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在前,便在后

 天马星空518 2016-12-01

不在前,便在后

 

(一)

用句狗血的话说,我和阿健是亲亲的发小。

小学那会儿,都在县城三小,属于那种从小就被定位没啥出息也没啥背景爱咋咋地的学生的学校,拢共三个老师三十个学生,一二三年级一个班,四五年级一个班,纯粹是放养式管理。那时还没义务教育,但大人们都一致认为上学是必须做的事情。

阿健是外乡人,父母不详,寄居在县城本家的一个叔叔家里。叔叔是码头的搬运工,一生未娶,视阿健为己出,省吃俭用,尽可能满足阿健像个正常家庭里的孩子的一切需求。听阿健说,叔叔是早些年从家乡逃荒过来的,有一身好力气,啥苦都肯吃,深得工友们的信赖。我和阿健也常去码头玩耍,免不了受他叔那帮工友们的戏弄,只是他叔从不恼怒,总是看戏似的在一旁傻笑。

我俩不止一次地发誓再不去码头了,可巴掌大的县城除了码头热闹些,也没个好玩的地方,于是我俩一边发誓再也不去,一边又兴冲冲地再去。阿健的叔叔总是很忙,只要码头上来船,不管多晚,不管吃没吃饭,披上衣服就走。

阿健必须得学会自己做饭。这也是长大后阿健生存能力特强的主因,甚至是他日后成为“厨神”的伏笔。我也吃过几次,没啥特别印象,更不以为荣,直到阿健彻底火了之后。

在我初三下学期的一天,听大人讲阿健的叔叔死了,好像是痨病,咳血死的。在这之前的两年我已经好长时间都没见过阿健了,确切的说是在小学毕业后,阿健就辍学了,用他的话说,上学没劲儿。有段时间我很羡慕他。至少自己可以为自己做打算,而我不能。

之后,关于阿健的消息越来越少,倒是他叔叔的工友们很照顾他,时不时接济一下。而我一直被初中的学业裹挟着,没时间也没心情去眷恋那段虽然难忘但却短暂的小学时光。

(二)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县城报社当编辑。

如今的报社工作大不像从前舒坦。各种快餐式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满天飞,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看传统媒体了。当年我到报社工作的那份荣耀现在已所剩无几,房贷压得我喘不过气,上大学那会儿对文学的痴情与执着更像是当下二年级的小正太跟小萝莉的表白,奶声奶气。都说三十而立,我咋还没立呢?

再次与阿健见面已是二十年之后的事情了。

那天县城的一个暴发户请我们报社的人吃饭。说起缘由真张不开嘴。这个暴发户不知通过什么关系直接找到我们社长,央求我们帮他整理家族年鉴。我们总编还没来得及婉拒,结果就被这个暴发户拿出的三万元辛苦费给震得合不上嘴了。总编立刻满脸堆笑地应承下来。之后,我们一合计,家族年鉴有球搞头,也就三个晚上的事,看在钱的份上,就当便宜这孙子了。操,真是知识改变命运啊!

吃饭的地儿是在县城最豪华的饭店——王府酒店。我是长这么大头一回来啊,估计报社其他人跟我也差不多。满桌子的菜,我们愣是有一半叫不上菜名。刚开始我们几个还有点矜持,只见总编一个眼神过来,七八双筷子齐刷刷动了起来。管他是什么菜,统统大快朵颐。别说,这感觉就是爽!

高潮在最后一道菜。

酒店经理亲自带领大厨现场制作看家菜——乌龙戏珠。一条刚宰杀的乌梢蛇和蛇卵在各种辅菜的映衬下,华丽而残忍。只见大厨把调制好的汤料往上一浇,吱的一声,香气顿时弥漫,贪婪的唾液充斥在嘴里,让我们这群旁观者丑态百出。

掌声过后,大厨抬起了头。

刹那间,我被那个好久远好熟悉好亲切的眼神狠狠地戳了一下。

(三)

一件啤酒之后,我和阿健回到二十年前。

“你知道吗?”,阿健的眼里没有丝毫酒意,浸满了泪水的眼神像个迷失的孩子。

叔叔去世那会儿,我像个突然断了线的风筝,同样是一个人做饭给自己吃,心里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怕。你上初中了,再没人陪我去码头玩了。那个时候我就对自己说,要换个活法。

