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到深处:“约战”评价

 阡陌躬耕 2016-11-30
2015年06月25日 星期四

改到深处:“约战”评价

■本报记者?苏婷

近年来,“指挥棒”的转向正推动着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中小学评价模式在发生着趋向多元的实质性转变,破解应试教育制度环境正逐步形成。许多中小学立足校本研究,变革评价模式,其成果被视为“真切投射在学生身上的改革红利”。

“双分制”让学校做了“全身运动”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中学校长周先荣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到达彼岸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基层学校内发式的积极改革与创新。而对处在各种理想与利益交汇点的基层学校来说,最为苦恼和困惑并且“寻寻觅觅寻寻”的则是:改革的突破点在哪里?

经过“上下求索”的历程后,我们找到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样一个“扳手”,用来撬动了学校的整体改革。

评价不动弹,改革难出彩

改革大潮中,许许多多的学校都有着与我们相似或相同的经历——尝试过各类局部性的变革:德育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的再造,教师研修的创新……改革的声势和阵势都够大,也都取得过一些成效,但最终,当学校“盘点”这些变革时,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一次次单项的改革“像是散落的珍珠,无法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性的发展成效”。??

我们需要一种能让学校“做全身运动”的综合性改革。

长期以来,如我校这类义务教育学段的乡镇初中,办学往往遭遇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困境:一边是我们心中存有对教育价值的敬畏和追求;可在另一边,“唯分论才”的评价机制又束缚着我们的手脚,使我们在面对“育分”还是“育人”的二难选择时,常常会陷入“不育分马上就死”、“只育分慢慢去死”的尴尬境地。校长因此总是要在分数与素质作为两端的“钢丝”上找平衡。

立足于本校校情,我们思考的是:处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苏南地区,乡村孩子大都背负着父母较高的应试期待。如何建立并通过适当的评价机制,促使他们既能具备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又能获得升入高级学校的基础性学力?评价,机缘巧合地随着改革的探索进入了我们的视线——从2010年起,我校实行了素质积分与学业积分并重的“双分制素质教育评价”,这让我们一下抓住了“牛鼻子”。随之而进行的改革就像“滚雪球”,一层层地搞起来,最终涉及了学校的全面工作。学校至今快速、优质、绿色的发展,皆源于“以综合素质评价打造学生通往幸福人生立交桥”的办学目标。

跟着评价走,多样、活力咱都有

围绕“双分制”素质评价目标和内容,我们重构、完善了校本课程体系,提出“一五六七”工程,即一个理想,五种习惯(礼仪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欣赏习惯、思维习惯),六个“一百”(了解一百幅名画、了解一百首名曲、了解一百个名人、了解一百项重大发明、了解一百个哲理小故事、阅读一百篇美文),七个“会”(会唱歌、会跳舞、会绘画、会乐器、会田径、会打球、会棋牌)。实施中,又将其整合形成五大模块八大类别,即德育、拓展型课程(含四个类别)、社会实践、研究型学习和社团活动,以此承载素质教育的内容。为满足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还设置了与各模块相对应的八大类荣誉学分,对在某一模块有突出表现、学有专长的学生进行认定和奖励。至此,过去学校单一的围绕中考设置的传统课程体系被打破,一种新型的整合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的育人课程体系逐步建立,为保障学生获得多样化、可选择、高质量的学习经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这一新的评价体系进入课堂,带动了“教”的改革,推动了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其实在改革中,校长是最怕“动”课堂的,因为这意味着“百分之百”的参与。2013年初,我校实施了“小组合作、同伴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依托小组,在每节课中渗透评价的要素,开展“微评价”:在组内开展自我评价、组员互评、组长点评,在班内进行组间互评、学科教师点评、班主任总评,由此形成对学生全面的过程性评价,也进一步完善了“双分制”的评价体系。之后,学校根据小组合作学习中每节课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形成全面客观收集信息的大数据,为科学分析和预测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真实的数据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发展诊断、基于多元主体、基于阶梯晋级、基于激励代换的评价模式,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在学生中,自学、互学、比学、帮学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一大批“小先生”骨干涌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互助成长。

一发及全身,评价来倒逼

评价改革也撬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还是多样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形成,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挑战。而且,推行素质教育评价改革后,学校对教师的各类考评也都紧紧围绕学生发展为本进行,譬如开设校本选修课、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参与认定学生某方面的素质积分等都是评价指标。正因为握准了评价制度这个核心的“指挥棒”,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素质发展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充分调动了他们通过专业发展提升自我的内驱力,从而实现了个人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双赢。

