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一线当老师,而且还是很多人眼中的重点学校的老师,所以,就常常会有朋友打电话来问起小孩上学的事情,不仅仅朋友电话来问,还有朋友的朋友的电话来问,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孩子的年龄段从幼儿园到高中不一而足,更有奇葩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就打电话过来问我,怎么能够上你们学校,上你们学校的初中或者高中需要什么条件,这想法可真够长远的,这样的未雨绸缪也未免太早了点儿吧。
这些来电咨询的朋友,都充满焦虑,把我当成了《十万个为什么》,要从中找到答案。不过还好,每次一通电话之后,我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焦虑。最初我不太能理解为人父母的这种焦虑。后来,有一次,我儿子一岁多的时候,第一次发烧,找一个儿童医院的家长帮忙挂号看病,家长看了看孩子,很淡定地说没事儿,过两天退烧了,就好了。但我看着孩子烧得红扑扑的小脸,还是非常焦虑。这时候家长问起他孩子的学业来,说语文学不好怎么办,上课不听讲怎么办,将来上什么学校等等,这回换他焦虑,我淡定了,我给他摆事实讲道理,掰开揉碎来说一说,但感觉上他的焦虑虽然有所缓解,但依然还是焦虑。
经过这件事,我忽然明白了,原来我们的焦虑来源于对某一个事情的未知,因为未知,所以缺乏掌控的能力,因为不能掌控,就担心和脱离预期的轨道,由此,焦虑就在所难免。
准备写上学择校这个话题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也思考一段时间了,但是,今天开始写起来,依然觉得不好把控,因为这个话题实在太大,涉及到的因素实在太多。公办学校、私立学校、在家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家庭、学校、社会;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体力精力;甚至会牵涉到雾霾、性别,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等等,这诸多因素排列组合起来,具体到每一个孩子可以说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数量之多,一定非常惊人。
因此,不可能面面俱到,这篇文章,我只能择其要,大略来说说一下这样几个点:
首先,要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
“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虽然在国家层面可能只是一句口号,但具体到每个家庭,就转化成了扎扎实实的行动,为培养一个孩子不遗余力。我们很多家庭把培养孩子,当成是一笔投资,期待更大的回报。甚至为了这个不可预期的回报,砸锅卖铁,这种不惜代价的非理性教育投资行为,不仅仅带给家庭中的成人巨大的生活压力,甚至牺牲了最基本的做人的尊严,实际上也带给家庭中的孩子以巨大的压力,觉得自己如果不能出人头地,就对不起父母,这样的心理重压之下,常常造就的是一个扭曲的灵魂。
教育投资不是为了要有更巨大的回报,如果非要说回报,那最好的回报就是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完整健康的个人,而不是一个只会工作的赚钱的机器。因此,教育投资要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量力而行。
其次,要考虑孩子未来的求学道路。
这是一个大方向的问题。是准备让孩子将来出国读书,甚至出国工作;还是就准备在国内读书,在国内找个踏踏实实的工作。这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因为道路不同,所需要准备的就会有所不同。比如,这两条道路对语言的要求是不同的,虽然随着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的到来,即使在国内也应该懂一些外语,但到了国外,对于外语的要求更高,因此,就需要提前有所准备。
当然,除了不同之外,也有相同,比如,孩子的最基本的会做人,会求知,会办事,会生活的能力,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都是需要的。
再次,要考虑不同类型教育的优缺点。
公立教育、私立教育、在家教育等,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不足。公立教育相对收费较少,学生的基础打得也比较扎实,在应试方面,有比较独到有效的办法,相对来说,学业负担较重,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方面普遍做得不够。私立教育收费较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学业负担较轻,能够较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但基础方面则不是很牢固。在家教育更能够因材施教,但即使有能力给孩子提供各个不同学科的教育,但孩子和同龄人接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际交往能力的缺失。
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所取舍,当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舍什么,取什么,就不仅仅需要智慧,也需要相当的勇气了。
最后,教育的第一要素永远都是家庭。 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父母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无论多有钱,也不要觉得我可以用钱购买到孩子教育需要的一切。父母这种角色能做的事情,不是花钱就能买的到的,需要陪,更需要伴。如果父母本身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孩子也会爱读书;如果父母本身是修养很好的人,孩子也会成为修养很好的人,这都是大概率事件,反之,如果父母不爱读书,本身修养有问题,孩子厌恶读书,出口成脏也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总之,教育上的事情,宜慢不宜快,宜迟不宜早,宜拙不宜巧。有时候,慢一点,迟一点,拙一点,看起来似乎是落后在起跑线上了,但人生是一场超长的马拉松,我们还有很多机会去不断调整,但如果用力过猛,太快,太早,太巧,则可能后悔莫及,想要调整都没机会了。看看每一年中高考之后的社会新闻,你就知道我说的是什么了。
当然,慢,迟,拙,不意味着没有行动,该有行动还是要行动。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不仅仅要动脚,更要动脑。子曰:“多闻,则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闻,多见非常重要。近期,在北京,将有这么一个国际学校的联展,有需要的朋友不妨去看一看,了解一下,不一定非要上国际学校,但多了解一下,比较一下,总是有好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