阿健的眼泪终于滴落在桌子上的啤酒杯里。我们忍不住又走了一个。

我也不知道该去哪。反正县城不想再呆了,于是混进了码头上的船。不知走了多久,实在饿得受不了了,船一靠岸,我就溜出来了。这才知道是到了南方。

后来被一对卖菜的夫妇收留了,帮他们招呼菜摊。有一次,来了一个买菜的老头,专挑个小的油麦菜。我看他年龄不小,就在价格上照顾他。一来二去的,成了熟客。人们都叫他“三爷”,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是他的左手只有三根指头。

“阿文,人得信命啊!”。阿健突然的感慨让我不知所然。“就是这个三爷让我彻底改变了命运”。

原来这个被尊称为“三爷”的人是当地一家大酒店的主厨,有手绝活叫“翡翠鲑鱼卷”。这道菜对原料极为苛刻,尤其是油麦菜,每棵只取中间的一片叶子,个头不能大,成色不能老,颜色还要不浓不淡。最主要的是,三爷从不用高汤处理油麦菜,只用自己秘制的蘸料刷一层即可,但味道与鲑鱼浑然一体。三爷还有个特殊的规矩:每天只做三份“翡翠鲑鱼卷”,且只给他认为懂得这道菜的食客享用。谁能吃到这道菜,简直就是档次的象征。这些安身立命的秘密都是阿健在成为三爷关门弟子之后才知道的。

当地大多数食客都晓得这家酒店有个叫“三爷”的大厨,以及他的拿手绝活“翡翠鲑鱼卷”,却鲜有人认得到他。即便是三爷成为阿健菜摊的熟客,阿健也压根没把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跟大名鼎鼎的主厨联系在一起。直到一次理论,阿健才觉得这个老头可能不一般。

(四)

有一次碰巧,三爷光顾阿健菜摊的时候,只剩下几棵小的油麦菜,于是阿健便想着做个顺水人情。

“大爷,今天就剩这几棵凤尾了,您拿去,就当是回馈老顾客了”,阿健笑眯眯的说。

三爷的表情跟以往一样,没吭一声。

阿健以为三爷不中意,赶忙说:“要不,您再到别地儿看看,下回,我保证给您留点好的”。

三爷依旧没吭声,也没挪步,从兜里拿出一支烟。阿健赶紧给点上,心里吃不准这老头到底啥意思。

“捞仔,多大了?”,三爷眯着眼哼了一声,

“噢,老伯,我今年刚满十六”。阿健连忙道。

“嗯”。

……

阿健看这老头一时半会儿没走的意思,心想反正菜市这会儿没啥生意,正好聊聊。

“老伯,您跟我讲讲,为啥您每次只买凤尾,而且专挑小个的啊?”

三爷抽完最后一口烟,盯着阿健,低声反问道:“你说呢?”

“哦”。本来阿健是没话找话,不成想给自己问了个问题。不过,阿健卖菜也有些时日了,好歹能摸索了一些门道。

“这凤尾啊,吃的就是嫩梢。您想啊,现在的人都喜欢又大又绿的,正常的凤尾,哪有那么大个儿?还不是化肥催的?可味道就差点了,远比不上这些正常生长的小个儿”。阿健一边把话往这老头习惯上靠,一边指着跟前的几棵小点儿的油麦菜。

“以前都做过什么啊?”

“让您见笑了,我也没上过几天学,人笨,啥都不会。除了卖菜,还真没做过什么”。阿健见这老头东一句西一句的,便随口说了实话。

三爷这回没吭声,拿起那几颗剩下的小个油麦菜,朝阿健点了点头,算是谢过,转身走了。

阿健隐约听到三爷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话。

“菜跟人一样啊。不在前,便在后。”

(五)

三爷正式收徒阿健的仪式是在三个月之后。

至于仪式的隆重程度远非阿健以及收留他的菜摊夫妇所能想到的。除了阿健,谁都知道,阿健这小子真是走了狗屎运了。

阿健和三爷那次搭话之后的三天的一个下午,阿健正和菜摊夫妇吃饭,有人敲门。

“请问,这是蔡旺先生家吗?”

阿健一愣,蔡旺?这好像就是义父的名字啊!先生?

义父赶紧搭话:“是,是,是,您找我?”

