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脾胃不好百病生!且看治疗脾胃病的“六脉神剑”!

 长庚书库 2016-12-02

【中医治疗】

脾胃不好百病生!

且看治疗脾胃病的“六脉神剑”!

 

小编导读

脾胃为人体的后天之本,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由此来看,脾胃可谓是生命之本,也是健康之本。有道是:脾胃不好百病生!倘若脾胃生病,该怎么办?别着急!脾胃病治疗大法现在就介绍给您!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和《伤寒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确定了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很多调理脾胃的有效方药。金元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理论体系,补脾派的代表人物李东垣结合自己在战乱频作时期所积累的医疗经验,提出了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 “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等精辟论点。李氏还发展了《内经》脾胃升降学说,在其专著《脾胃论》中说: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胱……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故在治疗上,他注重调理脾胃升降,尤其重视脾气之升发。明清医家在东垣脾胃学说的影响下,在临床治疗方面更有所发展,如叶天士提出,李氏偏于温补升脾,而略于滋阴降胃,明确指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并倡导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之大法,使脾胃学说更为完善。本文仅就脾胃学说,对常见脾胃病的治疗大法略作论述。

脾胃病多为慢性疾患,病程长,病情复杂。其病变机理,常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混淆不一。因而治疗脾胃病,应掌握调理阴阳,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辛开苦降,健脾和胃,升清降浊,调和气血,以及表里同治,标本兼顾诸大法的正确运用,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1.寒热并用,辛开苦降

本法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大法之一。我们用此法治疗胃脘疼痛、痞满、呕恶、肠鸣泄泻等症。凡具有中焦寒热错杂的证候,即可选用。以西医病名言,涉及消化性溃疡病、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等病,抓住寒热错杂的病机即可选用此法,其效颇佳。案如:王某,男,24岁。胃脘痛2年余,伴肠鸣腹泻。近1个月来胃痛加剧,泛酸口苦,腹胀便溏,舌红苔黄,脉弦细略滑。证系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寒热错杂。治以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之法。拟方:半夏10g,黄芩10g,马尾连6g,炮姜5g,党参10g,木香6g,香附10g,元胡5g,金铃子10g,白术10g,焦三仙各10g6剂后痛胀锐减,口苦泛酸近解。前方去马尾连、金铃子,继服6剂,诸症告愈而未发。

2.健脾和胃,补疏兼施

脾胃病中的久泻”“久痢等病,其主要病机在于脾胃虚弱,运纳失常,传导不利,有夹湿蕴热结阻大肠者,有气滞血瘀中阻者,还有脾虚及肾、命门火衰夹滞者,总之其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虚实兼见者居多。我们对此类病人,常采用健脾胃、调气血补疏兼施之法。案如:马某,女,42岁。腹泻4年,有血吸虫病史。4年前因过食油腻,始见腹泻,以后逢伤食或恼怒必腹泻腹痛,每日二三次,多水样或带黏液与脓血。西医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曾在某医院用温补肾阳之药而增剧,用苦寒清热燥湿药,不仅泻不减,而且腹痛益甚,用酸涩收敛药一时泻少,但胀满难忍,屡治不效,遂于1977811日请余会诊。诊见:颜面苍黄,神倦消瘦,舌偏淡,苔薄黄,脉沉细而迟,时有噫气,两胁撑胀不适。证系中阳失运,土壅木郁,胃肠阻滞,拟方:白术10g,扁豆15g,橘皮6g,枳壳10g,大腹皮10g,砂仁3g,木香3g,柴胡5g,白芍10g,神曲10g,炮姜3g。水煎服。6剂后,胁腹胀减轻,大便溏薄如故,守上方去柴胡、枳壳,再服6剂,稀便次数减少,已不带黏液,唯感乏力纳差,故宜着重健脾佐以消导。拟方:党参10g,土炒白术10g,扁豆15g,山药10g,大腹皮10g,山楂10g,神曲10g,莲子肉6g,枳壳10g。又服十余剂,大便成形,胀痛尽消,食欲增加,脉转和缓。本案初治在健脾和胃基础上佐以疏肝理气,待横逆之肝气得平后,又着重健脾益气而佐以消导,使饮食水谷得化,不致滞留肠道,故病根可除。用药远刚远柔,半补半疏,切合病机,故效如桴鼓。

