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植物哲学》:枝叶间的性灵之光

 赵都城2016 2016-11-29



   植物是人类的朋友,与人类形影不离。近读祁云枝的《植物哲学》,我沉迷于作者生动、优美、风趣的笔调和细腻、舒朗、开阔的文风,祁云枝饶有兴趣地将她的植物朋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其笔下的植物,灵动、纯净、温柔、可爱可敬而又充满哲思的风采。作者透过这些我们身边平时司空见惯的花花草草,精准地诠释着人类与植物世界的纷扰沉浮和自出机杼的世界观。

  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件艺术品,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欣赏它。植物没有美与丑之分,没有高贵与低贱之分。人类之所以独爱某一种植物,不爱另一种植物,只是人类的某种嗜好或者什么心情的寄托不同而已。自然条件下,各种各样的植物世界组成的是一种和谐的美,一种异样的美,一种令人无限向往的美。诚如卢梭所言:“不管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来说,探究自然奥秘都能使人避免沉迷于肤浅的娱乐,并平息激情引起的骚动,用一种最值得灵魂深思的对象来充实灵魂,给灵魂提供一种有益的养料。”祁云枝不仅将自己与植物的“交流”写成美文,用她生花妙笔“为植物代言”,书的封面也是她手绘的花与树,简约大方。

  祁云枝采用拟人手法书写植物,这样的植物有了“人性”,看上去亲切有趣。各篇文中信手拈来唐诗宋词,运用得贴切自然犹如画龙点睛,给植物增添了诗意,点缀在字里行间,也展现出作者的博闻强记。这些美文不仅令读者领略其在植物学的研究心得,也让一篇篇文字像花香般沁人心脾,感到开卷有益。

  《植物哲学》更是采用拟人手法为我们阐述植物的生存哲学,而这些则可以被我们运用到日常的修身养性、为人处世当中。这本书分了四部分“适者生存”“舍与得”“无所不被,则无所不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运用生动的语言,通过植物成长特点,生存方式来阐述积极乐观的生活哲理,有很强的启迪意义。诚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怀着一颗敬畏植物的心,用一双懂得草木的眼睛,一颗善解花意的心灵,悉心聆听花言草语,运用细腻生动的文笔,富有哲理的漫画去诠释解读这些鲜活而灵动的植物,思考人与植物、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唤醒人们对身边一草一木和生存环境的热爱。”阅读此书能够对各种植物有所了解,同时有所思考,唤醒人们对濒危物种的忧患意识,每个人都能用实际行动关爱珍稀动植物,为自然保护贡献出绵薄之力。

  特定的植物题材、钻研的科普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新自然的文笔,再加上扎实的漫画功底,让祁云枝的植物散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科普性、直观性和趣味性。这本书可以称为是科教和文学并存的美文集,无论是从植物的科普角度去看,还是从美文的欣赏角度去看,都卓尔不凡。

  在这本书中,我们不光能领略到作者对植物的深情关注,还能了解到每种植物的“成长道路”和“性格特点”。在普通人眼里,植物可能大多时候只是我们装扮生活的一种物态,而在祁云枝的眼里,这些都是她的好伙伴,是她人生不可或缺的知己、朋友或者爱人。她善于用诙谐、风趣、灵动、凝练的笔墨给我们勾勒出植物不为人知的一面,让我们在了解植物生长习性的同时,也被它们的品性所折服。《最轻灵的降落伞——蒲公英》里写道:“天气晴朗的二级和风里,蒲公英大概可以飞翔1公里左右。”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蒲公英居然蕴藏了这么大的能量。它看似弱小,其实有着无比强大的生命力,最主要的是,蒲公英可以由低处往高处飞翔,而人类发明的降落伞,只能够从高空缓缓落下。人和自然界相比,立见高下。