只见来人顿时毕恭毕敬地向义父打手作揖。“恭喜!贺喜!蔡先生果然不凡啊!佩服!佩服!”

阿健一家人一下子全愣在那儿不知所措。

来人干咳了几声,这才讲明原委。“在下是远东酒店经理严某,受酒店后厨头牌大师傅华三爷委托,特来拜访。”

“华,华三爷”。义父好像明白了什么,赶紧让座,吩咐老婆子赶紧沏茶。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华三爷,也就是那个当地人都知道的会“翡翠鲑鱼卷”绝活的三爷,也正是经常光顾阿健菜摊的那个怪老头,想收阿健为关门弟子。

远东酒店严经理道明原委,放下贴书,临走的时候特意拉着阿健的手,半分羡慕半分讨好地说,“后生可畏,多多关照”。

屋子里又剩下他们三个人了,可气氛却大变。

此时的菜摊夫妇可真像是中了头彩一样,欢天喜地。一个盯着阿健感慨万分,一个忙着炒菜热酒。倒是阿健继续吃着碗里的饭,心里寻思着:什么情况啊?

“儿啊,咱们家可积了大德了!谢谢菩萨!谢谢菩萨!”。望着义父母喜出望外的神情,阿健这才意识到,刚才那个人可能带来了一个好消息。还有什么比得上白天买菜下午回家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还值得高兴的事吗?

直到七年后阿健风风光光接连处理完义父母的丧事后,才真正回过神儿来。能拜三爷为师,对这对风里来雨里去勉强为生的菜摊夫妇来说,不亚于改门庭换天地。

(六)

拜师仪式的头一天,当地报纸的广告版破天荒的只有几个硕大的红字:市烹饪协会恭贺华三大师傅喜收关门弟子阿健。

当天,阿健穿着义父母花了一个月收成才置办的新衣裳,先是郑重地向祖师爷伊尹的画像磕头上香,再是向三爷磕头敬茶,最后向烹饪界的各位前辈以及他的师兄们作揖问安。当阿健从三爷手里接过拜师礼——一把刻着“三”字的精致的紫铜菜刀后,四周的人群沸腾了。锣鼓和震天雷响彻大地。

从此,阿健又多了个名字:小老大。后来阿健才知道,这即是对关门弟子的尊称,又是对他将来地位的暗示。

学艺绝非易事,更不象拜师仪式那样轰轰烈烈人人垂涎。光那些个阿健熟悉的再不能熟悉的土豆,就整整让他学了一年光景。在此期间,三爷还是像以前在阿健菜摊上买菜一样,极少言语。好在阿健的义父母以及其他师兄反复叮嘱,阿健这才坚持下来。直到有一天,三爷让他当面切一盘土豆丝。被布蒙着眼睛的阿健,神情自若地一口气切完。粗细均匀,根根分离。旁人大声叫好。三爷依旧绷着脸,一声不吭。

“九百一十三根”。阿健毕恭毕敬地把盘子端到三爷面前,轻轻说了一声。旁人一愣,三爷这才掩不住喜悦地“嗯”了一声。

多年之后阿健第一次赢得“厨神”称号时,才悟出来,这是三爷在练他的性子。

告别土豆后,三爷的话渐渐多了起来。

阿健突然感觉到,三爷其实挺能说的。

阿健压根没想到,三爷能跟他讲他左手“三指”的故事。那是三爷年青时候的事。为了练“盲刀”功,发生的一次意外。就这,也没能挡住三爷继续苦练,知道人刀合一。

三爷像讲故事一样,轻描淡写,平静如水。

阿健的嘴半天没能合上练刀工能练到如此的份上,不愧是三爷啊!

(七)

“阿健啊,收你为徒,绝非为师的一时冲动。厨师这门行当,能登峰造极者古往今来有几人?非智也,非勤也,乃性也。”

     三爷长长地呷了一口酽茶,若有所思的打开了话匣子。

    “还记得第一次到你的菜摊上卖菜的情形吗?满菜市场,就你的菜摊菜品最佳,码放有序,将能搭配在一起食用的菜放在一起,说明你对菜品搭配有着天然的悟性,这是其一;你宁可将菜品不好的菜送人或打折处理,也不将它混杂搭卖,说明你的人品上乘,这是其二;最为关键的是,你的实诚、细心和恒心,对你这个年龄来说,实属不易啊,这是其三。此所谓厨性、厨德、厨心,缺一不可啊。”

   “咱们做厨子的,虽说是一门子不入流的行当,但其理深奥。不是说吗:'治大国如烹小鲜’。既然入了这一行,就一定得多悟,切莫被眼下的繁华声色迟误了一生。想当年为师我在咱这片,也算是有些历练,见过些世面,立得些颜面,靠的是什么?一个字:'钻’!熟能生巧,精益求精,永不止步,这才能立得住脚啊!”

