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把孩子给我,他饿了。”……“在那样一个充满了哭声和脑瘫婴孩的长廊,我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袒露乳头当众喂奶,就那么自然地发生了,没想那么多,就是哺乳妈妈的本能驱使。” 《善意如清流》这本书中,来自作者叶春的一段细节描写,它被安排到了整本书中的末篇。读完它,我被一个母亲的善良所感动,也被人世无常后的大爱所触动。叶春再次带女儿确诊是否为脑瘫,在珍室外面的长椅上,邂逅了刚刚出生就被诊断为脑瘫的婴儿,年轻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带孩子的经验,任由他一味的哭泣,甚至还吸引了周围很多的人去围观。 叶春疾速上前,一边喂奶一边告诉婴儿的妈妈喂奶的常识。年轻妈妈说:“孩子生下来几天就被诊断为脑瘫,千里迢迢来看病,并没意识到孩子饿了。” 给婴儿喂完奶后,叶春带着女儿进了特级专家诊室,确诊一切正常。那一刻,一位母亲的担心、急躁和内心深处的悲伤才尘埃落定。 生命的不可以思议在于它给予你痛苦的同时,也让你觉醒。女儿对于叶春就是一面镜子,给她以启发和教导、观照与反思种种,它们就像一股清流,融入混沌僵硬的成人世界,让你对孩子、自己及周围的世界充满感恩,且愿意以微小的善行去帮助他人。 这些似乎就是一个女人的本能,她们会无意识的在某一时刻和地方,将母性的光辉散发出来,给予熟悉或陌生的人。比如慕容素衣笔下那位丽江的阿婆,七十多岁的老人,无私、慷慨、热心热肠的帮助住宿的游客张罗、打理各种事,将自己的关爱之情传递给每一位过路旅行客。 她们去束河回来晚了,没有打电话回来,阿婆就埋怨带团的大叔做事“不地道”,为什么不去束河接她们。去香格里拉游玩,阿婆进屋找厚毛衣让她套上,并帮忙找了瓶氧气给她们。帮忙支付25元一碗的米线,抢着背重重的行李,准备好零钱让她们上车……阿婆的这些举动好得离谱。这些善意和温情被细心懂得感恩的写作者一一记录。 阿婆拿游客当孙女、女儿,游客拿它当妈妈、奶奶,并经常收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和包裹。那一刻,暖意如清流,善意如光火,得以传递和照亮。或许正是这些温暖的情谊,让人感到丽江再是一个商业名城,而是一个散发着浓浓亲情的家园。 而旅客也因为这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才让更多的活着的人触碰到了那颗彼此被需要的神经,它是来自精神深处最温热的情怀。而且不容被质疑,就如同我们不需要质疑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一样。 “对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千百年来一直被争论不休。直到如今的反歧视建立,平等关系的口号越来约强烈。我想,能这样做的基础是建立在人性趋于善良的本质上的。人类总归是在慢慢变好,不必失望……用善良之心,去对待未知。即便伤痕累累,请依旧,不改天真。”刘一霖的表述,看到的是一位九零后作家的纯良和真诚,质朴和天真。 而这些美好的品质,恰恰也是来自曾经她对外界、他人的温柔以待。她在文中写到,年少因自卑而没有感全感,长相平凡而暗恋一个俊朗的男子。她知道自己得不到,也不曾表白,但依旧给予了对方无限祝福,希望他的人生一切顺利。 来自内心深处最隐秘而真实的情感,最终因为善意得到温暖,像溪流清泉般,映照了彼此间洁净、纯美的情感:“他每封信都会回复,不是那种敷衍的三两句话,而是能看得出来的,像朋友、像哥哥一般的指导和温暖。我感谢他当年如此对待我,没有嫌弃我的渺小和贫穷,这让我在度过多少年光之后,依旧能感觉到自己被需要。” 是如此善良的人,让她感到来自己的幸运并充满感恩:“就算没有结果,也没有嫌弃和恶语相加。” 青春最美好的情感,使她更加确定了人性的美好与真诚,感到时间的紧迫感,知道生活需要慢下来,要坦然相对,选择一种能恒久至死的方式度过所有余下的光阴……诸如此类种种,大抵来自一个女孩和男孩在年轻时就种下了关于纯良、善意的种子。他们是彼此的福田,让情感在稚嫩纯洁中给未知的人生也镀上了金色的光环。 他们值得被祝福,是因为情感中没有脱离带水,也没有恶语相加,是如此的懂得抽离。被上帝恩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彼此的爱和支持。就如同杨菲朵在这本书中所言:“既不胶着,也不远离。 是这样的清淡,却又如深流不息。这样的情感不仅仅属于男女之间,还有女子和女子之间。林曦写到她和安妮的情感,就是如此。一个是作家,一个是画家,独立却又隐藏了某些兼容的东西,让她们成为了彼此清淡的朋友,并相互信任、支持。安妮曾让林曦帮忙想想,要换一个写作的名字,林曦请她给新画册写序。 所有微小而真实的情感,全然来自女性间清淡、独立却又能相互融洽的情感,而这样的情感中,恰恰也透露出人性的真、善、美。有某种得曾未有的平静喜悦。它们给人以温暖和真实,诚恳与慰藉,传递敬重与情谊。 关于生死、孤独、温暖、关爱,善意,赤子之心……这些美好的词汇以行动贯穿在《善意如清流》这本小书中,很多的故事和人,就如同你我身边发生的点滴,被很多优秀的写作者安静记录,让我们感到生而为人,每个人身上具备的那些珍贵的情感和情绪,比如优雅、谦逊、无私和温柔。 鹭去上海拜访一个孤独的老人,给他做记忆中的美味,也讲他跌宕起伏的半生,本想给老人温暖,却首先被他所温暖;乔迦写闺蜜的父亲离世,无从安慰,却从始至终都在给予陪伴;吴宏凯写友人去香港采访的经历:”对方很替她省费用,以至于马家辉点菜时要先过问是否在预算许可内。”这些真诚的细节,打动着她并心生感叹:“工作带来最大的回报,就是这些与陌生人相处的点滴古风和善意。”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很多非常优秀,却心有克制的写作者。在这样一个写作并不十分理想的环境里,她们心留一处清凉,远离热闹,关注内心,记录下点滴,向外界分享这个世间的善意与美好。 “愿亲爱的你,善意温柔,一生清澈透明;愿你能保持平稳的心境、目光专注,意念单纯,生活有目标,能够尽全力完成所有任务。”这大抵也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愿一切转为善。” 最后,愿在冷的气流中,这本书能最终被你所翻开,抵达灵魂深处,唤起我们曾被善意温暖的人、事、情。 毕竟,善意因传递而美好。祝福这本书有好的归属。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