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被超级月亮的新闻刷屏,日常低头紧盯手机的人们又有几时会抬头去看天空的月亮。城市里喧闹的声响,灯光的笼罩,习惯了夜晚蒙蒙的天空,月亮都快成了珍贵的记忆,难怪网上有人说,“是不是比平时大我没看出来,我看的是一个情怀!” 碰巧听到收藏夹里喜欢的歌曲《日光倾城》,歌曲里唱着在日光之下或许抱有对生活的些许期望,然而月光之下的苍白色似乎又突显现实的悲凉。月亮总是让人有莫名的伤感,或许是因为清冷的月光在夜色里越发显得静谧和惆怅。 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道出了在同样的月亮之下,身处两地的人似乎也拉近了距离。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说出了希望自己思念的人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月亮代表着人们美好情怀的寄托,因为是难得出现的超级月亮,才又勾起了人们对月亮的又一次赞叹和仰望。 在城市里那些远离家乡父母的人们,在这个超级月亮下或许更容易生发出忧郁的感怀。那些顶着“空巢青年”标签的年轻人,在独处异乡的时刻,每天在城市里奋斗打拼。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孤独寂寞冷是很多人逃不过的低谷,游走在喧嚣的城市中,依然独行。 尽管在虚拟的网络世界能够找到精神的慰籍,当自己一个人的笑声回荡在空荡荡的房间时,却又那么的突兀和刺耳。眼前的现实是冰冷的,就如清冷的月光一样。抬头如果看见了那轮明月,会想起某个曾经被温暖过的人。 有些人试图融入城市的生活,却始终在边缘行走。如果把独居生活放大,那么将会有一个比较悲观的预测。如果是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中,“空巢青年”的标签是短暂的,他们终将脱离那种孤独的生活,步入家庭生活当中。可是对于三十四十岁的一部分人来说,因为生活经历不同而导致的独居生活,他们恐惧的是无缘社会。 日本NHK节目组对那些孤独死在公寓里的独居老人这一群体进行采访,把这些人归类为无缘社会的人。无缘社会的定义是,一是没有朋友,无社缘;二是和家庭关系疏离甚至崩坏,这是无血缘;三是与家乡关系隔离断绝,无地缘。 这是一个任何人不与别人交往也可以轻易独自生活下去的时代,这种生活方式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人开始喜欢上独自生活之后,生活在自己相对封闭的圈子中,跟人的交往变得退化。不愿意跟现实的人接触,在网络上却非常活跃,完全生活在虚拟世界里。但是与别人有没有关联,是在确认自己是否存在,不然就像是一种活着的孤独死,想来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 最凄凉的莫过于独自死在公寓里很久才被人发现,特别是突发身亡的,生活痕迹都还没有消失,人却已经死了。于是有些老人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写好遗书,告诉前来清理的人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有的老人连门都不敢锁,怕自己有一天突然死在屋里都没人知道和发现。其实这些老人也曾有过像样的一生,或许自己出生时也曾让爹妈喜出望外。他们都有各自走过的人生,怎么能仅仅因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被孤立了,就让他们的下场如此不堪呢? 尽管这是隔壁国家的事,但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无论是哪个国家,都会有一部分人脱离社会而孤独终老。这也使人明白,人,绝不是仅靠自己生存着的。人,只有意识到自己在关联中的存在与角色,才能够生存下去。重要的是,要有不可或缺的人,要有不可或缺的场所。 音乐继续响起,“天空之下,我们轻得像羽毛。”在城市冰冷的钢筋水泥间,快乐就像歌中唱道的那颗坠毁的流星。歌曲中穿梭的画面感带给我们的不是城市生活的浮躁,而是坚持自我的那份淡定和从容。 我喜欢偶然遇见月光倾泻的苍白色,提醒我们无论现实生活带来怎样的压力,生活始终是要朝着积极的方向行走。无缘社会的残酷现境就是那清冷的苍白色,凛冽而凄凉。 ·END· |
|