     阿健这才想起为何师傅每日辰时概不见客的缘由:练功。

   “单说这'翡翠鲑鱼片’的料酱,就包含了二十七种食材和一十八种药材,精制两个时辰方才得成。这俗话讲:是药三分毒。我是尝遍了八十一种可食药材,才遴选出最适合的这一十八种,只可惜了我这身板啊!你说值当不值当?”

    阿健心里一惊。

    只见师父扬起左手,坚定地说:“这就是我华三安身立命的本钱啊!”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管干哪行,要想出人头地,扬名立万,就都逃不过一个理:'不在前,便在后’!早晚得付出,得拼命。为师我虽侥幸得到众人抬举,江湖之上亦有众多传说,但我要告诉你:无他,钻也。人努力,天才能帮忙啊。”

     阿健一下子意识到华三爷的一番话真可谓醍醐灌顶。

                                     (八)

十六岁的阿健就这样被三爷点醒了:不在前,便在后。因此在练基本功的时候,他压根没把苦当成苦,权当在前。寒来暑往,不敢怠慢。

其实从此,凡事阿健都喜欢把事做在前。

行业中一般把刀功、勺功、抽糊、宰剔作为厨师入门的必备基本功。刀法,一般分切、片、剁、劈 、拍、剞六大刀法。对于此,阿健有着与生俱来的兴趣。刻着“三”字的紫铜菜刀,可谓整整一年不离手,直至肉薄如纸,腐丝如发,人刀合一。

一勺定生死。十三斤的大铜勺,阿健推拉转颠翻,花打四门,一鼓作气,面不改色。至于抽挂调勾,宰杀剔骨等等,更不在话下。

物换星移,几度春秋。

三爷一年一年老去,阿健一年一年成熟。人前人后,虽是饱尝艰辛,却也口碑鹊起,吃穿用度,今非昔比,只喜得菜摊夫妇神清气爽,早已甩掉了这辛苦的营生,做起了阿公阿婆。

凡世间之事,有得必有失。

三爷心事已了,后继有人,自是少了冲劲。加之少时尝药之垢,伤了根本,身子骨不比从前。对此三爷却从不挂心,依然乐呵自在,了无牵挂。阿健也争气,曾几次,在三爷的默许下,以师父之名,偷显峥嵘,同样赢得食客们的称赞。于是,三爷干脆挑明,许阿健出师,顶了头牌大师傅之值,生意照旧兴隆。阿健自不满足,传承南北,大胆开创,立了几道看家菜,尤以素菜荤做最为拿手,单是以面食替代鲑鱼这一道,更是大大传播了三爷“翡翠鲑鱼卷”的口碑,即顾全了食客的颜面,又秉持了向善的戒律,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众人无不敬佩三爷慧眼识珠。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三爷阿健,师徒相惜一十三年,驾鹤西去。临终前,三爷还是那句话:不在前,便在后,此生足矣。时年,阿健差一年而立。

酒店的生意亦不如从前。没了牵挂的阿健,品足了“不在前,便在后”的人生真谛,亦无眷恋。替三爷守孝满三年之后,阿健决定重返儿时生活过的县城。

(九)

“阿文,让你见笑了”。阿健长吁一口气,洒脱地地用大拇指甩去眼角的泪水。

而我已抑制不住此时的情绪,泪流满面,既为阿健曲折的人生阅历,又为自己彷徨的现实生活。

“说说你呗!”阿健的眼神里又充盈着儿时的亲切,还有一股子坚毅。

“怎么说呢?”我呷了一口啤酒,感慨万千,“我的人生,说不好吧,整齐有序。说好吧,又索然无味”。

“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就业,一路拼搏,有惊无险。”

说来也是,自打上初中起,在离开了阿健的日子里,我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变得中规中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家对得起父母的殷切希望,在校对得起老师的谆谆教诲。想想我考上南都大学中文系时的情景,那叫一个风光啊!成为众多学弟们赶超的标杆。大学毕业后,我听从父母意见,回到县城工作,到报社当编辑,好歹也是坐办公室的白领啊!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阿健你说,是我好高骛远?还是有心无力?

