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瓷之色》

 自华居 2016-12-01


出版信息:马未都.瓷之色[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1 .


能在单位的资料室里找到这么一本还算新、有插图、作者还认识的书看看还真是需要多扫上几分钟的。这也算是我专业自学的开始,其实,我也只是想借此机会聊一聊我的一点点学习体会。

      河南省博物院

   

     还记得几年前去河南省博物院,那里馆藏的展出的陶瓷让人惊艳,造型之精妙,制作之精巧,颜色之丰富让人不经感叹我国先民的智慧与巧妙。在《瓷之色》中,马未都先生更是用古代文人的诗词来表现陶瓷的釉色,将中国文化的底蕴发挥到了极致。例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来形容白釉;“雨足郊原草木柔”用来形容青釉;“摘尽枇杷一树金”用来形容黄釉;“影落明湖青黛光”用来形容蓝釉;“玉碗盛来琥珀光”用来形容酱釉。

                   光绪款斗彩描金碗  平原博物院藏


釉是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古代匠人利用不同的矿物属性,经过烧制后使陶瓷呈现不同的颜色。例如:青釉以铁作为呈色剂,红釉以铜作为呈色剂,蓝釉以钴作为呈色剂。当然,一种自然元素获得的难易程度也成为了此种釉色在历史长河中出现早晚的关键。


                     绿釉鸡冠壶 平原博物院藏


         康熙款黄釉暗云龙白里瓷碗 平原博物院藏


   乾隆款霁蓝描金瓷盘 平原博物院藏


列举一个清代最富盛名的红釉“郎窑红”的现代配方:烧料1.6%、寒水石0.4%、白玻璃1.2%、陈湾67.6%、叫珠子0.4%,晶料0.4%,高岭土0.4%、二灰22.5%、铜花0.4%、绿玻璃3.2%、玻璃0.8%。按配方称料,湿法球磨,细度为万孔筛余0.3%。上釉时,釉浆含水率为50%,以捺釉法施于坯胎,釉层厚度为1.5~2.0mm。烧成时,放置在镇窑位的2~4路,以还原焰烧成,烧成温度为1300℃。


                清康熙 郎窑红穿带瓶 故宫博物院藏


从陶瓷二字当中我们就能分析出来,陶瓷分为陶器和瓷器两部分,二者又有着怎样的差异?

1、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2、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3、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4、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5、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


                    三彩骑马女俑  洛阳博物馆藏 

                 三彩蓝釉白斑马  洛阳博物馆藏

               三彩高胡帽男牵马俑  洛阳博物馆藏


最早的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国第一只釉陶罐诞生于今河北地区的磁山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年。而作为成熟瓷器的青瓷出现于东汉晚期。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尤其是汉代以后,陶器有了突飞猛进的改进,就是在陶器上施釉,也就是我们说的釉陶。唐三彩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种釉陶,全称唐代三彩釉陶器。因为陶器远不如瓷器坚硬而且防水性能也差,所以三彩在唐代主要是作为明器而存在的,即古人的陪葬物品。

至此以后,青、白、黑、酱、黄、绿、红、蓝、官、色斑、仿生釉等接踵而至,装饰千变万化,其中所蕴含的文学、美学、哲学等诸多意义是古代匠人与文人的最初愿望,也使得China成为世界的焦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