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质提升】虹口区天潼路街道设计试点示范工程

 Eleanoryin 2016-11-30

传统的道路工程设计更注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而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一味的放宽道路红线、增加车道数等手段却往往导致街道慢行体验、城区活力、风貌保护等方面的品质下降。在城市街道设计与建设中更注重人的需求这一理念的转变,已成为近年来中央与地方规划建设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此背景下,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自2015年年初开始推进《上海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的编制工作,并在近日已正式发布,明确了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增加慢行网络密度,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强调城市街道作为公共活动空间和交通出行的多重功能属性,创造多方式平衡、安全、便捷的城市出行环境等一系列街道设计理念与要求。

1:《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封面

与此同时,虹口区著名的历史道路天潼路也将在年底迎来一系列的改造提升建设。上海市规划院生态景观分院及时参与,以《导则》为依据,针对天潼路两侧建筑界面之间的街道空间优化、深化设计方案,并且从项目建设组织流程、规划设计内容与深度、实施工作机制、后期运营维护等方面形成一套与道路工程设计紧密结合的工作理念与管理办法。

1天潼路概况

天潼路在上海滩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北外滩风貌区的重要组成。起源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前筑,名东唐家弄,由唐家弄衍生,别名顺大弄。民国19年(1930年)以浙江宁波天童(也写作潼)命名。整体格局形成于民国19年(1930年)。道路线型受苏州河影响而弯曲。历史上海外影业办公、邮政业、医院、酒店业等业态汇聚、也曾一度云集了当时的摩登人群。

图2:邮政总局大楼

图3:天潼路历史照片

本次设计路段为河南北路~吴淞路段,全长704米。规划中为交通次干道。在这一不长的路段中就有不少闻名遐迩的历史建筑,如始建于1924年的邮政总局大楼、1934年启用的新亚大酒店、1935年竣工的河滨大楼等。该路段纵向也连接了虹口区知名的商业路段,如四川北路商业街、七浦路服饰市场、乍浦路美食街等。

图4:设计范围

天潼路与上海市中心许多历史道路一样存在着例如新旧建筑风貌不协调、步行通行宽度不够、街道界面风貌缺少整体景观塑造、街面设施管理维护不善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仅通过传统的道路拓宽整治工程是无法彻底根治的。随着上海转型发展,以及城市更新的脚步日益加快,本路段两侧老旧的石库门小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正在建设的有广田108商业广场、苏宁宝丽嘉商业综合体、中美信托大厦等三个项目。随之而来也产生了街道现状与实际功能和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图5:现状照片

2设计思路

首先我们的设计应当更加全面的关注人的需求,关注人的交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在设计范围上应拓展到道路沿街界面的街道空间范畴。而设计的内容也应当拓展到街道的整体空间环境,突出街道的人文特征,对市政设施、景观环境、沿街建筑、历史风貌等要素进行有机整合。最后设计需要重视提升街道的场所功能、促进街区活力营造、提升环境品质。

图6:街道断面示意

《导则》提出安全、绿色、活力、智慧作为价值导向,将贯穿整个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与维护等相关工作。安全为行人车辆各行其道、有序交汇、安宁共享,保障交通参与者人身安全,交通活动顺利进行,是前提条件。绿色为倡导绿色低碳,鼓励绿色出行,增进居民健康,促进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是基本需求。活力为提供开放、舒适、易达的空间环境体验,增进市民交往交流,提升社区生活体验,是高品质的需求。智慧是整合街道设施进行智能改造,提供智行协助、安全维护、生活便捷、环境智理服务,是提升手段。

图7:设计导向

对应到天潼路上,由于道路改建工程在工程进度、难度、预算上的实际问题,本次提升方案需要本着近期以微改造为主要原则,通过合理设计实现少投入、见效快、收益大的实际成效。同时也要从持续更新的角度提出远景目标。

3系统性问题与解决思路

通过现场调研、走访,网络问卷等形式,我们汇总了现状的各种冲突与矛盾点,同时梳理出四个系统性方面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慢行体验

在步行环境上,本路段存在人行道铺装不平整,铺装新老混用多,且损坏严重区域未及时修复。行人不得不选择更为平整的非机动车道行走,带来安全隐患。

图8:慢行现状问题

同时除河南北路-江西北路段外,其余人行道均未设置盲道。河南北路-江西北路这一六车道路段,步行过街宽度超过25米,路中未设置安全岛,带来弱势人群过街不便。

机动车违章占用非机动车道停放现象严重,非机动车行驶安全问题多。

出行的安全隐患是影响目前天潼路慢行环境的首要问题。

设计除了完善地面铺装外,还通过人行流量预测等方法对各路段行人所需实际步行宽度进行计算。重点保障地铁站附近步行道宽度在3.5米以上。对于历史建筑步行道难以拓宽处也可通过梳理设施空间来保障至少1.5米的通过宽度。