阿健依旧平静地看着我,不言语。这让我再次想起他所描述的三爷的影子。

“也是,或许是我平淡的人生阅历阻碍了我的视野。阿健,说真的,我挺羡慕你的。”

“比了解更重要的是理解。”阿健淡淡地说。

这话像是一道闪电,立刻让我有种电光石火的感觉。我可是堂堂名牌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啊,这话应该从我的嘴里说出来啊!

“在外漂泊这些年,我时常会想起我的叔叔,那个在码头扛包养活过我的男人。其实,我之所以能自创出'素食翡翠鲑鱼卷’,也是权当怀念。”阿健的眼圈又红了起来。

“不是所有的拼搏都会有立竿见影的回报。叔叔也好,义父母也好,还有三爷,以及曾经的艰辛和过眼的繁华,我现在都理解了。”

“阿文,你是文人,你说说,'不在前,便在后’这是不是透悟人生的秘籍啊?”

阿健不等我搭话,接着说:“什么是前?什么是后?没有叔叔、义父母不图回报的养育在前,没有我中规中矩、细心琢磨地经营菜摊在前,没有三爷慧眼识珠、悉心教诲在前,没有那十年以苦为乐的学徒历练在前,又哪有之后现在的我?”

我仿佛看到当年三爷语重心长地对阿健说“不在前,便在后”时的情景,又仿佛阿健是当年的三爷而我是当年的阿健。

(十)

在我和阿健分别接到“城南市首届'厨神杯’厨艺技能大赛”通知前的那段日子,我们的足迹再次踏遍了这个生命中难以割舍的小小县城的每个角落,包括县城三小,包括县城广场,当然更包括县城码头。只是这些地方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了,空留下心中隐隐约约的影子。一种熟悉而陌生的恍惚感从不同角度扑面而来,这是我之前从未有过的。我坚信我熟悉这里的每一条街道和每一座地标。我心里明白,这大概就是岁月的沧桑吧。

回忆积攒起来相当不易,但消费起来却简单得很。

正当我们都觉得应该为未来共同做点什么的时候,厨艺大赛不期而至。阿健自然是参赛选手,而我,是《城南日报》派驻大赛的宣传报道特邀记者。我们一致认为,这是上苍给予我和阿健最好的安排,就像少时一样。

初赛,毫无悬念;复赛,轻松应对。我和阿健讨论最多的当然是如何赢得决赛。时光再次像少时那样,悄悄地流淌起来。

转眼间,决赛只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了。

“阿文,你看啊。”从初赛、复赛到决赛,阿健始终轻松平静。“厨艺,讲究的是'形、型、色、味、器’这五个方面,其背后无非是菜品的搭配和刀功的高低,还有火候的把握,以及装盘的档次。这是现在厨艺界的主流认识,以至于所谓的大菜,就是一味地强化视觉感受。可问题是,色,越来越好看;型,越来越漂亮;味,却越来越不知所云。甚至到了华而不实、中看不中吃的地步,脱离了'食’这个菜的本意。”

我只有点头的份。在后来阿健赢得“厨神”称号的获奖感言中,我再次听到这番话时才真正品出其中的味道。

“我有个想法。”阿健顿了顿。

我从阿健的眼光里看出了一丝叛逆或者说是挑战的意味。我的脑海里再次蹦出“不在前,便在后”的画面。这正是我这几年来一直想有却一直不知道该如何有的面对生活的态度。

我下意识地点点头,尽管他还未说出他的想法。但我确认,他要说的就是我想要的。

 “我们要赢在功夫之外。”

(十一)

世间再没有和相知的人一起做相知的事更有意义的事了。

“我想用最简单的食材和最简单的方法赢得这次比赛,就像剑客一样,一剑封喉,高低自现。”

“接着说。”我有点迫不及待了。

“南瓜,黄瓜,乳鸭……,够了。我想这些主要食材应该够了。”

“啊?”我不禁愣住了。“你确定,你就用这些东西能赢得比赛?”

