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家谈画 | 画竹当如此

 自华居 2016-12-02

文/李凤龙 (北京画院画家)


注:本文刊载在《大匠之门3》,原标题为《元人墨竹泛言》


在中国绘画史上,画竹自宋代即成了独立的一科,元代画竹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没有任何一种植物在画史中可以超过竹的艺术地位,这一点不仅仅是因为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君子品格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墨竹一科在世界绘画史中都独具一格,因其高度融合了书画同源的笔墨内涵、丰富的表现力及文化精神,至今仍对研习中国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它不单纯是表现描绘对象的技法、笔触,还因为它是创作者对书画同源的笔墨精神领悟、实践功夫的积累与文化修养的表达,使笔墨本身即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特殊的文化意义。这一点,我们通过赏析元人墨竹代表作可以直接、清晰地看到。


元代绘画源自宋代,在政局更替、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汉族文化依然强于蒙古族文化,而盛行于新的朝代。墨竹绘画因而传承了宋代由文同、苏轼及众多兼擅此道的职业画家开创的两种不同风格的文人画与院体画风,进一步演变成为完整、独立的一个画科。



北宋 文同 墨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与研习元人赵孟頫、李衎、顾安、倪瓒、王蒙、吴镇等的传世墨竹作品,可以发现墨竹一科在元代的表现风格为:意笔直写与落墨勾勒两类。


书画同源,历时百余年的元代书画上承宋人遗风,我们通过对比宋代书风,可以发现意笔直写墨竹与宋人书法的风格相吻合,表现在笔墨法度精严而具意趣,气韵雅正清新而见性情,骨法用笔而不拘一格,中锋为主而四体相参;落墨勾勒法以李衎为代表,这种画法起源于唐人粉本中的配景竹石,秉承宋人写生格物的精神而发扬。李衎深研各种竹类的形态结构、生长规律,在宋人落墨直写的基础上结合了工笔勾勒的技法,更加精微地表现了竹的写生形神,全景大幅的画面也进一步拓展了墨竹作品的空间装饰性,他的青绿设色之作亦具有北宋院体的遗风,成为元代乃至整个中国绘画史中的代表性经典,备受后来者尊崇与取法。



元 李衎 双钩竹图,绢本设色,纵163.5厘米,横102.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两种画法一写一工,都是从中国传统方法的写生得来,这种写生的画法在元代达到极致,历代画家皆取法效仿而未过之,明代写竹诸家如王绂、夏昶等尚见元人遗法与韵致,至于清代,则流于疏野率意,信笔纵横,大失宋元写生作风。这个结果与碑学书风交汇帖学的演进与社会审美及艺术品需求变革有关,后来直至民国近代,才有一批画宗宋元传统的文人学者型画家如金城、徐宗浩、沈尹默、叶恭绰、启功、陈少梅、吴湖帆、谢稚柳等人继承遗法。


当代社会物质生产繁荣、信息传播发达,古代经典艺术作品的复制技术史无前例,大批真迹一等的宋元经典法书名画资料唾手可得,使得当代的学人拥有足够的研习范本,从艺术鉴赏、画学取法上清晰无误、眼界大开,具备了超越明清两代数百年学人都难以获取的资源,而引导了一部分当代中国画家的研习取法,于材料技法、风格流变及未来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元人墨竹写生之法,在中国画的学习中堪称基础良方,尤其是对于花鸟画一科,因为正宗的书法用笔与状物勾勒是中国画笔墨的基本功与起点。墨竹绘画中竹子的形状结构与姿态变化高度契合毛笔的运用特点与表现力。直笔书写、生发自然、繁简皆宜、疏密有度的墨竹笔法与章法,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初步学习中国画的人打下良好的用笔方法、用墨习惯、布局构章这三点重要基础,有志于此的画学后辈在这个起点中前行,就可以用中国画传统的视角观察与表现自然界中的一物乃至万物。


墨竹一科,只是中国画学之一道,但是小可见大,是最具笔墨表现力的传统画法之一,因为看似简单,而易受忽略与误读浅解。


传统中国画学博大精深,当下社会这个新兴时代承载传统人文精神的创作显现颓势,因此,需要一批有深刻艺术眼光和长远创作实践的画家来继承发扬,才能不负民族文化复兴的历史机遇。


(编辑:罗元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