图9:步行通道宽度示意

为改善弱势人群步行环境,设计将完善全路段盲道系统。并通过增加安全岛、缩小交叉口路缘石转弯半径,来减小过街实际距离,增加步行安全性;通过抬高支路过街步行区域标高,并采用与人行道相同铺装来增加过街的舒适度。

图10:步行安全策略

设计又通过对非机动车道涂色警示以及增加局部路段的机非隔离设施,来更好的警示与限定非机动车道路权。合理布局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将非机动车道抬高与停车区域共面,步行区域与停车区域通过绿篱分隔,使慢行出行更便捷和安全。

图11:非机动车道及停车做法示意

(2)景观塑造

天潼路沿线并未有整体的景观设计。沿街建筑退界宽窄不一,变化大。行道树全路段仅有29棵,且未连续布置。整个街道空间难以给行人连续整体的感受。

现状虽然有开放空间,但未进行景观视线与节点塑造,无法给人留下良好印象。

图12:建筑退界分析图

图13:现状绿化分析图 

景观设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空间的连续性。设计策略为完善行道树系统,形成在高度、色彩和种植搭配上统一、和谐的绿色线形空间。塑造第一界面的法国梧桐林荫带,在退界较深区域塑造第二层以色叶乔木、花卉、景观小品为主的绿色界面,来弥补因界面退后过多产生的不连续的空间感受。

图14:景观界面策略

针对天潼路沿线特色建筑与特色商业街道多的优点,设计中提炼出邮政文化、服饰文化、美食文化三个特色主题。并通过梳理开放空间,分析景观视线,合理选择与塑造节点空间的景观环境,使提升街道活力成为可能。

图15: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3)风貌保护

天潼路现状建筑风格多样,主要以欧式、石库门、现代风格为主。由于沿街立面的风格、色彩、材质、存在视觉冲突,不协调,天潼路作为历史道路的整体风貌给人不连续的印象。

图16:现状建筑风貌分析

现状沿街建筑底层多为商业店面,店铺面貌形式多样、店招风格繁杂不协调,易给人老旧、杂乱等不良感触。

图17:现状建筑底层风貌

本次设计以传承天潼路历史风貌、复兴街道特色为目标。通过采集历史建筑色彩与细部元素特征,对新建建筑沿街立面元素提出协调要求。重点提升区域由行人最大视角确定,调整内容包括立面装饰细部、色彩、材质、窗框、雨蓬等立面元素。协调后的街道整体色彩将以褐色系为主,辅以灰色、米色的细部装饰色。


图18:建筑界面提升设计

设计中对街道底层商业橱窗、店招、广告、立面材质等提出风格要求,力求新老界面能统一和谐。同时对历史建筑立面空调、衣架等设施提出了整治方案。 

(4)智慧管理

现状电力、电信等市政柱杆过多、密度高。占用了本不宽裕的人行道空间。且街道上空密布电车电缆、电力、电信等飞线,有如黑色“蛛网”,给人压抑的感受。

图19:现状路面设施情况

与此相反,街道上缺少诸如垃圾桶、书报亭、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夜间灯光照明覆盖度不够。给行人造成很多不便。

而步行通道上常见非机动车随意停放,路面铺装、花坛破损等的现象也暴露出街道的维护管理不善。

通过电力线地埋、以及多杆合一等手段可以为街道设施带瘦身。在完善必要服务设施的同时,还可以对各类设施进行美化、智能化升级,提升服务品质。

图20:杆柱设施布局图

在日常管理上通过引入智能化监控管理机制,构建公众一同参与的管理平台。使街道的管理与周边的社区居民、白领上班族等各类人群间的互动关系增强,更好的发挥公众的积极性,更有效和及时的解决日常产生各种新问题。

4节点设计

除了系统上的问题,天潼路在近期建设中还存在以下四个矛盾焦点。

(1)地铁站出入人流与步行通道过窄的矛盾

地铁10号线与12号线的换乘站点位于天潼路与河南北路交叉口地下,在地面南北两侧各设置了1处出入口。另根据天潼路地铁站枢纽步行出入人流量统计,工作日全天人流量38716人,高峰小时3366人。实际高峰时段两个出入口自西向东人流量为14-20人/分钟。就现状1.5米宽的人行道而言已经很难满足高峰人流通行顺畅的要求。调查发现有进2成的行人选择非机动车道步行。

目前路段内距离地铁站500米范围内,广田108广场、苏宁宝丽嘉综合体主体建筑已经落成,开业在即,中美信托大楼也即将拔地而起。这三个新建地块将提供总量30万的商业与办公面积。届时天潼路地铁站将迎来高峰时段人流量倍数增长。要解决这一冲突,提供更宽的步行道是最好的解决策略。

