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 | 阎立本 绘制吐蕃使者和亲图的第一人

 自华居 2016-11-30

Xiang Art

相艺术艺库 · 绘画







小事一则



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据传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壁画,在画下留宿十余日,坐卧观赏,舍不得离去。后人说他师法僧繇,人物、车马、台阁都达到很高水平,特别长于刻画人物神貌,笔法圆劲,气韵生动。他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图绘唐太宗李世民及众臣,形象逼真传神,是当时名作,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


人物简介



阎立本(601年-673年11月14日),唐代著名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隋朝画家阎毗之子,谥爵博陵文贞男。阎立本善画人物、车马、台阁,尤擅长于肖像画与历史人物画,其作品倍受当世推重,被时人列为“神品”,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

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认真切磋加以吸收和发展。从传为他的作品所显示的刚劲的铁线描,较之前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人物的精神状态有着细致的刻画,都超过了南北朝和隋的水平,因而被誉为“丹青神化”而为“天下取则”,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笔触较顾恺之细致,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其作品倍受当世推重,被时人列为“神品”。曾为唐太宗画《秦府十八学士》、《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为当时称誉。他的作品有有《步辇图》、《古帝王图》、《职贡图》、《萧翼赚兰亭图》等传世。



且焚上一炉清香、沏上一壶好茶,来细细品味。



作品赏析



【名称】步辇图
【年代】唐
【作者】阎立本
【现状】现于故宫博物院
【尺寸】38.5cm x 129.6cm
【材质】绢本 设色

《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八年(634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宫女或掌华盖,或持扇。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画家笔下的唐太宗,通过他那舒朗的眉宇、睿智的目光和飘动的胡须,表现了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封建帝王的自信与威严。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


从构图的角度来讲,这幅画很明显将所有人物分成两组:以画卷中轴线为界,左边三个男士依次排开,井然有序,没有任何装饰,在规矩中略显拘谨;右边以唐太宗为中心的人物群,左右簇拥的仕女形象,以及装饰物“两把屏风扇”、“一展旌旗”、“步辇”等等,把人物的布局按照其功能自然分工成不同的角色,而且仕女衣带飘飘和晁盖的迎风招展都有意刻画一种充满了柔情、安详、和善的情调。左右这种对比,尤其是译官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和仕女们神情自若、仪态万方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张一弛、一柔一刚,让人的视觉得到了充分地享受。就像我们弹琴时的左手伴奏,稳健而低沉;右手高音区炫音技巧的展示,华丽而不俗脱;一唱一和,和谐有序。


从色彩上讲,这幅图的场景是一个喜庆的场面。根据我国的传统习俗,喜庆的场面通常由红色装点基调。这幅图作者为了突出这一特点,特地将典礼官——位于画面正中间的轴心人物画成红色。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一上来夺人眼目地突出红色,又不会太突兀得难于接受。因为按照习俗,禄东赞来自西域,服饰多以网状彩绘织成,很少有一整块同样颜色的衣服。再者,由于红色代表正气,代表恢宏的气势,理应当由中原大唐朝独享,而非喧宾夺主地给吐蕃穿戴上。其次,唐太宗也不合适着红装,一者皇上为至尊天子,然而能够与尊贵相配的颜色只有黄色;二者红色由皇上穿戴,不免显得皇帝过于轻浮,不够稳健睿智。如果我们在考虑仅由于年代久远,风蚀和破坏,原本皇帝身着的镀金装束成了现在的土黄色,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作者在颜色安排上的独到之处。


另外,只有典礼官一个人是红袍在身,未免显得孤零零的,仍然早不出喜庆的气氛。于是作者巧妙地利用了晁盖顶,和宫女服饰的配色,映衬出一团祥和、喜庆的气氛。






【名称】北齐校书图卷
【年代】唐
【作者】阎立本
【现状】现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尺寸】80cm x 240cm
【材质】绢本 设色

画面表现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人校勘五经诸史的故事,它是一幅有历史史实内容的纪实性图卷。全图共绘十九人,图右一人坐着(樊逊),落笔状,左右侍者六人。中间画了几个秀才(高乾和等),有执笔者,有会话者,有欲出走者,连侍者一共六人。图左是侍从、奚官和马匹。此图所绘人物的服饰、形貌,以及用品、物具都反映了后魏北齐时的面貌,反映了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





【名称】孔子弟子像
【年代】唐
【作者】阎立本
【现状】现于首都博物馆
【尺寸】32.3cm x 870cm
【材质】绢本 设色

此画是阎立本最大最长最佳的一幅巨作,是画家传世的六件作品之一,并被列为国宝。全图采取平列式构图,无背景,无名款绘孔子弟子立像五十九人。墨笔勾勒,着色,人物形象各异,须眉生动。


