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辛苦并没有换来学生对课堂的浓厚兴趣,问题出在哪里?这2个方法请拿走

 昵称10980954 2016-11-30




认识游琼英

游琼英,成都泡桐树小学(天府小区)教学部副主任、教育部国培专家。




文|综合整理

编辑|田佩

图片|堆糖网


一个从农村出来的中师生,在一个既偏远又落后的川东小镇上教了10年书才考调到成都,现在何以能在各种大场合频频崭露头角?细细想来,至今都缺乏登台展示技巧、语言也不幽默、表达缺乏激情的我,之所以能有机会登台亮相,那是因为自己的专业表现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回顾我的专业成长之路,除了一路上有良师益友相助、有书籍理论滋养,还得益于教育教学研究这个“加油站”,为我注入了专业行走的能量。

在教师生涯初期,我被动担任小学一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数学教学工作。期间参加了数学学科的“三算结合”的教改研究,收获很多,也慢慢爱上了“研究”。


从讲评课改革到分享式教学


之后,我考调到成都的学校,面对新的教学对象,面对城市家长对老师的高期待以及压力,我一度十分迷茫,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更加努力工作。

可是令人苦恼的是,自己的辛苦并没有换来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怎样才能突破教与学之困?

曾经的研究经历, 使我自觉地选择从研究入手,寻找改进教学的突破口。 我当时正在教六年级下期数学, 教材上的内容除了两个单元的新课外,都是整理与复习课、练习与评讲课。 我就先从“评讲课”入手,反思自己的评讲课:总是讲得口干舌燥、声音嘶哑,学生还不领情,成绩好的同学嫌我啰嗦、懂了还在讲;“后进生”认为我讲得太粗,不会的依然不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查找资料,了解别人的做法,以期借鉴经验。而遗憾的是,获得的信息主要是中学老师在研究“讲评课”,探讨详批精讲、略批详讲,主要是研究老师的“讲”,没有把学生的“学”放在研究的主体位置。 看来只好自寻出路。 于是,我访谈学生“你希望讲评课怎么上?”多数学生认为,“让我们自己先改,不会的可以同学讨论,讨论不出来,老师再点拨。”

问道于学生,使我寻找到对策。通过反复实践,我总结出了评讲课“四步走”策略:第一,自评自改,解决粗心问题;第二,互评互改,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第三,师生点评,解决共性问题和难度最大的问题;第四,举一反三,强化薄弱问题。接下来,我又把评讲课的经验迁移到练习课、综合实践课、新授课上,逐渐形成了“自主学习——同伴互助——全班分享——总结反思”的学习流程。

后来遇到任景业老师,他认为我的做法与他提出的“分享式教学”理念不谋而合。于是我又一头扎进分享式教学的实践研究中。从此,我从前台退到幕后。我常常站到教室的最后面,看学生在讲台上时而侃侃而谈、时而与台下学生互动、时而课堂响起激烈的争辩……课堂上,我经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话语:“我的思路是……,你们有什么问题和建议?”“我有疑问……”“我有补充……”“我有建议……”“我不同意……”“我有发现……”由于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样,分享课堂有序了,课堂生动活泼了,学生学得愉快了,我教得轻松了,教学效果也好了。

下面, 以北师大版 《数学》 四年级上册 “路程、 时间与速度” 为例, 谈如何开展分享教学。

一、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

师:(出示课件)汽车总动员来了两辆车,卡车2小时行了120千米, 大客车3小时行了210千米。看到这两条信息, 你想知道什么?
生: 谁跑得快一些?
生: 卡车和大客车1小时共行多少千米?
生: 卡车和大客车1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师: 你们最想挑战哪个问题?
生: 哪辆车跑得快?
师: 那好, 咱们就先来解决 “谁跑得快” 这个问题。卡车和大客车为了这个问题争吵起来了, 卡车说:“我的时间比你少, 我跑得快。”大客车反驳道:“但是我跑的路程比你远, 还是我跑得快。” 听了它们的争论, 你有什么想法?
师: 有同学在笑, 笑什么呢?
生: 我觉得它们的时间不同, 路程也不同,不能这样比。
生: 要算平均的路程。