通过交通测算与评估,该节点现状六车道(3进3出)的路面宽度可以收窄至五车道。利用一个车道的宽度可使两侧的步行道增加到宽3.5米,有效地提高人流的通过率。同时,通过对两侧用地内沿街绿化进行改造,可有效地分解出入建筑活动人群与通过性人群,更好的疏散高峰时段大量人流。

图21:河南北路交叉口平面布局调整方案

图22:河南北路-江西北路段总平面

图23:河南北路-江西北路段效果图

(2)保护建筑路段空间不足与次干道功能的矛盾

天潼路(崇明之路-四川北路)段这短短的120米,由于两侧为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和新亚饭店两处上海历史保护建筑。建筑之间距离仅为17.5~18.5m。现状为双向两车道加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的断面形式,在功能上无法满足天潼路次干道的通行需求。而该路段规划红线32米,但历史保护建筑没有条件平移或搬迁,因此该段道路红线无法实施。

图24:崇明支路—四川北路段现状

调整方案提出合理利用有限路面资源,分时管理的策略。提出了两种备选方案。提高高峰时段的通行能力。

方案一,通过在高峰时段禁止非机动车道通行,将12.5米的路面划分为双向四车道。该方案优点在于机动车双向通行能力均大幅增强,缺点则是非机动车需要绕行,且分时管理难度大。

方案二,将非机动车道压缩至1.5米,机动车道增至3条。其中中间设置3.5米的分时变向车道,以应对各时段不同的通行需求。该方案相对方案一来说实施可能更大,且便于管理。

图25:崇明支路—四川北路段断面图

(3)新建绿地功能业态与周边人群需求的矛盾

天潼路(江西北路-崇明支路)北侧地块为顺和里旧石库门里弄社区。在规划中该地块共3637平方米将作为公园绿地建设。增加区域绿地面积无疑是好事,且周边1公里范围内缺少绿地。而拆除所有里弄建筑仅仅只建绿地,相对市中心高昂的土地成本来说无疑显得不够经济。

对于此类城市更新节点,我们本着土地集约化开发利用的原则,希望在建设时能附加更多使用者的需求进去。在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可以得出该区域缺少为周边商务、办公人群服务的早餐点、轻餐饮、户外休闲场地,而周边社区居民也没有室外健身、社交等活动的空间。

因此方案中将保留一处里弄建筑,与地下空间一起进行立体开发。该保留建筑改造升级,可提供公共服务建筑,可提供健身、餐饮、文化活动等空间。地下提供2层停车库,缓解周边社会车辆停车难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上将挖掘里弄文化元素,通过地面铺装、景观小品、景墙雕塑的特色设计来延续场地的历史记忆。

图26:崇明支路—四川北路节点绿地总平面图

图27:崇明支路—四川北路节点绿地意向图

(4)半公共空间与街道空间脱离的问题

天潼路(四川北路-乍浦路)段,北侧的108商务广场和南侧的苏宁宝丽嘉综合体正在建设中。就已有景观方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为满足绿化率指标,绿地沿道路红线连续布置,与街道空间衔接不够。

将地下空间采光、风机置于沿街道空间、产生消极景观界面。

建筑退红线空间与人行道缺乏衔接设计,对出入口区域缺少必要的景观处理。

建筑高度与步行间宽度比值过大,易使行人产生压抑感。

图28:四川北路-乍浦路段南北两侧地块原方案

针对以上问题,方案重点将一体化打造建筑退界空间与人行道空间,做到景观设计无缝衔接。并提出将高层建筑侧的消防登高面与街角空间结合,有效利用地块内的半公共空间,塑造街道活力节点。方案提出将人行道向地块内原绿化空间偏移的设计手法,使人行道两侧均有绿化带,形成林荫空间,同时也做到了区域性的绿地平衡。

图29:四川北路-乍浦路段总平面图

对于沿街立面尺度压抑问题,方案建议对原建筑立面底层增加连续悬挑雨蓬、在裙房区域设计立体绿化,从而增加人视点立面空间层次,屏蔽过高建筑尺度影响。

在建筑物出入口空间应当着力进行景观设计,通过绿植色彩与层次上的巧妙组合,结合邮政文化近人尺度雕塑,来展现天潼路历史风貌主题。沿步行道布局文化主题的雕塑、小品、景墙结合绿化不仅起到美观作用,也能对地下空间露出地表的设备房遮挡,延续主要步行区域的空间感受。

5结语

随着《导则》的正式发布,街道环境改善的要求与日俱增,如何更好的落实《导则》的理念到具体的建设项目中去,这将成为近期《导则》推广的重点工作。希望通过天潼路的试点能为其他类似街道的提升设计带来示范和借鉴作用。


本期内容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生态和园林景观设计分院(生态和园林景观设计研究中心)蔡光宇供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