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炊烟不老 刘平萍

 xxjjsdt 2016-11-29

夕阳在收,炊烟升起,故乡近了。

那里有谁在翘首?是我的村庄,我的血亲至爱。乡关何处?我的,在一囱炊烟里,蓬蓬升起。

自小随父母在外读书,临到寒暑假时,不可收拾的那颗归心总被一缕村庄上空的炊烟牵缠,乡思袅绕,枕畔回荡。

想起暑期向晚,白鹭在深翠里透着琉璃色的夏野上空飞翔,天边晕开的色调如晒了一场的黄玉米样铺开时,落日炊烟衬着蓊郁的漫绿,色彩鲜浓,此时夏晚的天地像巨幅油画,热烈、奔放。我的祖父母,用粗糙的双手在田地里耕耘,看他们如此辛劳,我尽量力所能及。比如学做饭菜,最艰难的一步是烧灶膛,一次次的失败,差点把屋子给点了,原来炊烟升起并非易事啊。当他们荷锄而归时,随身携带的竹篮里,总会窝躺着绿似玉样的水瓜,清脆嫩爽,可生吃可凉拌亦可煮汤。

当炊烟散尽,浇泼了井水的屋前晒场上,敛了几分暑气,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歇息下来,两张长凳上搁一副门板,是纳凉的上好装置。卧其上执一把蒲扇,扇柄光滑且坚硬,摩挲着扇面上的道道脊纹,它多像岁月犁在人身上的沟壑,浅浅深深里,填充了多少故事啊?仰望夏空,繁星如眼,闪闪烁烁,河浜上随夜风摆动的芦苇间,场边缠满藤蔓的篱笆上,以及路边杂草,岸上树丛里的流萤,纷飞四起,扑萤的除了孩童外,还有就是满场嬉闹的黄狗花猫。

三十年前农村的交通还很不发达,因此每到放长假前夕,父母总要留心身边的朋友,打听有无从老家过来的熟人,请人家顺带我们回去,这种机会很难得。记得我十二岁那年,家中正好有亲戚过来办事,但她的自行车上只能捎带我妹妹一人,我就自告奋勇地骑车随行,好几十里的路程啊,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知行路之艰难。

晨时动身,冬天的太阳起得晚,出发时天刚吐白,冬的枯老瘦寒在雾气里像洇在宣纸上的水墨。我们行走的方向是直往南再向西,煦光微起,在我的左半脸颊上缓缓搓揉,将朝气的脸儿上渗出的汗珠照得晶莹剔透。自行车在路上颠颠簸簸,它带我们穿过田野,穿过村庄和集镇,穿行在炊烟初升的大地上。路过的人家,灶台上已在热气腾腾里奉上今朝第一餐,感谢大地母亲用宽厚的胸怀哺育延续代代生命。我终年忙碌的祖母,此刻也会在灶台前,把我思念的故乡煮进香浓的玉米粥,拌入喷香的小菜里的。

近了近了,道道相似的河流,片片相似的树林,条条相似的田塍,还有那张张与我的父老乡亲相似的皱纹和笑容,这么多的相似被我刷向身后。即便说大地之上处处是故乡,而让我心为之沦陷的故乡只有一个,那就是我的衣胞之地。我的受了岁月煎熬的祖父母,得知我们回家的消息,在屋后的小路上向远方眺望了不知多少回了,伴随他们的一定还有那只绕在脚边的老猫。

终于到家了,我看见炊烟在祖父母的额纹里游离,那沧桑的褶皱里贮满了密密麻麻的爱。他们把这些爱用晾晒的方式来表达,为了让我们过上一个不寒碜的新年,平常节俭用度,确保在我们归来之时,让屋檐下已有摇摇晃晃的咸肉咸鱼吊挂着。栽种的粘玉米,是解决糯米少,又能吃上年糕的好办法。制作粘玉米糕比糯米糕要繁琐,先要挑捡上好的玉米粒请加工厂的师傅帮忙脱皮,然后泡水至少三天,如果要提高粘度可以延长泡水时间,沥干玉米仁,下一步就是舂成细粉,这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闲置了一年的糕箱洗刷干净,此时它要粉墨登场了。燃火烧灶,炊烟在屋顶上空身姿袅袅,屋内井然有序地操作着,装粉,用木尺刮平表面,盖好刻着“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之类字样的木板,一个倒扣,一切就绪后等水沸腾上蒸笼,雾气氤氲里,一块块带着玉米清甜香气的年糕,安安稳稳地在年前的忙碌里眺望着团圆喜庆的来临。

荡气回肠的炊烟在祖辈的皱纹里老去,又在襁褓的啼哭声中迎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