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永《真草千字文》vs王羲之《兰亭序》:意趣相同但是……

 伯乐书香小屋 2016-12-01

许以熟知,先以真知。



智永


导语:


智永,名法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活于南朝梁、陈和隋年问,具体生卒年代不详。他俗姓王,是书圣王羲之的七世孙、羲之第五子徽之的后代。

 
  智永在书学上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发明'永字八法',即以'永'字的八个笔划作为典范,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关于'八法'的起源,有人认为是蔡邕、王羲之首创。但即使是王羲之首创,它的广泛传播也是与智永的努力分不开的。没有智永,'永'字八法很可能失传。智永为'永'字八法的流传和发扬,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其二、临集《千字文》,开后代书法家写《千字文》之风气。《真草千字文》,是由一千余字编集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这类文章古代即有,但智永所写的千字文影响最大。从传为智永亲笔的日本墨迹本真、草《千字文》看,草书与真书分列两行,草书在右,楷书在左。楷书用以释读草书。这种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是智永首创。既便利释读草书,又能使人同时欣赏·到他的两种字体。后来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颊,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为六体《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传) 每页29.3×14.2厘米 日本私人藏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完全师承了王羲之的草字法规。王羲之的方折之笔,以及王献之的长形字态和点捺俊美的逸笔,都在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他的楷法,是以草字的笔调来写楷书,和写草书一样,喜欢在每一个字内,加上一二重笔,使字态更为生动活泼,略似'行楷'。唐宋以来的书法大家,十分喜爱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尤其是书僧怀素、高闲、贯休、梦龟、文楚等人,都以智永的笔法为楷模。


  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称赞智永《真草千字文》日:'秀润园劲,八面具备。'所谓'八面具备',是说智永运笔相当灵活,八面有势,写出的字能体现出八面力到的态势。


  苏轼认为,'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说智永'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四向,沉著收束。'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云:'智师《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晋 王羲之 兰亭序 冯承素 摹(神龙本画心 ) 纸本 24.5X69.9cm


  智永的书艺得到世人普遍好评,在于他继承二王笔法,又有所发展。拿王羲之《兰亭序》与他的《真草千字文》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永楷书笔法具有《兰亭序》的意趣和动势,特别是用锋的变化。但仔细欣赏可以发现,他的楷书与二王父子的书法还是有区别的。如清代何绍基所说:'二王楷书,具带八分体势',而智永楷书则'此视之觉渐远于古'。这'远于古'的意思,其实是智永把当时楷书中遗留的古拙之意,即隶意,已全部扫除了。尤其结体的处理,别具匠心,因势利导地使上下结构偏长,让左右结构偏宽,并有一定的穿插错落,打破了平缓的格局,从而取得了生动的艺术效果,加上他的用笔呼应紧密,笔势相连,牵丝脉络,清晰可见,颇具天真烂漫之趣,形成了'帖学'流美的风格。


  智永在永欣寺阁楼学书三十年,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 本,向浙东各寺各赠送一本。智永认为,学书之人只要有这样一千个字刻骨铭心,就可心手相应,臻于妙境。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当时已广为流传,对后世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智永《真草千字文》宋拓关中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三,智永的书法理论著作《心成颂》,是对书学的又一贡献。这部著作没能保存下来,而智永的弟子智果的同名著作流传至今。智果也是当时有名的书家。有人认为,传为智果所作的《心成颂》,很可能就是智永的作品。《心成颂》篇幅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包括书写的姿势、字体结构和布局等,是从原则上微观地为学书者指明途径。


  智永的书法传人众多,除佛门弟子外,唐初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也曾从他学书,得其真传。虞世南后来成为唐太宗的书法老师。盛唐书名赫赫的张旭,也是智永的后学,可见智永书法艺术影响之大。


  智永书艺的精熟,与他天资高且勤奋,又有家学渊源有直接关系。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书艺上的成就,也是由时代造成的。隋唐之际,整个社会对书法都十分重视。帝王、文人雅士、僧人道士都热衷书法。唐代开设各类学校学书法,并把书法作为取士的标准之一。这种种举措,必然促使书法在艺术上的不断提高。禅门书家层出不穷,正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僧人一方面为弘扬佛法,抄写经书而学习书法;另一方面,有一手绝妙的王体书艺的僧人,可获得王公贵族和士大夫的重视,能够轻易地在士大夫中找到知音和追随者。


  佛教禅宗的盛行,也为隋唐书法艺术增添了新的色调。禅宗精神对于人称'永禅师'的智永,自不必说,深得智永禅书精髓的虞世南,对禅宗的'性白天然',对书道的'源于心悟'深有体会。他认为书道玄妙,必须依赖于自然的神遇,而不能凭借外在的追求。若想获得书法的奥秘,只能是自性一悟的结果,而非凭借摹仿获得。'妙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笔髓论·契妙》)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感受。



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