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情燃烧的岁月/ 母校的怀念

 good_men 2016-11-30
你和亲密发小儿的照片放在那里,旁人是不会感兴趣的。但它却会触动你的心弦,勾起你亲切的回忆……☆☆☆☆☆☆过去,都把这儿叫“德外苇子坑”。1965年8月25日,我第一次到这儿来,是接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上注明:德胜门乘坐44路车。从小儿在清华长大的我快17岁了没进过几回城,那会儿甭说没有百度地图,一度地图也没有。我就从清华坐31路进城绕啊绕啊到了德胜门,再从德胜门坐44路到了苇子坑,好远啊,两个多小时。所以一个礼拜后碰到一个也在清华住的学长说带我走着回家时,我以为我听错了。来时是从南边来的,他却带着我一直往西,穿过德清公路,再走过一片田埂,经钢院、矿院就到了五道口。五道口可就离清华南门没几步了!走路回家只用了50分钟!︼︼︼︼︼︼︼︼︻︻︻︻︻︻︻︻
航校建于1952年,至1969年,共经历了17年的风雨历程。当时,为适应抗美援朝尽快装备空军飞机的需要,由南苑211厂抽调后来任副校长的刘光为首的干部,筹划基建和教学工作,1951年9月开始筹建,占地188000M2。1952年10月3日首届开学典礼,在211厂借房办学开课。1954年6月从南苑迁至苇子坑。学校初期设有活塞式发动机、喷气发动机、飞机设计与制造、航空零件机械加工四个专业,后调整为飞机制造与装配、航空电机电气设备装配与试验、航空零件机械加工。1964年又增设了化学分析和机床维修专业。
1952年学校主楼开工修建周围是满目荒凉,除了少量农田,就是杂草、水坑、坟圈子。有谁想到,后来这里成了几代年轻人无私奉献青春的地方!
刚刚建成的主楼。可以看到西边远处的那个建筑是“俄校楼”,如今还在,大约于1994年改建成“长空宾馆”。
学校东部是新建成的附属工厂亦即实习厂房。
锅炉房
学校的第一任校长是赵品三。第一任书记是张鸿才。他们为建校做了很多工作。我们熟悉的是第二任校长陈谷音,1932年参加革命,曾在国民党上海监狱和新疆盛世才监狱先后坐了七年牢。他在狱中坚持学习,坚持斗争,保持了一个革命者的气节。来到航校后,他尽心工作,平易近人,努力探索教育改革,使航校学风端正,积极进取。文革中,他遭受迫害,含恨辞世。第二任书记是蒋平社,他与陈谷音校长一起,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
这是当年陈谷音校长和蒋平社书记在参加基建劳动。
右:陈谷音校长左:蒋平社书记
面对镜头的是政治部主任刘泽远
学校主要领导与新来的部队转业干部在主楼前合影
学校坚持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把校园办得充满正气。同学们都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要求思想进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环境,能塑造人。进入一个高贵安静优美整洁的场所,除极少数人外,都会本能地顺应着,不知不觉地便谈吐优雅起来,垃圾不会乱扔,痰更不会乱吐……进入一个垃圾场般浊气熏天的地方,除极少数人外,都会随手抛出垃圾杂物……我们的学校,就是一个高贵安静优美整洁的园林。学校的老师们,附属工厂的师傅们,高年级的学长们,同届的学友们,都充满正气,用今天的话说,叫“满满的正能量”。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踏实地学习知识,努力地追求进步,快乐地锻炼体魄,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61~62学年开学典礼
来到这里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
学校十分重视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学好本领为国效力的思想。专业知识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学校的实习工厂设立有充分的实习条件。
实习工厂的师傅手把手地教学生
学生们毕业后都服从祖国分配,奔赴全国各地的航空工厂。他们都成为了那里的骨干。
1952年10月,苏联援华教育专家组一行三人来到学校,分步骤地对学校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为学校的建设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苏联专家组于1955年9月在华合同期满回国。
﹃﹃﹃﹃﹃﹃﹃﹃﹃﹃﹃记得我们每天下课去食堂都是排着整齐的队列,齐刷刷地像大兵在军营里似的。那时候,学校有几挺机枪和一百多枝762步枪,枪库就在330旁边。作为最后一届学生,我多次摸过这些枪,还打过靶,最好的成绩是五枪47环。1966年7月下旬,学校组织一批人扛着这些枪乘火车到天津杨村附近的一个军营去军训,我也在其中。可是,去时扛枪雄赳赳,返时空手灰溜溜。后来才知道,那是文革在即,为防止动乱所以要收缴地方枪支。那次军训我还弄出个插曲:是个星期天军营放假,学生们可以自由活动但不准离开军营。我和8590班的王建康、张亚军不甘寂寞,偷偷溜出军营,顺着稻田田埂奔远处的飞机场跑去。早就被那不时起落的战斗机吸引,快过去瞜瞜!看着不远,走起来不近。好容易跑到了,机场就在稻田中间,周边居然没有铁丝网,我们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好开眼!有米格17,还有少量抗美援朝时的战机米格15等,各式各样的飞机我们随便看。正美呢,碰到一个军官,问你们是哪里的?我说是北京航校的,心里还真有点儿“自己人”的感觉。他看看我们那破衣拉撒的样子,满脸狐疑地走了。一会儿,一个刚挨完骂的倒霉哨兵荷枪实弹跑过来把我们押到一个房间看管起来。问了我们的来历和名字后,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才把我们押出机场放我们走。大大咧咧的我们这时还无所谓呢,反正呆着没事,也算逛了趟机场,饱了次眼福。没想到回去途中远远地就看见我的解放军班长两眼通红迎了过来!原来刚才陆军军营接到空军机场电话,查明我等三人确是在此军训的好学生,机场才放人。而为了查明正身,这边紧急集合,点名确认我们三人不在军营。然后取消放假,改为全天政治学习。然后…然后大伙儿差点儿把我们吃了!