我把情境给学生,学生因好奇而发现和提出了许多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 引导学生筛选出本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学生自己的问题才是真问题, 学生才会主动去探究,这就是分享教学尊重学生的体现。

二、方法由学生自己去探究


1. 独立思考

师:(出示学习单) 到底该怎么比呢?把你的方法记录在学习单上, 用红笔圈出不会的问题。


 

学生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时间相同比路程。

比1小时的路程。(60.38%,这是课后统计的,下同)


 

比2小时的路程。(28.30%)


 

比3小时的路程。(16.98%)


 

比6小时的路程。(7.55%)



 

比7小时的路程(0.94%)


 

路程相同比时间。(0.94%)



 

2. 分享交流

师: 请组长组织本组同学交流困惑和不同的方法, 倾听的同学做好笔记并评价。(教师参与各小组讨论, 了解学生中好的方法和存在的困惑)
师: 通过小组交流, 你学到了新的方法吗?
生: 我学到了画图法。
生: 我学到了假设法。
生: 我学到了可以比2小时的路程。
学生根据 “谁跑得快” 这个大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方法精彩纷呈。优秀的学生用了5、 6种方法,最少的学生也用了1种方法 (比1小时的路程)。这充分说明, 只要教师敢放手, 学生就能探索出精彩的方法。学生独立探索出的方法希望能与别人分享, 于是先小组分享, 再全班交流, 学生相互启发和学习, 补充完善自己没有想到的方法。这充分体现了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究的理念。

三、联系由学生在分享中总结

师: 请四位用典型算法的同学组成临时小组和全班分享方法。下面的同学干什么呢?
生: 边做笔记边认真听。
生: 还要评价、 反思。
生: 有什么问题就直接提出来。
师: 好, 现在开始分享。
教师退到学生的位置上, 讲台全部交给四位学生。

学生分别采用了讲评式(台上学生讲, 台下学生评)、 问答式(台上学生问, 台下学生答), 促进全员理解每种方法。


基于“复习单”的翻转课堂


2012 年 9 月,我被调到了现在的学校,每节课只有 30 分钟,节约出来的时间,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跟同类学校比起来,数学教学时间大打折扣,而教学任务和质量要求不能打折, 学生的学习能力更不能缩水。

怎么办? 又只有求助于“科研”。 我开始把“翻转”和“分享”两种理念融合起来。

下面以北师大版 《数学》 五年级下册 “长方体 (一)” 的单元复习为例, 记录“翻转+分享”的教学过程, 求教于同行。

一、课前, 学生完成复习单

【我的整理】翻开课本第11~21 页, 回顾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有什么联系, 请用网络图整理出来。

【我的易错题】翻开课本或练习册, 选出3道容易错的题。如果你选的易错题比较好, 就可以在全班考考大家!


 

复习单设计了三个模块, 第一模块 “我的整理”, 让学生自主整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并沟通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 使得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化。第二模块 “我的易错题”, 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容易错的题目, 强化印象,同时在课堂上分享, 提醒其他学生注意。第三模块 “我的困惑”, 让学生通过自主整理和复习, 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或新的困惑, 保持持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课中, 基于真问题进行分享

课堂上, 教师基于学生整理和复习中的真问题进行了分享, 重点是沟通联系、 查漏补缺、深度质疑。


1.相互分享, 沟通联系
同桌互看, 发现问题

师:今 天 ,我 们 一 起 来 复 习“ 长 方 体(一)”。(板书课题)
师:课前,每位同学根据复习单进行了自主整理, 现在请同桌相互看看, 对照别人的作品,你能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吗?(同桌互看)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问题和不足?
生1: 我的整理没有重点, 把所有知识点都写出来了。
生2: 我没有归纳方法, 全部是知识点。
生 3: 我只整理了 3 节的内容, 应该整理4节。
生4: 课与课之间的联系没有整理。
生5: 我的整理书写不工整, 有点乱。
生6: 我没有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生7: 后面的整理过于草率。
生8: 展开与折叠有出错的地方。
生9: 我的整理缺少展开图。
生 10: 我只是把每节整理出来,没有找联系。

