木香、砂仁,加百合、炒枳壳、桔梗、炙枇杷叶、川贝、五味子,水煎服,日1剂。服上方7付后,诸症皆有减轻,停药一周,因生气诱发晨起阵咳,偶有少量痰,质稀色白,咳时有咽痛、头胀,大便成形,日行12次,舌红苔薄黄(染苔),脉浮滑。上方去茯苓,加炒栀子、炙紫菀,6剂后,停药一月余症大减,惟咳嗽偶作,大便仍干,饮食睡眠正常,小便调。上方去五味子、炒栀子、炙紫苑,加苏子、全瓜蒌。水煎服,日1剂,12剂后,病情稳定,咳嗽未作。

按:《类证治裁》曰:“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医学发明》则指出:“如肝之积……积在胁下……久不愈,令人发为咳逆,连岁不已”。清·何梦瑶在《医碥》中提出:“肝咳无痰,……不得志之人多有之,用苦梗开之,逍遥散更妙”。今人夏氏指出“治肝止咳”之法[4],滕氏则用“升降气机法”治疗咳喘[5],均指出了肝肺在生理病理上密切联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随之日涨,由于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循经阻肺气宣降,从而诱发宣降治节失权之咳嗽。此时,若单纯一味宣降肺气,而置肝失疏泄于不理,犹如扬汤止沸;唯疏肝理气宣降气机,方可釜底抽薪,药到病除。《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明·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肝咳化痰需健脾,不但可以防患于未然,又合中医“治病求本”的特点。故老师法从疏肝健脾,降气化痰,用药月余十年顽疾从此斩断穷根。

2.男,52岁,因咳嗽半年余,多方治疗无效,于2007725日求治于齐向华教授。半年前因感冒诱发咳嗽等症,感冒愈后自觉咽痒而呛咳无痰,咳声响震如雷,咳而面红目赤、头胀痛、恶心,甚则自觉胸胁振痛。伴胸闷,夜间多梦,下肢酸软,舌淡红苔黄,脉弦紧。证属肝阳上亢,肺热气壅。治以镇肝熄风,泻肺清热。处方:龟板(先煎)30g,钩藤30g,白芍30g,天门冬20g,川牛膝30g,生龙牡各30g,桑白皮30g,地骨皮20g,代赭石30g,柏子仁15g,当归15g,熟地20g,枣仁20g,麦冬30g,茵陈12g,川楝子9g水煎服,日112剂后,干咳明显减轻,无头胀、胸闷、恶心呕吐等症,唯思虑过多则咽痒干咳,多梦,双下肢酸软,舌暗红苔薄黄,脉涩数干。上方去代赭石、川楝子,加女贞子、旱莲草、百合、玄参,水煎服,日112剂后,病情稳定,咳嗽未作。

按:肝为风木之脏,相火寄之。肝阳亢盛,风阳上旋,“肝阳化风,旋拢不息,致呛咳无期[6],治当“镇补和阳熄风”[7]。清·王九峰在《王九峰医案》中指出:“肝脏阴虚阳僭,是以呛咳”。近代医家张锡纯在治疗肝咳时,认为“肝中所寄之相火,因肝木横恣,更挟虚热而刑肺……方用生怀山药一两,玄参、沙参、生白芍、柏子仁各四钱”[8]。《丁甘仁医案》则曰:“肺若悬钟,撞之则鸣。水亏不能涵木,木叩金鸣”,治疗宜“壮水柔肝,清养肺气”[9]。今人吕氏在《施今墨对药》中提及:“每遇伤风感冒,初期或将愈时,有咽痒咳嗽等症者,祝谌予老师常嘱患者以本组(钩藤、薄荷)对药泡水代茶饮之,效果甚佳”。李氏用此药对言疗效颇显,其言:“钩藤,清热平肝、镇痉熄风之味,薄荷,清热解表、清利咽喉、疏肝解郁之品,二药合用,……取其平肝熄风,镇痉止咳之功”[10]。故齐老师以镇肝熄风汤合泻白散急以清热平肝,镇痉熄风。二诊时咳缓热减,脉干,肺肾阴虚之象明显,故加女贞子、旱莲草滋肾阴,百合、玄参养肺阴,共奏养阴止咳之效。

4.结语

在治疗迁延不愈,久咳不止,顽固不化的咳嗽时,宗《景岳全书》“咳证虽多,无非肺病”之旨时,不忘《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论,在诸方无效之时,思近贤秦伯未“治肺止咳,佐以调肝”之说,咳证虽顽,无有不治也。

[参考文献]

[1]巢元方.诸病源侯论[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62

[2] [6] [7]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62

[3]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00

[4]夏以琳,邵长荣.治肝止咳法[J].黑龙江中医药,1995.(5):1

[5]滕美林.咳喘治疗之我见[J].山东中医杂志,1994.(13):2

[8]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28.

[9]丁甘仁.丁甘仁医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82

[10]李勇,葛淑芬. 咽痒、频咳治从肝风浅析[J]. 四川中医,2005.23(9):23

作者简介:

张庆祥(1964--),男,汉族,山东沂源人,医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沈涛(1982—),女,汉族,山东龙口人,现就读于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级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