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

 文瑞大书馆 2016-11-30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清平(现属临清市)人。国际著名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图为位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大官庄村的季羡林故居。(本篇摄影/车吉心)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

1930年季羡林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

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

温家宝曾五次看望季羡林。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您写的几本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难的时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信仰。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大终身教授

2010年4月5日,清明,季羡林的骨灰在他的家乡—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官庄村安葬。至此,季羡林先生实现了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