(根据学生的发现, 板书: 内容不全面、 重点不突出、 缺少联系、 有错误、 没有画图、书写不工整、 草率等)
学生通过相互看复习单, 发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自主整理和复习的标准, 学生可以按照标准评判他人的作品、 修正自己的整理。同时, 这些问题也为后面的探究提供了资源。


小组合作交流


师: 你们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很了不起。我们怎么来解决问题呢?
生1: 向同学学习, 吸取优点。
生2: 重点用红笔勾画出来, 非重点用铅笔。
生 3: 在每个课题里面寻找知识之间的关系。
生4: 按照编排顺序去找联系, 画网络图来解决。
师: 本单元有四节内容, 每组推荐一幅整理得好的作品, 选一个内容进行重点准备。还要请一个组来找联系。
(小组交流开始, 教师巡视各组, 看看是否每个内容都有小组选, 每个组都能推荐出最佳作品)

全班分享

(1)分享第一节

师: 请杨同学这一组来分享第一节, 其他选第一节的组可以补充完善。

出示作品:


 

生1: 我们小组分享第一节 “长方体的认识”,这里有棱长、 顶点、 面。面的形状我画错了。大小关系是正方体的各个面是一样的, 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长方体的棱分成3组, 每组4条。正方体的棱长都一样。有补充的吗?
生2: 我有补充,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宽+高)×4,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有补充的吗?
生3: 我有补充。能不能在黑板上画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生 4: 长方体用字母 a、 b、 h 分别表示长、宽、 高。正方体的棱长都一样, 所以可以用同一个字母a。
生5: 长方体的面有时是长方形, 有时是正方形。
师: 有模型吗?
生5:(指着模型)有。这个长方体相对的这两个面是正方形, 其余四个面是长方形。
生6: 长方体相对的面是相同的, 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相同的。

这样,我们进行了4轮的分享。

(2)好题分享, 查漏补缺

师: 同学们看看黑板上这几块内容, 本单元的重点是什么?
生: 表面积。
师: 课前, 你们把自己的易错题进行了整理,现在请每个小组迅速推荐1道好题与大家
分享, 可以采用讲评式或问答式。
学生展示易错题 (部分):


……
通过展示易错题, 一方面自己加深印象,
另一方面提醒其他学生注意。

三、课尾,提出问题

学生课前独立完成复习单时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1. 球体的表面积怎么算?

2. 为什么正方体属于长方体?

3. 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4. 长方体展开图包括了正方体展开图吗?长方体有多少种展开图?长方体有无数种展开图吗?

5. 正方体的棱可以随便定长度吗?

6. 长方体的表面积与长方体的体积有关吗?

7. 为什么拼与堆, 露在外面的面积不一样?

8. 计算表面积,还有其他更好的计算方法吗?

9. 一个棱长为3 的正方体,随便取下2 个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表面积会变化吗?

10. 三视图一定是求露在外面的面积的最好方法吗?

学生的猜想为进一步的学习埋下了线索。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可能提出这么多好问题, 这说明了 “翻转” 的价值。

现在,我校自主开发了“数据分析的云平台”,录制了突破学习难点的“微课”。 我打算把纸质的学力单变成电子文档推送到平台上,让学生在电脑或平板上完成,当遇到困难时可以观看微课视频。 这样,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高效,而且有利于教师对平台上留下的学习过程与效果的数据进行快捷分析,读懂每个学生的思维路径和情感态度,以便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教育科研,使我的专业发展之路“顺风顺水”,我拥有了教师这个职业的自豪感。 我感恩教育科研,并将一直让它伴我前行。

本文综合自作者文章《研究:专业行走的“加油站”》《问题、探究、分享——以“路程、时间与速度”为例谈分享教学三部曲》《如何用“翻转+分享”理念来上复习课》等。

本文为综合整理,如有侵权,烦请作者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