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关,始建于战国时代,秦汉时称上谷关,宋辽时称金坡关,后因岭上紫荆盛开,改名紫荆关,同居庸关、倒马关统称为“内三关”,自古就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
紫荆关成楼,只剩下底座,上面的建筑早已不存在了。经过多次维修,现保存的部分依稀可见关口的样子。
据史料记载紫荆关 发生过的战争,达140多次,金贞佑元年(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 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关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土木之变后,蒙古瓦剌部攻破紫荆关进逼北京。
紫荆关一向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它南面以十八盘道为险阻,北面近以浮图隘口为门户,远以宣化、大同为藩篱,一关雄踞中间,群险翼庇于外,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明进士尹耕《紫荆关》诗云:“汉家锁钥唯玄塞,隘地旌旗见紫荆。斥堠直通沙碛外,戍楼高并朔云平……”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八月,乌桓与匈奴、鲜卑联兵进行骚扰,东汉大将马援自请出击,率3,000骑兵出关袭击乌桓,斩杀百余人收兵南归,为后人所称道。历史上还有许多有名的战争也是在紫荆关进行的。元太祖挥师紫荆关,于县南60公里的五回岭大败金兵。
史料记载,明代重臣于谦曾说过:“居庸、紫荆并为畿辅咽喉,论者尝先居庸、而后紫荆,不知寇窥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窥紫荆而得入者十之七。”这样看来紫荆关难守,一方面是与居庸关相比守方对紫荆关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就是地势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