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人在反思 我们在抱怨 -BBC纪录片没有展示的真相

 duoduoxie 2016-12-02


================


看了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 中式学校》,我的心情简直可以用诚惶诚恐来形容。对于教育,人家开始反思,而我们却只有抱怨。


纪录片里的英国孩子:思想、言论、着装和行为都是极其自由的;笔记说不记就不记了,说不学就不学了;老师无比耐心,按学生能力小班辅导;大家都不需要跟别人竞争;早早放学,轻松无比;家长认为上课的事情都该老师管…… 一切都跟大多数国人向往的国外教育一样,一切都是在外定居的人跟国内朋友的谈资。


而我,一个在比利时学习六年的海咸菜,真心想说,这不是真相的全部。所有自由,都是以约束为前提的,高度自律才能拥有这种自由。跟别人的竞争,发生在尚未察觉的时候。国外的家长花费在孩子身上的精力,比国内的家长有过之而无不及。分班是能更好的教学,但实质上也把人彻头彻尾的分了阶级。


放纵到夜夜笙歌 学习也到凌晨三点

世界最大的啤酒集团,总部就在鲁汶,国内喝到的好多进口啤酒都属于这个集团。我同学泡吧喝酒把妹的故事不要太多啊!A君,某日泡吧到后半夜、酩酊大醉,试图搭讪一个美女,差点被人家男票打了;后来的事情他就断片儿了,不知道怎么躺在了家里的床上,居然自行车也回家了。据考,是他老爸半夜到火车站给他拎了回去,自行车也是他爸给拎回去的!次日,他老爸也没怎么修理他,他还是会跑出去跟同学high. B 女跟A君是一道玩的搭子,也是次次喝到吐。Party上抽抽烟,搂搂抱抱,也很平常。


到这是不是国外乱七八糟的party跃然纸上,可我还没告诉你,他们从来不在周一到周四、温书假出去玩、从来不逃课、笔记写的不要太认真、出去玩次日也会按时参加team work、会因为没拿到distinction感到沮丧。高度的自律,才是他老爸没骂他的原因。


我同学都是极其讲究学习方法的。笔记记的非常好,题目用什么笔、次标题怎么写、问题怎么标识、答案应该空几行,虽然每个人不同,但是都有一定之规。我因为不会记笔记,助教还特别指导了我一次。


同学们绝不会因为听不懂,而放弃学习。很多课程真的听不懂,什么双式记帐、不是记过一遍怎么又来一遍,简直崩溃,什么跟什么啊。于是我问我同学,“你们是否懂,你们不是高中学过一点的么?”回答是:他们也完全跟不上,虽然学过一点,实在太皮毛。然后我问,“那怎么办呢?”他们会说,“先记下来吧,助教说了,书看三遍,一定会过”。当她说“书看三遍,一定会过”时,好像这是她的信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这个方法坚持下去。


温书假里,灯亮到凌晨三点的,不只有我这个中国学生。在鲁汶的前四年里,每年都和高三一样。这样努力的结果,只有低于50%的人可以按时毕业,其余的基本转学了。老师考题的难度,要确保淘汰50%的人,“确保淘汰”难道不是要跟别人争么?


区别教学 一划就划出了精英阶层

按能力分开教学,好处是保护了弱势者的自尊心;但是更残酷的真相是:屏蔽了竞争,弱势的学生已经连观看精英的机会都没有了。纪录片里的学校是个公立学校,出镜多的都是些有争议的学生,蔫声学习的也没什么看点。如果没有好好学习的,最后是怎么能逆袭平均分高十分的呢!


我去过一次伊顿公学,街上的小男孩都是穿着笔挺的燕尾服、白衬衫、铮亮的黑皮鞋。穿这身行头,势必他就不可能形骸放浪。偶然看到一个大概上课迟到的小朋友,夹着课本一路飞奔、一脸焦急。根本就不是无所谓的态度。


在比利时,高中阶段就已经决定了这个人是上研究类型大学,还是走职业路线。根据上高中的不同,也要选择不同的初中和小学。上大学的人,蛮多会选择天主教的私利学校,学拉丁语、课程以理论为主。能上大学的人家,多数父辈祖辈也都是上大学的。同学、校友家里可以说是非富则贵,上到内阁、下到CEO/CFO。你见过为了竞选学生会,开直升飞机来拉选票的么?反正我见过了。在社会学课上专门讨论过,大学教育是不是有阶级的,是不是有歧视的。事情可以被粉饰,事实是赤裸裸的。


美国的竞争也很激烈,一个老友的儿子在美国读高中。每日学习也是起早贪黑的,拿到高积点被安排上AP advanced program, 已经要学微积分了。课余还要参加学校的管弦乐队,学习打网球。这也是瞄着常青藤去的。


外国家长也宠溺、也严厉

比利时国家比较小,多数同学周五回家、周日返校。回家时会背着脏衣服,周日带着干净衣服、老妈的意大利面酱来上学。有次N对我说,“你这么长时间不回家,真可怜。”我问N,“你每周回家不烦么?”N说,“不回去不行的,我会想爸爸、妈妈和妹妹的,不行的、我受不了的。”我们的亲子关系相形见拙。


我为一家人每周打扫房间,女方是我们学校的中高层管理者,男方是知名企业CEO,两个儿子。大儿子跟我同年入大学,每到温书假,足不出户、什么家务都不要做。有次大概是特别恐惧某个科目,傍晚穿着运动衫、头缩在高领子里,跟他妈说要出去溜达。他走后,他妈就跟我说,“平时不够努力,现在抖、抖、抖有什么用! ”一边说还伸出了手,学他儿子抖给我看。他老爸因为不满意他的复习,温文儒雅的老爸在三楼暴跳如雷、怒骂大儿子,我在一楼都能听到。


还有一次跟小儿子发火,我问怎么了,原来就是小儿子约老爸练车磨蹭了一下。他爸很生气地说:“我很不满意M,自我管理能力有些差。规划好的事情总要拖延。”现在大儿子在名企做电器工程师、买了房子结婚生子、老婆是当年的女朋友,小儿子在最大的律所作律师、常驻伦敦。


老公在英国人认识的一个同事,女儿是学乐器的,据说学的非常好。那个同事的很多时间也花费在陪伴女儿学琴、表演、比赛上。有次他女儿好像是去爱丁堡参加一个什么国际级别的演出,还特意给老公发来照片。收到邮件的时候,老公已经离开英国有段日子了。


前文种种,不是在为中国的教育背书,我只是觉得别人在反思的时候,我们不该只庆幸我们在实验中夺得胜利、或一味羡慕人家的轻松。我们有很多缺失,比如亲子关系、激发兴趣、创新能力,但不该否认我们的考试制度是一种social ladder,使下层可以流动到上层。当转型到素质教育时,我们是否准备好了,准备好跟孩子共享的时间,准备好怎么管理课余时间。


现在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进入国际学校,希望孩子有个轻松的童年。总觉得国际学校有点南橘北枳的味道,飞地的感觉,跟国外的教育方式、内容保持一致,但是国际学校里没有本土的竞争;换言之,国际学校里的孩子,可能争不过本土的学生。


BBC太聪明了,一个安逸了几十年的国度,难得有人跳出来思考;一个人可以不跟别人比较,但是一个国家不能不面对国际竞争。我们更应该好好思考,扬长避短、不要抱怨;我们都要努力,因为我们都长了一张黄种人的脸,唯有把脚下的土地建设好,才能挺直身躯前行。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BBC的这个视频,请参考: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