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回顾】“如何说”专题系列第二讲: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

 长沙7喜 2016-11-30




什么是真正意义的合作

对孩子的唠叨、责备、批评、比较、惩罚是没办法和孩子沟通的,这样只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因为当你对他三令五申“ 一定不能做或一定要做某件事 ”的时候,此时孩子的杏仁核注: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有调节内脏活动和产生情绪的功能,会促成情绪上的激动)在工作,而不是用前额叶(注:前额叶功能包括: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来思考,达不到引导和鼓励孩子的目的。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共情(注: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而不是要激起他的恐惧和愤怒。

 

Adele Faber谈到:“ 把我们的力量融为一体,共同寻找一个结果。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使彼此的需求都得到应有的满足和尊重。” 我们对孩子的责备是和孩子的需求不对等的。站在父母的角度,我们是为了孩子的健康着想,可以说孩子的健康是我们做父母的需求。而孩子的需求是——他们缺乏陪伴,有时候需要在虚幻的世界体验成就感或存在感。所以,很多时候双方需求的不对等会造成冲突,我们很容易用错方式,比如威胁的口吻对孩子说,“如果你还不...就不...”我们要明白,听话是单一的,但合作是共赢。当你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观点,要先试着改变他的情绪。



预防冲突,和孩子建立合作关系的方法

一、描述问题

描述而非评价,要描述看到和感受到的,重点在问题,而不是人,即对事不对人。这其中语言很重要,要多用 “我看到了...”而不是“你...” 每个人都不喜欢被人数落。联结是一切方法的根基,而专门时间(注:专门时间、亲密时光、特殊时光——主要针对忙碌的父母能给孩子的高质量陪伴的时间。)就是用来做联结的。让孩子感受到这段时间孩子是全然被我们爱着的。在孩子十岁以前最好不要断,十岁后孩子会更多时间去找玩伴。另外,讲故事写作业不是专门时间,必须有直接的互动,让孩子占主导。


二、提示信息

用 “可以...” 代替 “不要...”加以引导,慢慢地,这样也会影响孩子的积极思维方式。著名的白熊实验注:美国心理学家把想忘记的事称为“白熊”,白熊实验就是探讨怎样才能让人彻底忘掉某事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你越告诉自己'不要去想白熊','白熊'的形象就越会在你的头脑中时隐时现。也就是说,你越想忘掉某事,记住它的几率就越高。心理学家把这种奇怪的现象称为'精神控制讽刺过程')。同理,我们可以来做个 “ 大象实验 ”,15秒内不要想大象——统计结果自然还是意料之内的。

 

“ 如果孩子的要求不合理,我们还要引导吗?” 我们要去关注孩子背后有哪些需求而不单单是他的行为,比如孩子安全感的需求、关注、独立、技能、成功与挑战、成长的需求等等。举个例子,比如妈妈觉得孩子很矫情——孩子:“ 为什么要我选衣服?“ 妈妈:“那妈妈帮你选?“ 孩子:” 凭什么你帮我选?” ......其实,孩子所谓的矫情是希望可以被关注的需求,这重点取决于妈妈有没有理解孩子的背后行为的感受,要补足孩子的高质量的陪伴。正如教育像中医——扶正而驱邪,这就需要父母多去做一些积极辅助的引导。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衰退——9岁之前孩子的想象力发展迅速,会把很多物化的东西想象化从而产生害怕的心理。引导孩子的成功和挑战是并存的。我们要引导和帮助孩子不那么害怕,让孩子有心理预知。比如要给孩子洗头的时候,因为小孩子皮脂腺分泌速度不快,可以不用勤洗头,我们可以一次只洗一点点。或者可以在对面放一面镜子能够让他看到我们给他洗头的过程,又或者先让孩子给小熊洗头,让他知道这个感受而不必害怕。总之,当孩子害怕什么事情,我们要慢慢来,不要逼他,不要让孩子害怕,要让他慢慢适应。

 

三、简单表达

简单表达包括语言和动作。举个错误的例子,孩子做错事,妈妈自以为很正确的教育方法——她蹲下来平和地直视孩子,用了五六分钟跟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这样只会让孩子更迷茫。因为我们是在用左脑的语言和逻辑讲道理,而小孩子更多用右脑,对于我们讲的逻辑道理,孩子大部分是听不懂的。只有当孩子问 “ 为什么... ” 的时候,才是孩子开始探索因果关系的时候,脑内的逻辑思维才开始形成。

 

四、说出感受

当人有压力,情绪会不由自主发泄出来。我们在童年时代产生情绪的时候,父母会通过独裁或溺爱来处理我们的情绪,这使得我们的情绪得不到释放,犹如背在身后的背包。Dr. Laura Markham谈到,长此以往,我们情绪的背包会越来越重。等我们长大后想要释放情绪时,往往释放的对象是孩子,因为孩子是最安全释放情绪的对象。即,在我们的潜意识层面,我们把情绪的背包给了孩子。我们和孩子的需求有矛盾在所难免,正确的做法是,我们要尊重事实,发情绪也不要对孩子的人格和品性进行攻击。要多用 “我感觉...”这样的句式来坦诚沟通(语言、写便条、文字图像),重建联结。

  

五、游戏

举个例子,6岁以前的孩子或者小学阶段的孩子的交友问题,我们可以用小游戏来做联结引导。比如玩偶——通过角色扮演与孩子建立联结。我们要让孩子不仅愿意“听话”,愿意合作,而且要培养孩子在合作的同时更有自信,更懂得自律,更有爱心和责任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