“双分制”素质教育评价倒逼了学校管理的创新。学校以“为学生当下负责,更为学生一生负责”为办学最高宗旨,逐步建立了“制度化”和“数字化”两套管理制度。特别是在数字化管理上,引入大数据理念,构建了“学生素质发展双分制平台”。一方面,把基于数据的质量评价作为全面了解教育教学状况的手段,作为发现和诊断其中问题的方法,作为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依据,形成“检测依靠技术、结论源自证据、分析产生行动”的行动步骤,以此促进学生全面、绿色、和谐地成长、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真实地记录了每个学生的三年成长历程,有效落实了过程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等现代教育评价理念。

近六年的评价改革实践,使我们这样一所近半数生源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乡镇初中,取得了办学和育人的可喜成果。

活力来自多元评价

海南省农垦中学校长靳云奎

学校教育走进唯分数的泥潭,就逐渐失去了其“人文”特征。教改就是要让学校从单一评价的泥淖中走出来,培养更加个性化的人才。近几年,各地学校认识是清楚的,但行动却显得过于缓慢。

评价的难点其实就在于评价对象的“实证化”和数字化。我校通过立体建模、“节点”记录、设置“基点”的改革,对评价对象进行多元观察、综合评价——

首先是学生评价。我们设计的学生评价数学模型,通过对学生做人、做事和学习的基本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这里的操作难点在于前两者,因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一。我们记录下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表现,将这些行为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出来的数据就可以表达出学生学习的过程、结果和发展变化趋势。具体说,我们用百分制设定,每位学生的行为都符合学校的管理要求,基础分为75分。我们在班级、公共场所、宿舍设置了“基本”扣分点,比如不叠被子扣1分、乱扔垃圾扣2分等,每天由学生轮值的各区域管理员记分并提交实证化图片,再由电脑自动统计、警示、发送。如果学生想要挽回损失,可以通过纠正行为、做公益等加分项目予以弥补。而学习成绩一项虽更为直观,但也比较笼统,我们就按知识点统计成绩,可以从中看出学生知识结构的问题,及时给予提醒。

在这个评价模型里,学生的做人、做事与学习同样重要,甚至强调做人比学习书本知识更重要;这个模型表达出及时、快速、有效的评价,对做人、做事和学习起着引导作用。

其次是教师评价。这个模型的操作难点有二。一是“过程监测”。我们的做法是:学校与每位教师签订“目的责任书”,设特优、优秀、称职、不称职4个等级,由教师自己确定。每个等级都有10个不同“事件”,有的事件贯穿于整个学期,比如德育、教学月量化等,需要天天考核记录;有的只需要在某个特定时间考核,比如撰写论文、课题研究等,期末电脑自动生成达成目标情况。另一个难点在于“工作质量”评价。我们在同年级、同学科、不同班级之间设置了3、5、8分的差异区间,学生的学科成绩通过摸底确定,人均分在差异区间内属正常,超出则警示并行政干预。

我们对教师评价的原则是,关注教师教学和科研的过程比关注其教学结果更为重要。例如,我们除了对教师的教学成绩做精准分析外,更加关注他们课前教学准备、课堂和课后反思三个维度的信息。我们正在探索用绩点考核的办法,把教师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和参与科研的过程也转化成数字。这些有效数据将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再其次是管理者评价。相关评价的模型运用的是“责任倒查”机制,逐级问责,针对的是学校工作中重口头轻实际,重布置轻落实、难落实和不落实等现象。

学校管理者中,包括教师、学生、家长、职工部分以及区域领导。我们根据职责,采集各部分人员学习、工作的重点、节点、过程和结果信息,及时输入到计算机中,系统会根据模型把相关岗位的信息推送给相关管理者。利用这一评价系统,能够让学校的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能够把管理者的责权利统一起来,让管理过程和效果清澈透明。

说穿了,学校评价的难点在于“人”的多面性。所以,如果能够科学地设置人的教育、学习、管理行为“节点”,参考“绩点考核”办法,是完全可以全面评价一个人的“过去”并预测其“未来”的。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深入人性,扬学生、教师、职工、家长和各级管理者之长已成为必然。所有人只有有了成就感,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产生幸福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