那时候,经常在大操场开会。天气不冷不热开会的人又多干脆就在操场开了。镜头对着的是操场的南头儿。刘泽远在做形势报告。
席地而坐,分组讨论今天看来不太理解,但在那会儿却是平常事。
学校党员大会主楼330会议室蒋书记在做工作报告
团代会
刘泽远在团的会议上讲国际形势和共青团员的任务,要求同学们努力学习时事政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做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工会会议
主楼330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大会议室原先没有座椅,来开会的人都是自己扛着椅子来。
如果你晚上看见这里还亮着灯,不用奇怪。晚上有时也开会。
锻炼身体是那时候的时尚同学们在跑步跑步是有考核的
主楼后面车间屋顶阳台上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后,乒乓球成了热门。这里是主楼后边,就是后来的八车间东凉台顶。
北京市第六届中专田径运动会在学校举办(1965年?)学校有一个标准的400M跑道的操场。
全市各校优秀选手聚集在大操场
市府有关部门和各校领导在主席台上
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清华大学马约翰教授来到学校观看比赛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小时候曾听说,三十年代马约翰在国际田径大赛中曾获得田赛奖牌。我经常看见他,在清华的马路上,大冬天穿得少少的,骑着一辆自行车,见谁超谁。他的原则是:不能在人家后边!因此,我见到的他,永远总是在超车。一个可笑可爱的老头儿!1965年他曾到清华附中给我们讲话,八十三岁的他讲话时在台上不停地蹦,我记得他讲话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动”,要坚持不停的“动”。他还说要再健康地为党工作50年!可惜,第二年文革爆发,他永远也动不了了。马约翰 1882~1966
认真执法的裁判員们看他们坐的这个梯型台子,很高大,后来一直留在操场上,改厂以后也在。有赛事时,它便高傲地挺立在跑道边上,驮着裁判员们;而更多的时候,它在操场上独自寂寞地呆着,看着刮风,看着下雨,看着叶落,看着雪飘,看着人们从它身边过,就像一个没用的物件,没人注意它。它一直那么立着,直到操场消失。
男子400M比赛即将起跑
男子100M起跑我们看到发令枪已经响了马上就是离弦之箭!
女子100M米决赛
跨栏
铁餅
标枪
我们获得男、女团体总分第一
陈谷音校长在闭幕式上致辞
我们有个伞兵排,是直属市武装部的武装民兵排。这是我们在做基本训练。
认真叠伞
看好喽,今天咱们要玩儿真的
准备登机实际跳伞啦!
邓颖超和蔡畅看望并鼓励我们
学校非常重视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设立了民乐队、洋乐队,还有文工团、各剧组、美术组、航模组等各种专业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文艺汇演
最大的舞台,是大食堂舞台。大食堂是学生食堂,在学校的东北角。它的西边是一片小运动场地,有单杠、双杠、爬绳、举重等器械。靠北路边一排建筑是卫生室、木工房和印刷厂。大食堂在我们的记忆里有重要的位置,因为那时候我们还在长身体。大食堂办得挺好的,今天回想起来,大师傅们不容易!学生的伙食标准是10.5元/月,主食1.1斤/天。可是就这点儿食材竟然把伙食弄得不错。尤其是每周都有的大肉包子,给学生们留下了极其美好、深刻的记忆……??????后来,这个大食堂成为热处理厂房。
每逢”五一“、“十一”,我们都到天安门广场参加狂欢演出
1968年这年夏天,我干了一件事,被工宣队队长在全校大会上作为阶级斗争新动向狠狠讲了一下。“同学们!不要麻痹!阶级斗争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已经发现:有人私刻革委会公章!张贴假布告!这是严重的阶级斗争新动向!”假布告是我贴的,革委会公章是我弄的,但不是刻的,是画的。因为既然要贴布告就必须要盖公章,否则没人信呀。贴了什么布告?《关于游泳池即将开放各班级体检时间安排的通知》原来,往年都是7月1日开放泳池,可这年都7月中下旬了,革委会尽忙着搞三忠于四无限什么的,忘了这回事儿!关键是里面没有爱游泳的人。我可是太爱游泳了。咱贴个假的,提醒提醒他们。全校那么多班,时间安排必须科学合理大家才会相信,这活儿容易吗?写好了各班时间安排,落款处缺个章,我见广告瓶盖子大小差不多,便在上面涂点红色,扣在落款处,再手写几个字,不细看,跟真的一样。趁着夜色,贴将出去。当各班按“通知”要求纷纷排着队到达卫生室时,大夫们又气又慌,一边给革委会打电话,一边忙忙叨叨安排体检。第二天,革委会关于开放游泳池并进行体检安排的真通知贴了出来。我很得意,因为和我那假通知几乎一模一样!游泳池开放了??????
每年六月中旬,帮周围生产队拔麦子是固定节目。我们天不亮就出发,一干就是一天,食堂送饭到田头儿,馒头加咸菜,还有绿豆汤。不常干农活,干起来又都很拼命,所以都累得够呛。
1969年,我们和学校一起毕业了!我们与学校不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是同年同月同日毕业!
★★★★★★★★★?????????
这就算个小相册吧,有多少水和多少泥,资料所限,就是想请大家看看老照,怀怀旧情,谈不上全面,更谈不上系统,请大家谅解。
谨将此篇献给对老航校有感情的老师、师傅、学友和在这儿长大的院里孩子们! 王源庆 2016.8.12*************************谢谢浏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