包首题签“阎立本画孔子弟子像”,引首乾隆御题“杏坛遗范”,卷上有“顺治三年(1646)七月初二钦赐大学士臣宋权恭记”长方印、清宫收藏鉴赏印玺和清高宗弘历御笔题字。后幅有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户部尚书蒋溥题跋、乾隆丁未(1787年)大臣王杰、曹文埴、彭元瑞、董诰共同审定,董诰书写的题跋。鉴藏宝玺有乾隆八玺等,收藏印有“顺治三年七月初二日钦赐大学士臣宋权恭记”、“商丘金石书画印”、“宋权私印”、“经公”等。卷后拖尾有蒋溥题跋、董诰书写的其与王杰、曹文埴、彭元瑞的合跋,文字内容、钤盖印章与《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文字完全相同。


考证画后跋语,可以大致勾勒出《孔子弟子像》在清代的流传过程。清初顺治皇帝将此件画作钦赐给大学士宋权,一百余年后乾隆时期,宋氏后人将此作转鬻他所,蒋溥购得后,将其进献给了乾隆皇帝,复归内府收藏,并于《石渠宝笈续编》中加以著录。 至于这件作品是如何从清内府流传出去,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宣统八年十一月十四日,将名为《阎立本画孔子弟子像一卷》赏给了自己的师傅梁鼎芬。





【名称】历代帝王图卷
【年代】唐
【作者】阎立本
【现状】现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尺寸】51.3cm x 531cm
【材质】绢本 设色

《历代帝王图》又称《古帝王图》,刻画了两汉、南北朝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形象,即:汉昭帝刘弗陵、汉光武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文帝陈倩、陈废帝陈伯宗、陈宣帝陈顼、陈后主陈叔宝、北周武帝宇文邕、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帝王图像是古代绘画中的重要题材,它可以起到所谓“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的作用,因而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这件作品中的每个形象都寓有褒贬,而这一褒贬又是寓于每个帝王的性格和精神气质之中的。在表现帝王的形象时,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面容、眼神、眉宇和嘴唇间流露出的神情,来刻画不同的个性、气质,以表达作者对前代帝王的作为和才能评价。


阎立本力求描绘出带有特征性的细节以表现一定性格的一定精神状态,例如曹丕的锐敏的挑衅式的目光,显出十分精悍,有咄咄逼人的神气。陈叔宝两眼无神,软弱松弛。杨坚头部微颔,眼光向上平视,具有一种深沉有计谋的神情。画家所选择的有特征性的细节,主要的是在面部,特别是眼睛和嘴。眼睛除了天生的尖圆长宽等不同外,更显然可以看出内心的心理状态经常表现的不同,而筋肉因习惯性的动作而形成的特点,嘴部表情或用力,或放松,对这些部位都特别着力地加以刻划。此外,如胡髭,因人而有软硬、疏密的不同,头身的姿势和面部筋肉、骨骼、皮肤也显然可以看出各人的差异。皮肉有松有紧,有硬有软,有粗有细。字文邕的粗野和陈蒨的文雅,极其明显地表现出面部筋肉的不同,几乎能够令人感觉到一个是白净光细,一个是黑而粗糙。其他,如侍从有男,有女,服饰器物中有的跨剑,有的执如意,也都有烘托性格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阎立本还保持了南北朝绘画风格的若干残余,如相类似的长圆的头型,侍从占较小的比例,姿态及表情也有僵硬的痕迹,衣褶的处理的规律化,人体比例不全正确等等,这一些都说明写实的能力虽在长期的发展中得到了进步,而犹待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即使在主要的人物形象上,概念化的痕迹以及未能尽情描绘的生硬感觉也还是存在的。然而,技法上已大大发展了单线勾勒的表现能力,因描写对象而使用不同的线纹,如眼、鼻、嘴、耳、脸的轮廓、衣耦,用了粗细不同的线描,并达到了表现体积感的目的。


《历代帝王图卷》的这一些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新水平,在古代绘画史的发展上有着重要地位。此卷在绘制形式上,如画面不依靠背景,人物的动作较为单一,以及主体人物高大而侍从矮小等,表现出当时绘画的能力和技巧还受到一定的局限而有待进一步发展。





【名称】萧翼赚兰亭图
【年代】唐
【作者】阎立本
【现状】现于辽宁省博物院
【尺寸】65cm x 28cm
【材质】绢本

《萧翼赚兰亭图》唐阎立本作。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第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人物表情刻画入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