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阳新县谷保公是否为大冶庄才大公后代的几点疑问

 林如老师图书馆 2016-11-30
关于阳新县谷保公是否为大冶庄才大公后代的几点疑问

                                 陈儒然

    2009年10月1日,我与谷保公迁移竹山县的陈建泳宗亲,结伴到陕西山阳县寻找清代乾隆中期迁移去的族人。途中建泳宗亲跟我谈到:谷保公之前的世系,据说是从迁移四川的才大公后代处打听来的,他对这事持疑,想去四川考证。我跟他开玩笑说:我们思大公有后代迁移大冶,至今都没找到,说不定你们是我们思大公的后代呢!说笑之间,我认真翻看了随身携带的思大公迁移大冶的千八公家谱资料,之后在陕西也留心查看了谷保公后代保存的清代老谱,通过对比分析对谷保公有关情况有重大发现,对谷保公是否为才大公后代产生了疑问,现成文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四点疑问

  (一)才大到谷保公的14代老谱无记载,阳新老家新谱补加进去的14代世系是否真实存疑?

    我在陕西看到两本谷保公老谱,谱中对谷保公以来的世系记载得很清楚,但谷保公之上只提及他的父亲福一,祖父秀山,并说这是在一块祖宗牌中看到。

    建泳宗亲说,阳新老家大概在1988年参加江州义门陈大乘谱,据说从四川某县才大后代处打听才大到秀山之间14代世系,所以补加进去了这14代,但1988年之前的老谱并没有这14代的记载。当时是电话联系的,无人见到原谱,故此世系是否真实存疑。

    笔者认为:四川才大公后代的家谱,除非记载有谷保公或其父福一、祖父秀山等三人中任何一人的名字,或与之有联系的其他佐证资料,才能确定谷保公为才大公后代,如果没有相关记载,则不能确定谷保公为才大公后代。
    (备注:2010年,一次机缘巧合的机会,我在崇阳县看到《崇阳庄知升公宗谱》,从中发头现才大公之后十代世系、2012年又在咸安区大幕乡马鞍头小坑发现《新仕公宗谱》才大公之后四代世系,奇怪的是崇阳、咸安、阳新三支陈姓记载的才大公世系各不相同,这恰好反证出阳新1988年14代世系的不足信。)

  (二)"谷保公是大冶才大公后裔"这个结论可能是推测出来。

    1、老谱关于谷保公源流的记载。

    在迁移陕西的谷保公后代保存的谱序中,有几段关于谷保公这支源流的话,如:"太祖兆一公原居德安,才大公庄迁大冶,其裔秀山公、福一公居铁山,福一公之子谷保公始迁兴国。"又如"义门有曰始祖兆一公居江州,又曰厥后迁居大冶,夫由江右迁移大冶铁山者,才大公也,才大分庄时公裔未云为兆一公裔。"

    2、"兆一公"是谁?

    以上家谱资料反复提到"兆一公"这个人,根本没说才大公是谷保公的始祖。关于这个太祖"兆一公",家谱似乎想向后代交代两点:一是兆一公是德安义门陈;二是兆一公生活的地点在德安,所处的年代在才大公之前。

    值得一提的是谷保老谱对"分庄祖"才大公仅作简单交代,简直可以说是一笔带过,"才大公庄迁大冶",并无其他记录。但是对所谓的"远祖"兆一公,却不惜着墨渲染,还有专门的《兆一公序》,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连"分庄祖"才大公以来的情况都不清楚,怎么可能知道在才大公之前有个"远祖"叫兆一公呢?这一切似乎既不符合一般逻辑思维,又有悖常理,令人费解!

    反过来说,假设这个命题成立,就算"兆一公"是才大公的祖先,那么才大公的祖先自然也就是光大公的祖先,所以,只要去查阅才大公之弟光大公的家谱,看有无"兆一公"其人,如果光大公的家谱记载分庄前在德安有个太祖是"兆一公",则谷保公毫无疑问就是才大公的后代,反之则不一定是才大公的后代。

   "兆一公"是个关键的人物,"兆一公"到底是谁?是否真有"兆一公"这个人?确实值得推敲。笔者分析"兆一公"这个人也许就根本不存在,而是后人在不知其宗的情况下虚构的一个"太祖"。至于家谱之所以重点突出"兆一公"这个神秘的人物,主要是说明"祖先来自江州义门陈"、"本支人是江州义门陈后代"。

    3、综合以上资料,关于谷保公这支陈姓跟大冶庄才大公的关系,我斗胆得出这样一个推断:"我们谷保公的祖先自江州义门陈迁移大冶,因为大冶是才大公的分庄地,所以谷保公应该是才大公的后代。"显然这种因果关系是推断出来的,一些事情古人之所以不明说,甚至是打谜语给后代猜,自然是心有苦衷。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大智慧,他们总是以这种隐含的方式,向后人交代一些难以明写出来的问题,真可谓是费尽心机,用心良苦。但是洞察古人有意留下的破绽和蛛丝马迹,探究和领悟他们的真实意思,还原事情的真相,是我们后人要去做,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历史责任。

    (三)宋代以来不止才大一支迁移大冶,还有其他义门宗亲迁移大冶。

    才大公宋代从江州义门陈奉旨迁移大冶,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从宋代到元末明初,这数百年一定还有其他义门陈迁移大冶,大冶也绝对不止才大公一支义门陈人居住,这当然也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这是在研究考证谷保公源流时不应该忽视一个问题。