  在写植物的历史渊源时,祁云枝语调轻快调皮,像“当老家在南美的土豆,首次抵达欧洲时,没几个人待见它,找个落脚点儿都难。原因竟然是它那呆头呆脑的长相和是‘不开化、被征服种族的主要食物’的身世……”然而一旦涉及植物的科普知识,她马上又变得严谨起来,措词翔实、精准,且带有科普人员特有的“严肃”。这“严肃”代表了祁云枝面对植物、面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不得不说,这些有生命却不能言语的植物,在祁云枝的笔下鲜活了起来。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祁云枝笔下的植物,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色和命运转折,它们或傲然绝世,或淡泊宁静,或顽强不屈,或脆弱懦小,全都借着祁云枝的笔倾泻而出。锐气十足的茅草像血气方刚的汉子,垂挂枝头的玉兰花朵儿像侠骨柔情的妹妹,执著钩刺的苍耳像个脾气固执的小老头儿;那水上漂浮的“叶子锅”王莲,多像一个个顽皮的小孩儿……植物似乎已经不再是植物,而是我们生活里密不可分的小伙伴,虽然我们读不懂它们的语言,它们却似乎懂得我们。你瞧,因为茅草,鲁班发明了锯子;因为苍耳,千治发明了尼龙搭扣;因为竹子,人类制造了空心管;紫罗兰让科学家波义耳研究出了石蕊试剂,现在广泛应用到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这些都是植物给人类的馈赠,如果植物不懂人类,怎么可能传递和释放给我们这么多的启发和灵感呢?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植物的一生,就如同人的一生,这种意境,只有心里自己知道。“静对花朵,心变得澄澈而透明。”心系草木的祁云枝带给我们一个美好、清新、质朴、睿智的植物世界,是我们苦苦求索的精神家园。有人说植物的美主要是美在它的花朵,也有人说美在它的叶片,还有人说美在它的根和茎,更有人说,植物的美是一种整体美,是一种自然美,一种和谐美,一种对称美,一种螺旋美,一种镶嵌美,是一种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结合美,是一种历史记忆与世代变迁不断追求之美,是一种生存竞争与突变淘汰的不断变换之美,是一种生长与发育、结构与机理的协调统一之美。

  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论植物》的开篇就廓清了植物的灵魂问题,因为那时关于植物是否是生物的各种看法甚嚣尘上。虽然阿那克萨戈拉和恩培多克勒坚持植物有感觉和理性,但亚里士多德认为植物有灵魂,但灵魂不完全。因为植物没有感觉,而“感觉是生命光耀的原因”。所以植物是有部分灵魂的生物,介于动物和非生物之间。祁云枝深谙此理,在《植物哲学》这本植物散文集中,她没有生硬地给我们“恶补”科普知识,而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给我们心灵以享受,信手拈来就是一篇美文,不经意就触动我们的心弦,怎能教人不爱上这人世间的精灵——花草树木。如作者在《林黛玉与绛珠草》中写道:“瞧这‘红姑娘’多皮实,有土即生,漫山遍野都有她喜滋滋生长、兀自成型、结果的身影,怎么可能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林姑娘?同样叫‘姑娘’,这性格差异也太大啦!”把一株草和林黛玉的弱柳扶风联系起来,这样的创作和观察有着宽泛的视阈,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闲适,也使笔下的植物世界变得丰富、直观。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强烈美学气质,进而也建构起了由诗性语言、细腻情感等元素交织成的植物王国。用自我的心灵投射来反映有趣的生命,以平和自然来表现隐忍与艰辛,凡此种种看起来很美,闻起来很香,可谁又知道这些绿色和花香背后竟也有着与人一样的生命历程。这种独特体验下对生命的思索和心灵的震撼延续成多彩的世界,让读者在色彩与生活的观瞻下,不断领略诗意与美感的植物世界,感受花草散文的独特魅力。在对植物情感的处理上,作者不时还会闪现出理性哲思的灵光。对于貌似有着闲情逸致的祁云枝来说,这样的思考和感受经过系统化的梳理,更加含蓄雅致。

  《植物哲学》从一枝一叶入手,充满灵性地书写自然世界之美、生活情趣之妙,具体而微地表现出生命的强大意志以及植物物种鲜为人知的背景知识。这种美文的可读性在为创作提供了诸多想象空间的同时,也让人在空明澄净的世界中感受着诗化语言下的纯粹,以及诗意栖居的天人合一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