3.滋阴通降,标本兼顾

此法主要用于胃痛久作,阴虚血瘀,胃院灼痛,肠燥便结诸证。萎缩性胃炎多见此类证候,采用此法治疗,可收到满意疗效。案如:梁某,男,54岁。胃脘痛十余年,近3年加重,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胀痛,绵绵不休,纳食减少,食则益胀,形瘦肢倦,胃中灼热,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弦。此系胃痛日久,瘀热灼阴,阴虚血瘀夹滞,法拟滋阴通降,药用:沙参15g,麦冬10g,石斛10g,白芍10g,甘草5g,乌梅5g,香附10g,香橼皮10g,枳壳10g,酒军5g,芦根15g。上方加减服12剂,胃脘胀痛消失,灼热感亦减,余症亦轻,后即以此方配蜜丸,缓图固本,半年后随访,证情未见波动。

4.升清降浊,运脾和胃

此法用于中焦气机痞塞,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之呕哕痞满、坠胀诸症。我们治疗升降失常之胃下垂证常用此法。案如:王某,男,36岁。脘腹胀3年余,经X线钡餐造影诊断为胃下垂。症见脘胀伴隐痛,食少泛恶,食后胀满,立则坠胀,经久不愈,体瘦乏力,苔薄脉细。证系中气不足,升降失调,治宜升清降浊,运脾和胃,药用:党参10g,黄芪10g,白术6g,炙甘草3g,当归10g,升麻3g,柴胡3g,枳壳10g,大腹皮10g,陈皮6g。此方加减服用三十余剂,痞满坠胀诸症锐减,精神体力明显好转,复查X线钡餐造影,胃上升约50px。本案脾胃虚损,清阳不升则下陷,浊阴不降而停滞,以致提携乏力,内脏下垂,脾虚失运,气机壅滞。纯补益升提则胃气愈滞,单理气通降则脾气益陷,故脾胃同治,升降双调,切合病机而奏效。

5.阴阳互济,表里同治

由阴阳互根理论指导确立的阴阳互济的治则思想,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历代医家运用此法以调理脾胃每有发展。如补中益气汤用当归,即寓阴中求阳之义;当归补血汤之用黄芪,即从益气生血(阳中求阴)着眼。在治疗属于脾胃虚寒证候的慢性溃疡病时,应用黄芪建中汤,主旨即在阴阳平调,使气血得充,而诸症向愈。如脾阳虚与胃阴虚相兼互见,则又当扶脾阳与益胃阴两相兼顾。

至于表里同治,此系为脾胃病的某些兼夹病证而设。如脾胃病患者,素体气虚,复感外邪,前人以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即系表里同治之法。再如急性胰腺炎,症见胁腹胀痛,呕恶发热,溲赤便结,口苦咽干,苔黄脉数,为少阳、阳明合病,采用大柴胡汤外解少阳,内泻阳明,颇有效验,故录此供参考。

6.燥湿相济,散敛同用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由于脾胃在生理特性上燥湿相济,因而脾胃同病常须针对其脏腑特性进行调理。脾胃病湿阻气滞,宜以辛香苦燥之品调畅气机,理气化湿,但要考虑伤阴耗血,所以对其阴虚或出血患者,常须佐以甘寒生津或滋阴养血之味。例如加味良附丸治气滞型胃脘痛,在大队理气药中伍用白芍,既能缓急止痛,又可防燥伤阴;加味二陈汤治痰湿内蕴、脾胃不和之胃脘痛,以乌梅酸敛生津,亦系防其苦燥伤阴。

散敛同用,一方面收敛正气,一方面疏散邪气,主要适用于病久邪恋、缠绵不愈者。具体运用,又常须根据病情而分主次,或用敛佐散,即以收敛剂反佐宣散剂,以防疏散太过而伤正气,或用散佐敛,即以宣散剂反佐收敛剂,以防收敛太过而滞邪。如治疗肝旺脾虚泄泻之痛泻要方,即以白芍敛肝,防风疏肝泄肝,白术、陈皮补脾燥湿,共奏抑木扶土之效。治疗虚寒泻痢之桃花汤中,伍用干姜,亦系散敛同用。笔者宗此,常获效验。

从以上诸法可以看出,使用两种药性相对、功用不同的药物(如寒与热、升与降、补与泻、燥与湿、散与敛等)组方治病,通过机体内在的调节系统(现时常以双向调节名之)以补不足、抑有余,调整和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在调理脾胃诸法中具有重要意义。李时珍指出: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前人的这些认识与经验,对于脾胃病与调理脾胃都是十分宝贵的,本文列举的验案和良方,亦可见一斑。

新媒体编辑:王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