    比如,我地家谱就记载:约在元代,我分庄祖思大公之12代孙陈千八迁移大冶,千八公有两子四孙,其孙辈之后无记载。我们通山北山庄目前是千八公之兄千七公这一支的后人,包括外迁的估计人口数万,那么迁移大冶的千八公的后代也应该不少,这些人怎么可能神秘消失了呢?这些在才大公迁移到大冶之后,不同朝代从各自分庄地陆续转迁到大冶的其他义门陈人,不能笼统地说就是才大公的后代,都归并到才大公名下吧?也不能说凡是在大冶居住或祖先在大冶居住过的义门陈人,都是才大公后代吧?所以,谷保公是才大公以外其他义门陈人后代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四)为什么祖先源流会出现混乱和错误?
   
    一是祖先迁出时估计未带家谱,也许老家根本无家谱,后来或因战乱、或因贫困,或因路远等原因与老家失去联系,以致多年后这个移民家族人丁兴旺,其后代编修家谱时对一世祖、世次等无法查证,或道听途说,或家传口述,对家族情况无文字资料可查,故出现错误。

    二是后代编修家谱时,在对家族源流无法查证的情况下,通常会联系当地陈姓旺族,要求参加修谱,并以某种方式将自己祖先嫁接到当地陈姓门下,时间一久便被当地陈姓同化。这种情况各地修谱是都有发生,如今年我地修谱,就有一支不知源流的陈姓,要求加入我地家谱。

    二、问题的延伸:分析我支迁移大冶族人与谷保公的某些联系

    一是我们在元代确实有族人迁移大冶,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以上说的:陈千八有两子四孙迁移大冶,迁移大冶的时间在元代。我地有无族人迁移大冶这是个很重要的前提,如果家谱根本无族人迁移大冶的记录,则另当别论,之下的分析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我支与谷保公支第15代和16代均为"福"和"秀"字辈。字辈是一个家族特有的标记,也是区分其他家族的符号,有无"福"和"秀"字辈是个很关键的证据。我们第15代和16代为"秀"和"福"字辈,而谷保的父亲和祖父也是"福"和"秀"字辈,并且都是第15代和16代,代数相同。而且,谷保老谱说到太祖叫"兆一",我们迁大冶陈千八公一孙名"德一","德、福、秀"属于祖孙三代,不知"兆一"是否为"德一"之误,如果"兆一"就是"德一",则谷保公是思大后代无疑。

    但必须指出的是谷保谱"秀山"为"福一"的父辈,而我们"福"辈为"秀"辈的父辈,存在辈分倒置问题,估计是年代久远,后代修谱或立碑,出现混淆。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作为移民来说,必须待到子孙繁衍旺盛才有能力去修谱,所以修谱时都是时过境迁许多年后的事情了,并且古代读书人少,书墨金贵,一般农家对祖先的情况都是靠大脑记忆,由于缺少文字记载,对许多事情的记忆自然模糊。

   三是我们"福"字辈堂兄弟中,有"福二"、"福四"等,唯独缺"福一";"秀"辈堂兄弟中,有"秀四"、"秀三"、"秀五"等,没有"秀山"。在过去,只有有亲缘关系的兄弟或堂兄弟之间才会取有一定联系的名字,比如:按数字顺序取名等。需要说明的是,发现谷保谱对"秀山"公,还有写作"秀三"的,这估计是同音字之误,据我了解大冶还一地名叫"秀山",所以正确的名字应是"秀山"。

    四是17世谷保公估计是元末明初的人,这与我们17世祖先年代相符。且千八到谷保为六代,一百年多年,人口估计已得到繁衍。如果年代不符,假设我们17世祖是清代的人,你们17世祖是元代的人,则命题不成立。

    三、结论:尊重祖先,尊重历史,尊重实事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上述资料和证据并不是空穴来风和捕风捉影,也不单纯是巧合这么简单,有些疑问也不能从逻辑上予以合理的解释,所以,笔者认为从历史、时间、字辈、世系等因素来综合分析,我认为:义门分庄时才大公领受大冶庄是事实,但不能说凡是从大冶迁移出来的陈姓一定就是才大公后代,故谷保公是才大公后代的说法证据不足。
    什么都可以错,但错认祖宗岂能容忍?在不能辨别真相的前提下,尊重历史,尊重实事,将问题留给后代研究是最好的选择。
    以上为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还请包涵!谢谢!

附我地家谱资料 :

十二世  千七  生  仲才、仲智
        千八  生  仲文、仲武  俱迁大冶
        千九  生  仲仁、仲义、仲礼、仲信
  十三世  仲才  生  德华、德祥、德信

仲智  生  德亨、德荣
        仲文  无传
       仲武  生 德一、德二、德三、德四   俱迁大冶
        仲仁  迁兴国
        仲义  迁广济
        仲礼  迁富川教化里  
        仲信  迁富川朝阳里

十四世  德亨  生  福八
        德荣  生  福六,字如享,自殿林返迁故居北山下
十五世  福八  无记载
        福六  生  秀四,字子元

十六世  秀四 生贵祥、贵华、贵和

十七世  贵祥、贵华、贵和

 
                                       二00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