“嗯。不过……”阿健眯着眼睛若有所思。

“当然如果没有老兄的帮助,我肯定是不行的。”

我有一种被戏弄的感觉,尽管阿健是善意的。

“阿文,我需要你的文字功夫,真的,帮咱们的菜起个好名字吧!你知道的,我也就小学毕业……”阿健的腼腆和真诚差点让我再次泪流满面。

“好,一定。我一定保证给咱们的菜起个响当当的名号!”我俩的手仅仅抓在了一起。

不得不承认,阿健的厨艺果然了得,就像他跟我讲的他以前的故事一样。

有些事情,你在事前下的功夫多了,事中和事后就轻松了。正所谓:不在前,便在后。

阿健赢得了“城南市首届'厨神杯’厨艺技能大赛”的彻底胜利。

南瓜布丁,金丝琵琶,乌龙戏珠。这是阿健十多年来在外漂泊的所有收获的凝聚。

我在后来的通讯报道中这样描述阿健的参赛作品:南瓜布丁像是一首儿时的歌谣,南瓜泥被切成小块,码在掏空了的南瓜壳中,像极了码头的样子,河道上和岸堤旁来往的货船依稀可见,可以想到搬运工忙碌卸货的情景,或许正有亲人身在其中,等着归来共享晚饭;金丝琵琶好似颗颗弹珠,稚嫩鲜香的乳鸭团成了丸状,被细如发丝的南瓜丝簇拥着,静静地等着小主人的再此玩耍,让人不忍动箸;乌龙戏珠更是充满了创新的趣味,黄瓜经细刀切花,便有了龙的灵动感,挂芡过油,着以料将,顷刻间乌龙横卧,待到素丸点缀,便是垂涎欲滴。好个素菜荤做,既现刀功之精卓,又具烹饪之匠心,不乏巧夺天工,着力回归自然。或许,淡去繁华,凸显初本,才是真正的美味佳肴……

(十二)

“祝贺你,阿健,既博得了头筹,又为咱们市增添了几道本帮菜,你现在可是名人了。”

“应该是祝贺我们,真的很感谢你阿文,是你帮我圆了儿时的梦想。”

赛后的那个晚上,我们两个人选在夜市相聚。本来市厨协和阿健所在的酒店今晚要举行庆功宴的,硬是让阿健推到了第二天晚上。而我又被报社安排给阿健做一个专访,听总编说,市厨协要聘任阿健为副会长。厨艺大赛期间,我的特别报道挺受读者追捧的。因此,专访的任务,非我莫属。

这顿饭,我们吃了很久。其实也没几个菜,没喝几瓶酒。

我们谈的很多,谈的很尽兴,只是内容不再围绕儿时回忆,全是关于未来。

“阿健,说真的,通过这次大赛,我感觉自己的生活状态跟以前好像掉了个个儿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码字的时候也是激情澎湃,真痛快啊!”

笑声响彻天空。

我趴在阿健的耳旁悄悄告诉他前几天报社社长跟我谈话准备提拔我做副总编的事。

阿健趴在我的耳旁悄悄告诉我前几天酒店经理跟他谈话准备提升他做厨师长的事。

星空下,这情景好像上小学那会儿我俩共同分享一个不可告人的小秘密一样。

我们连碰三杯,一脸的惺惺相惜。

“阿文,我还有个想法。”阿健兴高采烈地像个孩子。

“我想办个厨师学校。”看得出阿健是认真的。

“好,你当校长,我当副校长。”我连忙又举起了杯子。

“学校的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前后厨师培训学校’,行吗?阿文。”

“我理解。阿健,我当然理解你的心思。这段时间,我渐渐明白了三爷这句'不在前,便在后’的老话。啥是前?啥是后?前是后的前,后是前的后。没有一成不变的前,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后。前即是后,后即是前。做菜如此,做事也是如此,做人更是如此!人这一辈子啊,能有多少前?又能有多少后?阿健,你办学校,是想让更多的人明白这一点啊!”

阿健哭得像个孩子。

远处灯火阑珊,夜空繁星点点。后半夜的星光,正追着黎明前的脚步,全无半丝的倦意。热闹的夜市里,响起了Beyond的《海阔天空》的旋律: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

被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

那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

我突然有了灵感,关于阿健的专访,题目就叫《不在前,便在后》,开头必须是这样的:

用句狗血的话说,我和阿健是亲亲的发小。

                                                            (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