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祖要慎重,史实要准确。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6-11-30
我的祖先是谁?我的家族来自哪里?近年来,寻根问祖已成为一种热潮,这是值得鼓励和倡导的好事情。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证据缺乏,资料难觅,寻根队伍中出现了一种“以传说代替历史”,罔顾事实,推翻老谱,随意嫁接,乱认祖宗的浮躁之气,人们讥讽这种行为是“找不到坟头乱挂山”。下面谨以以江州义门陈氏家族为例,说明这个问题的荒唐性和严重性。
    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朝廷下旨将江州德安县义门陈氏家族分迁全国各州县计291庄。在这次大规模分庄事件中,家谱资料记载分迁湖北通山县的有3庄,分别是“思大公,迁通山北山庄;公德,迁通山庄;宗义,与兄公德同迁”。 目前,上述宋代江州义门陈分迁名单中记载通山县的3庄,经调查核实该县仅有思大公北山庄后代居住,没有发现公德、公义后代,至于其后代去向,无任何文字记载,不知所踪。
    宋代以来,陆续有果石庄、马迹庄、崇阳庄、蒿溪庄、火巷庄等陈姓迁入,同时也有一些根本不知道庄名的陈姓迁入。明清以来,居住通山的陈姓,或因战乱,或因天灾,或因谋生等原因,又有大批人迁往他乡,其中以清代乾隆中期迁移陕西南部地区人数最多。人口流动,有进有出,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这些外迁的人群中,有一些人离家时没有带家谱,或者当年离家时年幼,或者没有文化,只知道“自己姓陈,迁自通山”,不能提供更多关于家族、祖先的的记忆,也属正常,可以理解。通常这仅有的一点点,关于家族“根”的信息会代代相传下来,并会郑重其事地记载于谱。
    不知祖宗是谁,当然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但这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的阴差阳错,制造出许多这种命运多舛、悲欢离合的家族,所以,某种程度上这并不是什么丑事。无祖无我,作为子孙,我们要追思祖先创业之艰难,感恩祖先给予我们生命。同时,我们更要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勇气,聪明又诚实的古人,他们一方面从家族声誉考量,修谱时也许会写上“义门陈通山庄”、“公德公”等零星资料,用隐晦的方式告诉后代“我们可能是通山庄公德公后代”;另一方面,他们会尊重事实,以迁移祖为一代祖,绝不会去胡编乱造。
    但是,现在有那么一小撮人,他们自称为“家族精英”人物;他们狂妄、自负、傲慢;他们篡改老谱,欺宗灭祖,弄虚作假,捏造世系。然后,他们象发现新大陆一般,手舞足蹈地对外宣称“我就是通山庄公德公后代”,直接将“公德”列为一代祖,宋代到迁移祖的十几代祖宗不知其名,他们便闭门造车,胡乱编个名字安上去。若有人胆敢持不同意见,有人说实话,他们就暴跳如雷,破口大骂,恨之以骨。祖宗岂能虚拟?这种行为就象皇帝的新装一样的愚蠢、无知和可笑,真是自欺欺人,缺德丧心,上愧祖宗,下害儿孙。 
     析其三错:
     一错:可悲。宋代公德迁移通山是事实,同时期还有“思大”、“公义”迁入也是事实,并且通山县内有其他陈姓居住也很正常,因为这个通山县又不是皇帝老儿给江州义门陈的封地,或者说只准许3户陈姓居住。所以,若以江州义门陈分迁名单为判断祖先的依据,其是公德、思大、公义三公或其他陈姓之后代均有可能,何故厚此薄彼,认准就是公德公后代?更不说公德公在通山无后代,且无任何文字记载。为了面子乱认祖,真是可悲之举。
    二错:可笑。宋代到其迁移祖生活的明清时期,数百年间,上述已经说到“陆续有果石庄、马迹庄、崇阳庄、蒿溪庄、火巷庄等陈姓迁入,同时也有一些根本不知道庄名的陈姓迁入。”在支系复杂,为数众多的陈姓人中寻找自己的祖先,无谱且无证,其艰难程度如同大海捞针,自称公德公后代岂不是无稽之谈?他姓闻之,岂不笑掉大牙!
    三错:可恨。没有铁证,推翻老谱,乱认祖宗,是对祖宗的不敬,对后代的犯罪!譬如我之子,岂可认他人为父?
    教其三招:
    第一招:尊重老谱,效仿古人,只能以迁移祖为一代祖,绝不能捏造十多代祖宗,嫁接到“公德”或某某名下。
    第二招:我祖有源,祖先姓陈,迁自通山县;
    第三招:接受事实,有所为,有所为不为,时间过去几百年,世道变幻,寻根问祖,谈何容易?将迁移祖以来的谱修好才是硬道理,耗费过多精力去考证迁移祖之上的世系,不但收获甚微,意义也不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